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专业范文

时间:2023-11-21 18:24:17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篇1

回顾武汉电子信息专修学院历史,学院经历了二次整合、三个时期的大发展。

一、1987年3月-1991年9月(武汉洪山育才自修大学)

1987年元月一批从教育战线上退居二线的老同志,在中国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势下,为了发挥余热,开始筹建武汉洪山育才自修大学。当年3月14日,原武汉市洪山区教育委员会发文(武洪教委[1987]15号文),批准正式成立武汉洪山育才自修大学,为武汉市有志青年提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服务。

二、1991年10月-2006年5月(武汉洪山自修大学)

1991年8月武汉市洪山区教委成人教育协会对武汉洪山育才自修大学进行了改组,在其基础上,由武汉市洪山区教委成人教育协会投资,经原武汉市教育委员会(武教职工[1991]41号文)批准正式成立武汉洪山自修大学。

为了规范高等教育助学机构名称,1998年8月13日,原武汉市教育委员会批准(武教社[1998]9号文),武汉洪山自修大学更名为:武汉洪山专修学院。在十多年的发展中,为洪山区的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学院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三、2006年6月至今(武汉电子信息专修学院)

为了整合教育资源,建立规范办学行为的长效机制,2006年3月由武汉市洪山区教育局牵头,组织协调由武汉弘立教育投资有限公司接管了武汉洪山专修学院。

2006年6月26日,经武汉市教育局批准,武汉弘立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对筹设的武汉信息工程学校与武汉洪山专修学院进行资产重组,成立新的武汉洪山专修学院。改变了学院单一的融资渠道和股权结构,成立新的理事机构和新的学院领导班子,校址迁往武汉理工大学腹地---武昌马房山武工大路特一号,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举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班,当年招生达2000余人,是武汉理工大学8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站中最大的一个。同时也成为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学实力较强的社会助学机构之一。

同年12月26日,武汉市教育局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落实省政府49号文件精神,规范高校办学行为督查工作的通知》(鄂教发[2006]46号)的要求,组织专家组对学院办学行为进行了督查,专家组和市教育局领导一直对学院办学实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表扬。

2007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教高〔2007〕9号文件,规定部属高校从2007年秋季开始停止招收成人脱产班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班,该院停止了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办学。并根据国务院颁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的规定,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率先开始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向社会招生。

重组后的武汉洪山专修学院在省市区三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艰苦创业、规范办学,短暂的一年时间里,打造出了“自考助学”的品牌,为学院带来了空前的发展。

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方针。学院依托地处武汉理工大学腹地的地理优势和湖北省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为主的办学特色。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实际问题,学院把技能培训融于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实训环节,将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进行有机结合,实行了“本科+技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2007年6月11日,经湖省教育厅同意、武汉市教育局批准,将武汉洪山专修学院更名为“武汉电子信息专修学院”,为学院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院创建于1987年3月,已具有近三十年的办学历史,校址坐落在马房山工大路特一号,地处武汉理工大学腹地,与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全国知名重点高校相毗邻。现设有信息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经济管理系、文法与艺术系、建筑工程系、社会助学部等五系一部,设有党委、工会、共青团等党群组织。办学宗旨明确,教学设施齐全,内部管理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师资力量雄厚。学院拥有179名专兼职教师和管理队伍,其中副教授、硕士以上职称或学历的教师达80%以上。现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班学生6500余人(其中高起本1500余人,专升本在校5000余人),生源遍及全国26个省市,是目前湖北省办学规模较大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单位之一。为完善自学考试的教育功能,构建学习服务体系,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篇2

【关键词】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 人才培养 现状 培养方案

2011年2月,武汉市根据国务院制定并颁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结合武汉市的实际情况,了武汉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1―2020年),确立了武汉市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把武汉市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强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知识产权制度对城市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通过对武汉市知识产权人才现状的调查,发现武汉市在企业急需的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这一块仍然有很大缺口,同时知识产权人才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培养的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用人单位的预期有较大差距。本文以武汉市知识产权人才现状为切入点,从企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现实需要出发,特别针对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专利工程师”培训基地为例,提出了培养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的若干建议,实现高校知识产权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

一、武汉市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现状

根据武汉市知识产权局针对本地区知识产权人才状况专题调研的结果显示,武汉市有知识产权工作人员约10505人。其中,各类知识产权人才1570人,约占工作人员总数的15%,分布如表1所示: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武汉市知识产权人才队伍不能够满足武汉市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企业知识产权人才问题

企业知识产权人才数量少。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处于“无专人管理、无规章制度、无工作计划、无专利申请”的“四无”状态。另外,企业迫切需要的实践型、复合型的知识产权人才严重不足。

2.知识产权中介机构人才问题

目前,武汉地区从事专利、商标及专利信息服务的知识产权中介机构仅30余家,从业人员仅200余人,而且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等问题,与北京及沿海地区差距十分明显。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武汉市专利申请量逐年递增,十年来增加了近7倍。并且,武汉市现有专利人绝大多数是上世纪80年代《专利法》实施后培养的第一批专利人,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英语能力差等问题,且部分人员已陆续退休。

3.知识产权人才分布及其结构问题

一是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占比较大,人才集聚较多。二是企业专利和科技管理工程师少。可见,现阶段及今后应当大量培养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尤其是企业和中介机构这类进行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的实务型人才。因此,高校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现在应当向其倾斜,应当注重人才培养的实务性。

二、武汉市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现状

笔者查阅了武汉市高校本科专业的设置情况,以及各高校的硕士、博士招生目录,发现目前只有五所高校招收知识产权方向的学生,具体情况如表2。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武汉市高校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存在着以下问题。

