武汉经济圈制造业经济效益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09-22 07:28:40

武汉经济圈制造业经济效益的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武汉市34个制造行业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定量评估和比较分析。文章抽取出影响制造业经济效益的利润创造因子和“流动性”因子,并根据综合因子得分进行排序和分析评价,对武汉制造业发展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制造业 因子分析 经济效益

制造业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与经济实力,是所有与制造有关的企业机构的总体,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本文将武汉主要制造业的经济效益作为研究对象,对武汉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抓住工业发展的第三个最好历史机遇、推进武汉制造产业升级、振兴老工业基地无疑将有重大意义。

因子分析法原理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从多因素出发,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初选因子进行筛选和综合,找出影响武汉市34个制造业经济效益的主导因子,即公因子,然后进行评价分析。评价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武汉市制造业34个行业的经济效益得分与排名。

因子分析法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对变量进行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因子分析中将之称为公共因子。通过统计软件计算出每个研究对象的各个因子的得分,然后计算出因子综合得分。

武汉制造业经济效益因子评价

(一)数据选取及处理

本文选取了7个与制造业产业经济效益紧密相关的统计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工业增加值率(V1)、总资产贡献率(V2)、资产负债率(V3)、流动资产周转次数(V4)、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V5)、全员劳动生产率(V6)和产品销售率(V7)。

本文选取武汉市2005-2007年34个制造业上述7项指标的具体数据,计算每个制造业指标3年的算术平均值作为综合评价的原始数据。为了消除由于评价指标的量纲不同而带来的影响,本文采用Z-SCORE方法对原始数据的34个制造业、7个定量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无纲处理,将指标实际值转化为可比较的评价值,得到表1。

Z-SCORE方法一般也认为是标准化转换,具体求法为,先求出每个指标的样本均值x和标准差S,然后从指标实际值中减去该指标的均值,再除以标准差S,就得到标准化的评价值Yi,公式为:

(二)武汉制造业经济效益因子分析

按照因子分析的步骤,本文利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利用标准化的数据表1中的34个样本、7个变量,求出7个指标(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根及相应的特征向量。

确定取几个因子作为主因子的判定方法有两种:一是取所有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作为主因子;二是根据累计贡献率达到的百分比值确定。本文采用第一种方法,由表2可知,将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两个因子作为主因子。

由表3和表4可知,第一主因子与工业增加值率、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上的载荷因子较大,因此该因子集中反映了制造业利润创造能力,定义为利润创造因子。第二主因子在流动资产周转率和产品销售率上的载荷因子较大,流动资产周转率和产品销售率均反映“流动性”,就将该因子定义为流动能力因子。

根据计算因子值的系数矩阵,可进一步得出因子计算等式:

F1=0.199V1+0.290V2-0.169V3-0.039V4+

0.287V5+0.267V6+

0.097V7

F2=-0.349V1+0.209V2+

0.046V3+0.552V4-

0.073V5+0.126V6+

0.491V7

利用两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进行线性加权求和,便可以得到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模型:

F=0.699F1+0.301F2

依据上述三个等式,计算得出2005-2007年武汉市34个制造业在2个因子上的得分和行业经济效益评价总得分,结果如表5所示。

结果显示,烟草制品业的经济效益最佳,其次是非金属矿采选业,饮料制造业排第三位,居制造业前10位的依次还有家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居制造业末位的5个行业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政策建议

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在武汉制造业中所占比重很大,而且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方向,但是武汉市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差,鉴于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自身具有风险大、周期长、高投入的特点,其发展必须要依赖政府财政资金和税收优惠政策的大力支持。建议由政府牵头联合制造业企业设立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产业投资基金,大力发展制造业。

充分利用武汉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烟草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等经济效益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立足武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现有比较优势,有效利用武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快这些产业的设备更新与技术进步,尽快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与产品的升级,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

加速用信息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通过促进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新产品的广泛应用,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附加值。加速传统企业信息化进程,把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作为改进企业管理、推进传统企业技术改造、节约能源、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和效益型转变并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时,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坚决淘汰一批企业。大力引进高新实用技术、先进设备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企业生产效率。通过资产重组,重点改组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强化优势产业。武汉应立足现有基础,发挥比较优势,结合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布局,重点发展壮大和加快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提高其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形成经济规模,增强其竞争力,使之成为全市工业和财政的新增长点。

参考文献:

1.薛薇.基于SPSS的数据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卢纹岱主编.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第2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3.熊延忠,孙涛.江苏省各市综合经济实力的因子分析[J].江苏商论,2006,6

上一篇: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泰尔指数分析 下一篇: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建筑结构升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