1.人才培养数量不足

2012年,武汉市专利申请量突破2万件大关,发明专利申请量达6000件。但是,近十年来武汉高校培养出来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不足1000人。武汉市大多数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负责知识产权工作的人员往往只有1~2个人,而没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几乎完全没有人负责这项工作。知识产权人才的缺乏使得知识产权法律法规难以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保护作用。

2.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与社会需求不甚匹配

武汉市没有高校开设知识产权本科教育,知识产权双学位也只有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有设置,另外3所高校只有知识产权方向的硕士和博士教育。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本该是金字塔型的,即本科生、双学位较多,硕士生次之,博士生较少。而武汉市的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出现了一些层次结构上的倒置问题,毕竟,企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是分层次的。

3.知识产权人才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武汉市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培养的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用人单位的预期有较大差距。从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上看,很多高校将知识产权学院或专业归属于法学系列,缺乏管理知识和工科基础知识的培养,这样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也局限于法律职业,但法律专业人才培养总体供大于求,知识产权专业法律方向并没有太多的就业优势。

并且,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应定位于应用型复合人才,而高校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传播,不重视知识产权人才对实用技能的掌握,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能力,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并且战略的制定、知识产权操作技巧、知识产权诉讼等实务能力与企业要求有较大差距,造成企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满意度不高。

4.缺乏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

知识产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学掌握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实践技能。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知识产权理论专家较少或者很少从事知识产权实务,而知识产权实务专家较少或者很少进行知识产权理论研究。很多知识产权专业的老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际的实践经验。这些教师也许能在基础理论方面进行一些创新性研究,但却难以较好地传授给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途径探索――以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专利工程师”培训基地为例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知识产权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实务型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异常短缺,不足以支撑知识产权战略的顺利实施。而传统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由于其各方面的局限性,难以肩负起对知识产权战略所需实务型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的重任。

针对这种现状,2011年,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联手武汉市知识产权局,共同探索定向培养“专利工程师”和“专利人助理”等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的新途径,签署了“武汉专利工程师(人)培训基地”共建协议,精心设计知识产权实务课程,首次在我国中部地区建立专门培养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的“高地”。

2012年,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在第一次成功举办“专利工程师”培训班的基础上,根据武汉市企业及中介机构的人才需求现状,进一步改善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举办了第二期“专利工程师”培训班。这两期培训班培养了复合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实用性知识产权人才,为武汉市的专利工程师队伍充实、补充和选拔了人才,缓解了实用型知识产权人才需求与培养的矛盾,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一份贡献,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创新。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有效提高了就业率。

1.以职业需求为导向,设计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社会对知识产权实务人才的需求有不同的侧重方向,学生不同的就业定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案应有所不同。因此,在培养学生扎实的法学知识特别是知识产权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设计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不同目标群体的需要。

(1)以专利人为职业导向

随着武汉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武汉市专利申请量逐年递增,不少外地知识产权机构进驻武汉专利市场,专利人的市场需求较大。因此,根据理工科基础扎实、外语基础好等条件,从机电学部、信息学部等多个理工科专业选拔对知识产权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建“专利人”培训班,安排在大四学年两个学期实施知识产权职业培训。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安排学生到优秀的专利事务所实习。

(2)以企事业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为职业导向

懂经济、懂管理、懂知识产权、懂法律,能整体、协调布置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通过市场手段和法律手段综合实现企业知识产权价值的人才,是当前企业较为亟需的。因此,从经济管理学部选拔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建“专利工程师”培训班,同样实施两个学期的知识产权职业培训。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安排学生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实习。

2.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应按照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要求进行,知识产权专业教师应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除了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外还应具备实务型人才的标准。因此,培训班强化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从专利事务所等单位引进具有较高专业能力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让这些富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承担实践教学任务。除了法学基础知识由法学专业老师来讲授外,在知识产权专业方面,师资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

(1)本校知识产权专业教师。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知识产权教学与研究中心现有知识产权教师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职称分布合理。7人都是具有工科背景的、从事知识产权教学研究工作多年的教师,具有海外学习背景教师1位,在实践部门从事过管理工作的2位。

(2)对于实务性较强的课程,一般邀请专利机构资深专利人、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授课。例如,对于专利文件撰写、专利文献检索等课程,聘请资深专利人授课。让具有丰富实务工作经验的人士参与学生培养,既让学生了解了实践需求,又提高了他们的实务技能。

(3)多次邀请知识产权领域的著名学者和专家开展专题讲座,让学员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优化了知识结构,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知识产权的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高校的教学资源。

3.创建多个实习基地,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针对知识产权专业实习的特殊性,培训基地借助武汉市知识产权局,与多个专利商标公司、企业知识产权部门合作,建立知识产权技能和管理技能方面的实习基地。目前,学院已先后在武汉多家知名的知识产权机构建立实习基地,派出学生进行常规性的实习,使学生掌握知识产权实务的基本技能,把专利、商标申请、专利产业转化、知识产权评估与投资、知识产权诉讼等重要的知识产权业务,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转化为深层次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进入职业环境的效率,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结语

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应当从社会特别是企业的需求出发,提供更加多元化、开放性的课程设计,以及将不同的专题培训课程组合,以满足各类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甚至可以提供订单式的知识产权培训课程,根据武汉市知识产权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如产业技术领域的优势,由企业事先提出培训需求或培训目标,再由人才培养基地专门设计或优化组合针对性强、效果明显的培训课程,建立具有地域特点、符合地方需要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在武汉市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纽带的作用,为形成区域性知识产权人才集聚高地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费微,肖玉英,罗思荣.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29(02).

[2]冯年华,顾晓燕.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与创新型经济的发展――以南京市为例.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0,24(01).

[3]符琪.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以校企融合培养为范式.中外教育研究,2011,(05).

[4]杨德桥.理工类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略研究.高等理科教育,2012,(01).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篇3

关键词: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会展经济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050―02

现阶段,我国各个高校都在研究如何将人才培养与进一步发展地方经济紧密的结合,因为切准地方经济发展的脉搏、输送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是地方高校服务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武汉地区会展经济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充足的人才优势,应该在高铁经济时代来临和我国十二五规划期间充分发展会展经济走向国际化,因而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成为了一项迫切的任务。

1武汉会展经济现状

2013年9月,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在成都开幕时,第十四届机博会正在武汉举行。两场盛会的不同之处在于,华商大会是“世界级”,机博会是“国字号”,这或许巧合地显示出两个城市在会展业上的差距。(湖北日报2013年9月26日第013版)

从题为“江城会展盛宴难见大腕”的新闻报道中,不难发现虽然武汉所举办的会展数量非常之多,但是这个数字只是表面现象。大部分在武汉举行的展会或者展览性活动的规格并不高,特别是国际级知名的展会凤毛麟角。有数据显示,去年武汉会展业直接收入29.89亿元,拉动消费226.5亿元。而在同为中部省会城市的成都会展业直接收入50.2亿元,拉动消费超过420亿元。举办的展会数量多然而产值并不高这个事实的主要原因是中小型会展占了主要部分。这说明,武汉的会展业并不是缺乏活力,与同为中部城市的成都相比较,缺乏高级别、高规格、高知名度的具有代表性的展会。深圳会展网的信息显示,截至2012年5月31日,我国取得国际展览业协会认证的展会共有58个,武汉并未位列其中,这说明武汉的会展业也缺乏国际认证的相关资质,与国际大都市的展会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

近些年来,因为城市核心地带中央商务区会展场地不足,使得武汉会展业的快速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客观影响,从今年7月份起,华东地区规模最大、设计最先进的会展展馆“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将开始投入营运,使得武汉举办大型会展的条件得到了全面地提升。虽然会展业的现状不容乐观,但是其优势也很明显突出:

第一,制造业基础雄厚。众所周知,武汉市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得到政府支持的物流产业也已经成就武汉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物流中心;从建国以来就保持活跃的商业贸易,使得武汉的商品零售总额和资金流通总额一直处于同级城市的前列,还辐射影响周边城市。最近十年,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武汉市对“汉货精品”的培育收效良好。同时,还通过与武汉本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群,在光电子信息、汽车、钢铁、能源环保等支柱性产业中发挥了“中部崛起”的领头作用。特别是随着东风汽车公司总部迁入武汉,法国的标志雪铁龙集团,日本的日产、本田这样三大世界汽车巨头齐聚武汉,已经构成了中国汽车市场的武汉板块。作为全国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又称中国光谷,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光谷的研发实力应该说已达到我国最高水平。在未来的五年规划中,武汉还将以“武汉光谷”著称的光电子信息及生物产业,“武钢”为代表的钢铁、化工及装备制造业、汽车及机电产业、食品共四大产业作为政府工业发展的主要对象,这些相关产业的兴盛繁荣,必将为武汉会展业的迅速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基础,这也是会展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二,物流交通发展迅猛。由于靠近长江枢纽,又居于便利的铁路网线,在建国前武汉就是战略要地。建国后,武汉独特的地理位置又使之成为华中地区水陆空交通枢纽。从中国的版图上来看,武汉距离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距离经济金融中心上海,都是一千公里左右。南往广州、西进成都、北往西安,武汉也可以承接东西,连贯南北。在有了高速铁路这一突破性的交通方式之后,以武汉为中心,辐射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也在发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四小时经济城市圈已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以往对城市间距离的理解,也成为武汉会展能够不断扩大其展会影响力、渗透力的重要条件。

第三,人才资源丰富。背靠有着优良教育传统的湖北省,武汉市是全国的教育大市,人才济济,密集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一直使武汉在科教综合实力方面在全国领先。武汉现有两院院士59人、政府科研机构100所、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2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个、部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8个,普通高校79所、在校大学生一百多万人。以高等教育为中心的教育群,为武汉会展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的同时,也为武汉会展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2武汉会展经济对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需求

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力量,GDP已经挤入全国前十强。武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良好的发展态势,吸引了海内外客商纷至沓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3月末,一季度全市利用外资12.7亿美元,同比增长18.1%;新引进4个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个30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项目;全市5亿元以上再谈工业项目共130项,协议投资659.7亿元。

从商务厅获取的资料显示,一季度,新批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8个。其中包括3家世界500强企业。日本新日铁投资和武钢集团合资生产镀锡板,日本丸红株式会社在信息领域和武汉宝特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合作,以及美国辉瑞公司投资在东湖开发区设立的新药研发机构。通过招商引资,合资办厂,武汉对外资强大的吸引能力还在不断的向外扩大范围,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通过武汉举办的各种展会了解武汉的投资环境和投资机会,武汉的会展业也急需通过高级别、高层次的对外交流介绍推荐武汉的投资优势,在此过程中,对于熟练掌握外语(不仅英语)、熟悉对外交往、有一定的商务沟通能力的人才,是武汉会展经济非常有利的强心针。

3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方向

2007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对外经贸大学的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设置,提出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既全面了解和掌握国际商贸,企业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等专门知识,又通晓这些专业的英语专门知识的复合型涉外人才。这也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更规范,更清晰的发展空间。之后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几乎在我国所有开设英语专业的综合类院校和外语专业院校进行,在此方面,广州外语外贸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外语专业院校积极创新,在商务英语的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很多突出的贡献和革新,为商务英语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同时存在的现实还有另外一面,那就是商务英语的人才仍然无法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需要,出现了很多人才资源的浪费。如商务英语专业在区域内未能具备较强的专业适应性,专业性、技能型较低等问题的突出揭示出同质性是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问题实质。

4适应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

我国学者认为,会展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新兴学科,涉及会议学、展览学、经济学、管理学、策划学、设计学、营销学、物流学、广告学、旅游学、接待学、公共关系学、应用写作学等众多学科,随着这些学科的发展,会展业也在不断加深其国际化进程。这必定对我国对外信息交流、贸易往来、文化沟通等方面起到重要的窗口作用。但是作为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语言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语言作为信息交流的媒介,承担了多个学科和专业综合知识与文化的有效结合。在语言的辅助下,会展业的实用性和服务性才能真正发挥实效,也只有通过恰当的语言,才能实现展会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按照以上的目标,为了更好的促进武汉地区会展经济发展,本地区的高校应该在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方式上有着更加明确的侧重点,并且反映在商务英语的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中。

4.1加强商务英语翻译、特别是商务英语口译能力的培养

随着会展业务的蓬勃发展,武汉所举办的展会在精通对外沟通技能的商务口译和笔译翻译人才方面缺口很大,而人才市场上此类人才本身量少,其中有很多又流向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所以在武汉地区就业能够提供给会展业发展的优秀人才数量很少。

4.2提高商务英语人才的第二外语技能

从前文的数据可以看到,最近几年,武汉地区吸引外资比较突出的有日本、法国、德国等大型企业或者跨国公司,说明武汉地区经济往来比较频繁密切的国家除了传统与我国进出口贸易往来的大国美国之外,其他经济体与我国内地交往越来越多。在熟练掌握了一门英语作为外语进行对外沟通交流之外,虽然大部分的非英语国家人员都能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但是如果能够使用对方国家语言进行沟通显然能够更快更好的拉近双方距离,提高沟通的效率,降低之间误解出现的几率。

4.3提高商务英语人才的专业方向性

商务英语作为派生于专门用途英语分支的一个专业,毕竟语言能力、语言技能、语言基础是其一直以来最为看重的基础,也是在培养过程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部分,但是商务英语人才在社会工作中除了基本的商务往来之外,在会展整个程序中,经常需要与参展的相关行业产生联系,如国际性的机电博览会,肯定将接触大量的国际知名机电大企业,如医疗设备博览会,也会云集众多的医疗设备业内的专业人士,在这样的场合,完全不具备任何相关的专业背景、专业知识,会使得商务英语人才不知所措,因为他们的语言能力无法在专业环境里得到完全的释放和施展,就像被捆住了手脚一样。

5结语

语言既然能够间接的促进经济的发展,间接带来经济效益,那么对于语言的教育就更应该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创造出教育和经济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朱艳宁.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关联之研究――以衡阳市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1,(2).

[2]陈晓华,王红超.地方经济发展与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以邯郸市为例[J].科教文汇,2011,(11).

[3]李东亮.服务地方经济培养专业人才――关于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与新余高新开发区发展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杂志,2007,(11).

[4]符昕昕.浅谈赣州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之关联[J].经济发展研究,2013,(3).

[5]张智远,于,王泉.英语语言在会展及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2).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篇4

摘 要:通过对武汉市中学体育教师的基本现状的调查,分析了新课标对体育师资的素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并提出高校体育教育人才素质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的建议。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师;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素质;培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中学体育教师承担着素质教育中体育工作的光荣使命,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一步的实施,对体育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新课标》实施下,把握中学体育教师的发展现状,并结合体育院校的教师培养机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武汉市531所中学的体育师资状况和新课标下体育教师能力素质的特征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武汉市中学体育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2.1.1 性别、年龄结构 在所回收的518份有效问卷中,其中男教师429人,占体育教师总人数的82.82%,女教师89人,占体育教师总人数的17.18%,男、女体育教师的比例约为4.8:1。

根据专家的意见,中学体育教师中女教师的比例占25%~30%比较合理,即男、女体育教师的比例约为3:1较合适。由此可见,武汉市中学男性体育教师的数量相对偏多,女性体育教师的数量相对偏少,男、女体育教师的比例有待改善。

从武汉市中学体育教师年龄结构状况可知,武汉市中学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太合理,其中41~50岁年龄段的教师比例相对偏大,占42.86%,而31~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比例相对偏小21.04%,占,这说明武汉市中学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潜伏着断层的现象。因此,应该合理增大青年体育教师的比例,为体育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保持体育教师梯队合理。

2.1.2 学历、职称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初中教师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高中教师应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从武汉市中学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来看,已有研究生学历的体育教师充实到了中学体育教师的队伍,这是中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中一个可喜的现象。但是,初中仍有6.14%的体育教师的学历未达标,高中有17.82%的体育教师的学历未达标(表1)。

根据上面的调查表明武汉市中学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亟待得到提高和优化,而武汉市城区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明显优于新城区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表明体育专业毕业生更倾向于进入城区工作,因此今后应大力鼓励体育专业毕业生到郊区甚至农村工作,以弥补郊区体育教师学历结构的弱势。

从武汉市中学体育教师职称结构状况(表2)可见,武汉市中学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不甚合理,表现为高级教师太少,初级教师偏多。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有的体育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有限,有的体育教师极易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有的学校在职称评定中对体育教师存在不公正待遇的现象等等。因此,相关部门应对这一现状引起足够重视,加大力度优化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这对稳定体育教师队伍及培养学术学科带头人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2.1.3 对个人收入和工作状况的满意度 武汉市中学体育教师对个人收入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表3),仅有33.01%的体育教师对个人收入持满意态度,有28.96%的体育教师持不满意态度,另有38.03%的体育教师持中立态度。体育教师对个人收入的满意度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职业态度、流动程度、工作积极性及努力程度等,进而影响着体育教学的工作质量。体育教师有75.17%是对工作不满意,调查得知,目前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的工作难度增加和工作量加大是影响体育教师对工作满意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2.1.4 教师素质能力认识 本研究对武汉市中学体育教师在现阶段素质能力的认识进行了调查。据调查发现,目前武汉市中学体育教师认为急需提高的素质能力依次为科研能力、科学文化素养、创新能力、教学能力、学习能力(表4)。上述素质能力的急切需求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育教师整体素质能力的匮乏,分析可知,科研能力是和教师的职称评定紧密挂钩,科学文化素质是与综合教育水平相联系,创新能力和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学工作的需要,而学习能力是教师不断适应学习化社会发展的要求。当然上述诸多因素主要是一般意义上的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是随着新的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入(特别是新课标的实施),原来的培养模式下的“造就”的体育教师素质已经很难应对新形式的要求。从2001年到现在,《新课标》已进入实施推广阶段,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所产生的诸多问题必然对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院校提出了新的课题。

2.2 《新课标》下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能力分析 从武汉地区新《课程标准》的适应性的调查来看,武汉市的基础教育体育课教学设施、场地器械等硬件基本满足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占86.55%),而教师的理论水平、学历结构及对新《课程标准》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理想,并且对工作状况感到满意的人数还较低(只占24.83%),说明很多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师及体育教学工作重视的还不够。同样,就新《课程标准》实施状况,教师感到课程标准灵活性太强、实际操作难度加大、工作量增加的占调查总人数的绝大多数(73.3%),说明武汉市很多学校还没有独立编制课程的经验和能力,很多中学体育教师其理论水平及其学历结构还不够理想,让他们去独立设置课程,容易造成教材选编及教学的随意性,体育教学的盲目性。分析认为,目前武汉市中学现有的教师的理论水平、学历结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还不到位,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软件都没有得到夯实,教学改革的支持力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据对武汉市中学体育教师的调查,以及对部分优秀中学体育教师和学校体育专家调查访谈,并结合上述分析,现阶段中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能力依次表现为教学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专业素质(包括专业思想与专业技术技能等)、身体心理素质、掌握交叉学科知识的能力、学习欲望与能力等(表5)。

从上面的分析,上述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能力反映的正是当前及今后社会对合格的中学体育教师的要求,这无疑可为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调整与制定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是随着社会与教育改革的推进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上述体育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能力也就不应是永恒不变的,而应该在保持专业特色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的要求与时俱进地得以更新和优化。

2.3 新课标下高校体育教育人才素质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思路 通过调查及访谈发现,武汉市70%以上的中学体育教师均毕业于武汉市所在高校的体育院系,因此本次调查的结 果对于改进武汉市高校,乃至全国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而言,就显得颇具针对性。众所周知,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素质既决定于其职前教育,也取决于继续教育和自学。因此,高校体育专业素质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对于体育教师的素质能力的提升就占有重要的基础性的地位。

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的体育师资。由于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专业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或形式,因而高等教育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目标要通过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来体现,并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组织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来落实。因此,专业的课程体系就成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中介或媒体。而事实上,课程被认为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蓝图”、“煤体”,课程内容和结构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类型和知识结构。所以,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也须通过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实施来实现,体育专业的课程合理与否决定着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基于前述对武汉市中学体育教师素质能力倾向的调查分析,为培养体育专业人才良好的素质能力,本研究认为高校体育专业课程主要应作以下方面的改革:

1)调整“学科”与“术科”的比例,增加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类课程,增加体育科研方法类课程:适当增加选修课程,相对减少必修课程,增设交叉学科类课程;适当增加选修课学时,减少必修课学时等。

2)课程设置要改变以往统得太死的局面,走出“行政主导型”课程的传统模式,增强院系课程设置的灵活性,突出院系培养人才的特色,以培养具有个性能力的体育教师。

3)从理论和实践上认识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重要性,改变以运动技能学习为主的教学内容体系,向技能研究型转变,尽快更新《体育教育学》或《学校体育学》教材,增设《新课标》要求的各种素质能力的培养的课程内容。

4)体育专业学生应从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应该在教学,科学训练、社会适应和创新能力方面有所发展,有所突破,只有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更有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的需要。

3 结论与建议

1)武汉市中学体育教师在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均存在一定不合理之处,有待加强改善和提高。另外,中学体育教师对个人收入和工作状况的满意程度较低,这是影响其队伍稳定和教学质量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2)武汉市中学体育教师急需提高的能力依次为科研能力、科学文化素质、创新能力、教学能力、学习能力等。因此应阶段性地对武汉市中学体育教师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把握中学体育教师的动态,并据此对武汉市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做出调整,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地适应基础体育教育的需求。

3)现阶段中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能力依次表现为教学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专业素质(包括专业思想与专业技术技能等)、身体心理素质、掌握交叉学科知识的能力、学习欲望与能力等。

4)高校应转变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观念,应从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方面培养。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篇5

【关键词】 农产品 服务平台 市场化 机制

一、武汉农产品加工与转化公共服务平台运作现状和存在问题

2004年7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由国家科技部、发改委、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制定的《2004―2010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提出到2010年我国要初步建成一个由科技基础条件为支撑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武汉市响应这一号召,也在做积极的努力来发展武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1、建设现状

1987年6月,武汉成立了我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武汉市科技局门户网站开设了科技服务中心和产学研服务园地,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查询和成果展示。湖北高校科技网也设置了产学研动态、市场需求和待转化成果等板块为农产品加工与转化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服务。

由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办,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和武汉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先后建成,提供了政策法规、教育培训和技术服务等一系列服务项目。中国农科院武汉油料所和华中农业大学建立了“农产品及食品化学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平台”和“动物性食品残留检测技术研发平台”,积累了大量关于食品安全的基础研究数据,为武汉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与转化重点实验室》经省科技厅、教育厅批准,由武汉工业学院于2001年12月开始立项建设,于2005年11月验收合格。该实验室以“农产品加工、转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地方优势资源和特色,进行了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解决关键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向着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为一体的高水平、开放式的公共科技平台发展。

截至2008年,全市共有湖北武汉南湖农业科技园、武湖国家星火科技示范基地2个部级农业科技园,农业企业技术研究中心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各类专业技术共享服务平台18家,农业科技专家大院21家,农业科技创业服务中心9个,区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4个,各级农技推广机构523个,基本形成专业门类齐全的市、区、乡镇三级农技推广网络和市有星火基地、区有星火学校、乡镇有星火课堂的星火培训体系。每年组织农村星火培训人数达到10万人次,带动50万农民增产增收。

武汉市科技局对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利用各自优势、通过各种渠道对申报国家863、973等涉农科技计划项目进行积极支持配合。“十一五”期间在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被授予“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五年间,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国际级研发机构23家,获批国家创新型企业8家,科技成果获得部级科技奖励102项,共获专利授权10165件。

2、存在的问题

武汉农产品加工与转化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虽然为企业提供了一些服务项目,但是服务力度不够,还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1)对服务平台的政策扶持与引导体系尚未健全和完善。武汉市的服务平台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具体的服务政策和对加工企业的引导体系还不健全,亟待进一步解决。虽然对加工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优惠条件等措施,但具体的支持力度和优惠程度还没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标准,对加工企业的管理没有明确的规定。企业对政府的项目支持政策不是很了解,容易造成不知如何得到政府支持的情况,有可能出现申报得不到支持或者申报的经费不够支持本企业的项目而造成项目的搁置或荒废。因此,建立完善的政策扶持和引导体系已势在必行。

(2)与创新源头的大学和科研院所结合不够紧密。武汉拥有众多的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但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联系不够密切。根据调查结果显示,68%的企业没有与高校合作过项目,25%的企业曾与高校合作,仅有7%的企业与高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企业很少主动寻求与高校的合作来研发新项目,也没有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的意识。

(3)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的服务水平不高。武汉的平台建设还不完善,仅仅提供科研成果展示、市场需求信息、科技文献共享等基础服务。提供服务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缺乏与企业必要的联系和沟通;分工专业化优势没有体现出来,服务平台不专业;对企业在管理、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培训及服务开展得不理想。

二、武汉农产品加工与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市场化运作的机制

基于武汉农产品加工与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行现状与出现的问题,亟需建立有效的市场化机制来增强服务平台的活力。市场机制是市场系统各方面各因素在市场交换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内在有机联系形式。如果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行政垄断很严重,就会导致公共服务质量低下、效率不高;如果监督保障机制缺失就会使服务平台无法坚持“规范、公开、公平”的原则;如果政府管理机制不到位,就会产生政企不分、职责不明,政府“越位”、“缺位”等现象。

1、市场化运作的引导机制

武汉农产品加工与转化研发服务平台的引导机制非常关键,它是整个平台运行畅通的基础。针对武汉市目前的发展现状,引导农产品形成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同时形成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内在机制。

(1)引导武汉市农产品形成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美国的农业是世界上最发达的现代化农业,他们的农业生产已形成规模的区域化生产。在美国的50个州中有37个州生产蔬菜,但主要集中在中南、西南、东南的亚热带地区和北方地区,形成了四大产区,分别是西南和中南的冬季蔬菜基地、东南的冬春早熟蔬菜基地和北方的冷凉蔬菜基地,其产量都占到了美国蔬菜总产量的90%左右。除此之外,美国还形成了玉米带、棉花带、畜牧带等10个各具特色的农业带。荷兰的农业产业化非常发达,亦形成了明显的区域化布局,形成了东北部的大田作物,东南部的水果和西部的花卉蔬菜与畜牧。加拿大生产的小麦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在生产布局相对集中的情况下又形成了西部生产优质的硬质红粒春小麦、南部的硬粒麦和中部的草原春小麦的布局。

武汉市农产品生产也要施行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区域化有利于对农产品的集中管理和对科技人员技术服务的推广。专业化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促使农产品增产、农民增收。武汉市要进一步形成区域化布局,在原有武湖―双柳高科技农业示范区、东西湖现代设施农业区、蔡甸―汉南特色绿色食品农业区、洪山―江夏北部绿色园艺区、江夏中南部名特水产养殖区、黄陂―新洲中北部集约种养区区域化生产上加大专业化生产力度,鼓励壮大龙头企业,形成农产品重点品牌。

(2)引导形成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内在机制。瓦利奥公司是芬兰最大的乳制品联合生产企业,在全国各地拥有33个乳制品加工厂,生产产品种类1400多种,是一家具有大规模生产能力的专业化、社会化和集团化公司。该公司从奶牛的饲养、原奶的收购、乳制品的精深加工到产品的运输和销售进行一体化经营,达到了成本低、周期短和效率高的生产运作,并且可以随时根据市场的动态需求变化调整产品的品种和数量。

武汉市要根据自身优势构建“龙头企业(大市场)+专业公司(合作社)+基地(产地市场)+农户”的完整产业链,形成原材料基地―加工―研发―销售一系列的产业链发展模式。

2、市场化运作的竞争机制

武汉市研发服务平台要建立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化平台。市场化运作是走出财政危机和管理危机的有效途径,有序和有效的竞争是服务平台市场化活力的源头,是实现公共服务平台的最佳供给和服务平台资源有效配置的根本前提。公共服务平台市场化的基本理念是引入竞争机制,核心是竞争、开放、透明和公平。在此基础上,要促进民间投资,实现公共服务投资经营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应通过建立健全多渠道的筹资机制,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用包括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BOT、ABS(资产证券化)、债券融资、产业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实现公共服务平台的产权多元化或民营化,在国家财力不足的情况下,树立市场化筹融资的观念,加大市场化、社会化的筹资力度。

3、市场化运作的监督机制

健全、有效的监管约束机制是实行公共服务平台市场化的充分条件,有效的监管约束机制能够保障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市场并不总是高效的,因为使市场高效的完全竞争环境并不存在,所以会有市场失灵。盖伊・彼得斯教授指出:“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的保证,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将面临贪污行为合理化和资本主义越权行为受到公然支持的危机。”监督不力可能在公共服务平台市场化过程中产生腐败现象,加之法律法规上的缺失与不健全,难以使公共服务市场化过程遵循“规范、透明、公平、竞争”的原则。例如经费的滥用,真正的科研项目得不到支持等。这会损害公共利益,使社会真实需求得不到正确显示,从而不仅使市场经济资源配置得不到优化,更可能构成对政府可信任度的威胁。因此,为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必须不断制订、维护和完善各项法律和规章制度,采取各项措施对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规范和约束,善用政府监督管理机制,发挥“掌舵者”的作用,提高市场化管理效能。

对市场经济进行适时、有效的行政管理,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这是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指导思想。市场经济的特征在于肯定了抱有利己之心的独立经济主体能够通过相互公平的交换获得共同的利益。而市场经济交换的互利性需要有财产权明确、完善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及有效政府监管的保障才能进行。所以,在公共服务平台市场化运作中,政府必须制订、维护和完善各项法律和规章制度,规避和抑制“市场失灵”,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注:基金项目:武汉市软科学项目“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与转化研发服务平台市场化运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0840533319―01;武汉工业学院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与转化研发服务平台市场化运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08cx013。)

【参考文献】

[1] 武汉市科技局、武汉市农科院:探索建立武汉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调研报告[Z].2008-11-10.

[2] 武汉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Z].

[3] 武:市场经济学――中国市场经济引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 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篇6

(武汉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

【摘 要】从人力资源的视角分析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发展,通过分析得出武汉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当前背景下所受到的制约和面临的挑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促进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和工作格局。使武汉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数量、结构和素质能力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

关键词 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人力资源

基金项目:武汉科技大学科技创新基金研究项目“人力资源视角下武汉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现状调查”(14SHA125)。

作者简介:付钰平,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2013级研究生。

谭书先,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本科生。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发展对于社会工作及社会治理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做了具体的研究,主要包括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定义、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发展等。本文着重分析了武汉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可能采取的对策。

1 武汉市社会工作人才发展面临的挑战

武汉市近几年正在大力发展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壮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素质及优化人才发展的环境。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社会认同度低,工作开展困难

在武汉市,社区居民及其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者的认可程度并不高。武汉市的大部分居民对社会工作这个行业一知半解,通常认为义工就是社工,居委会的工作就是社会工作。一方面,有的部门直接把从事与社会工作相关的人员都称之为社会工作者,有的部门则筹划如何使自己管辖领域的岗位尽快与“社会工作”职业挂钩,似乎只要换一个名称,自己就成为了社会工作者;另一方面,政府虽然在大力发展社工人才队伍,但对社工行业宣传力度不到位。

1.2 自我价值难以实现,工作满意度不高

对武汉市的社工个人而言,他们希望自己的工作充满价值和有意义,通过社会工作职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帮助案主解决问题,从而得到案主和他人的尊重及肯定,实现自己的职业愿望。但实际上,武汉市社会工作机构内部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员工的个人职业计划得不到重视与鼓励、晋升困难、海外学习机会少等问题都不利于开发员工的潜能,不足以增加员工的满意感和成就感,让一线社工的自我价值难以实现。

1.3 薪酬福利水平低,缺乏激励机制

武汉市一线社会工作者的工资水平较低,但是日常工作量大,没有编制,生活补贴较少。通过访谈得知,目前武汉市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对于绩效考核这方面仅根据考勤这一项因素来给予员工薪酬。这样的考核机制对于选拔、晋升及发挥个人潜能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从而降低了武汉市社会工作者的积极性。

1.4 教育培训力量相对薄弱,职业认证体系不完善

在武汉市,各区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如民政部门、工青妇等部门未配备社会工作专门人才和设置社会工作岗位;民办的公益性、慈善性社会团体和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尚不够发达。武汉市社工机构不仅缺乏人才而且难以留住人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武汉市对于社会工作并没有健全的配套体系,包括社工资格认证,注册管理制度,从业规范制度,薪酬标准指导制度,教育培训制度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义工制度等。

1.5 岗位开发力度不强,社工人才引进机制弱化

在进行实地考察,与社会工作者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目前武汉市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缺乏大量的人才。他们虽然通过网络和现场招聘等多种方式进行招纳,但由于社工行业认知程度不高,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专业前景不看好,薪酬福利得不到保障而选择其他工作,使得社工机构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据调查,武汉市政府购买的社工服务岗位较少且资金扶持不到位,基本上每个服务站点只有几名社工。然而需要帮助的人员数量远远大于社会工作者的人数,他们在提供服务时,往往需要建立“社工+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的“三社联动”平台。

2 造成武汉市社会工作人才缺失的主要原因

造成武汉市社会工作人才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2.1 社工人才建设的相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2.1.1 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不充足

当前,社工组织的工作主要依靠政府购买服务,其经费来源主要由政府给予的财政支持,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社工组织属于非营利性的机构,其获取经费渠道狭窄。社会大众对其的认识度不高,机构争取社会支持的机会少,筹措资金能力较弱,难以维持机构的运行,社工的薪酬无保障。

2.1.2 政府宣传力度不到位

正因为政府未大力宣传社工的作用,使得群众对社工的不认可,需求不足,从而社会工作行业地位不高,公共政策支撑缺失,社会工作人才开发的社会化程度较低。

2.1.3 社会工作者的生活得不到持续的保障

由于社工机构的资金来源绝大部分是依靠政府的购买服务,如果政府的行为没有持续性,机构的生存就会有风险,社会工作者的生活就会都不到持续的保障,社会工作人员工资收入少,福利待遇偏低,不仅其经济收入无法满足稳定的生活,而且医疗、养老、工伤、生育、失业等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完善也无法满足社会工作者的基本需求。

2.2 社工人才建设法律法规不健全

近年来,虽然武汉市出台了社会工作相关的法规、制度等,但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健全。由于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武汉市许多领域的社会工作无法可依,缺少法律保障使得社会工作不易介入,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法律保护。具体表现为是缺乏对社会工作者的立法保障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与政府之间的合作缺乏规范性的法规。

2.3 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内部管理体系不完善

就目前的发展来看,武汉市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不足, 提供服务的质量不高,无法承接武汉市政府直接提供的社会服务。导致武汉市社会服务供给主体单一、供给能力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尤其是无法满足社会群体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要。

2.4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缺乏长效有力的体制保障

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总工会、民政局、妇联等部门间的密切合作以及街道办事处、社区等基层单位的大力支持才能有所成效。但在实际的社会工作开展方面,各部门间的合作仍然不够。此外,武汉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保障机制也没有形成有效的体系,由于目前对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还没有统一的定位,导致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较为缓慢,也缺乏配套的职业保障。因此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保障机制未能实现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和保障人才的有效功能,这样不利于社会工作的长效发展。

3 推动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的对策

3.1 加大宣传力度和政策支持,提高社会认同度

3.1.1 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媒体、网络、报刊杂志等来加大对社会工作的推广宣传,提高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度、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为当代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强化典型挖掘力度,让群众了解社会工作的重要作用。

3.1.2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对社会工作的扶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国家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应将政府购买服务纳入政府预算序列,建立以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为主要形式的财政支持机制,确立财政资金对发展社会工作的主渠道地位。同时积极拓宽社会融资渠道,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向社会工作投入,并加强对社会工作资金使用的内部审核和外部监督。

3.2 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社工的工作绩效

明确岗位职责。具体来说,社工机构可以做到如下几点:一是在人才使用上,要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发展方向,提升职业发展前景。二是明确社工的岗位,提高个人与岗位的匹配度,让更多有专业素养的人才在适合的岗位上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三是设置科学合理的职业晋升制度,让社工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能得到回报。四是定期组织社工开展培训,提升社工的职业技能水平,让社工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再者就是增强团队合作氛围。

3.3 完善激励制度,提升社工的职业满意度

3.3.1 制定全新的薪酬制度

坚决贯彻薪酬与绩效挂钩的分配理念,彻底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薪酬格局,真正建立起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坚持按照“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在社工基本薪酬总额标准不变的情况下,根据社工的岗位、职责、能力、贡献、表现等因素,实行绩效考核发放浮动工资。

3.3.2 实行宽带薪酬制度

在宽带薪酬体系设计中,一线社工在自己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或者所有时间里可能都只是处于同一个薪酬宽带之中,他们在机构中的流动是横向的。随着能力的提高,他们将承担新的责任,只要在原有的社会工作岗位上不断改善自己的绩效,就能获得更高的薪酬,即使是被安排到一线的社会工作岗位上工作,也一样有机会获得较高的报酬。

3.3.3 加强对社会工作者的表彰激励

制定完善激励机制,兼顾不同层次、工作年限、专业级别社会工作者的积极性,将学历学位、资格证书、工作业绩、群众评价等多指标相结合,通过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推动社会工作者不断追求进步,追求卓越。

3.3.4 推进社工职业化建设,提升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

(1)加强在职培训。由于社会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从业人员的素质、道德水准、理论能力和专业能力均有较高的要求,要加强专业社工的在职培训,不断的提高当代社工的专业能力素质和职业水平。

(2)健全社会工作职业制度体系。为稳步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尽快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职业制度体系,要加强职业资格认定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职务晋升制度、薪酬福利制度、在职培训制度等的建立与完善。在职业资格方面,应明确社会工作岗位的入职要求。是否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训练、是否获得相应文凭等应成为入职的基本资格。

3.3.5 拓展人力资源获取途径,多渠道培养社工人才

由于武汉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动性大的特点,应该以普遍培养为主,精英培养为辅,还应该建立人才储备库。

(1)加快高校和职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训步伐。集中利用武汉市优越的教育资源,根据社会工作人才建设的现实需求和发展情况,积极引导高校申办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各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当前的形势下,可以先在大学生、职校生中积极开展课外社会工作实践活动,加强社会实践。

(2)着力培养、打造社会工作人才储备库。按照职业化、专业化要求,制定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规划及具体的实施方案。分层次、分类型对现有的社会工作者进行轮训培训,重点进行社会工作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社会工作实务技能方法的等技巧的培训。同时,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针对社会工作领域众多、人员众多、差异较大的现实,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积极拓展培训基地,形成高校、职业院校、专业培训机构和网络教学、电化教育、专业督导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培训格局。

参考文献

[1]朱志伟.甘肃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初探[J].甘肃高师学报,2014,19(4):135-139.

[2]李昌阳.广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职业时空,2010,12:64-65.

[3]赫鸿雁.哈尔滨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3(6):144-145.

[4]关信平.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问题[J].中国社会导刊.

[5]沈荣华.培养造就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J].中国行政管理,2011(4):17-19.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篇7

一、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盐业史研究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盐业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盐已经奠定了其国家重要商品的地位,而且实行了国家专卖制度。对这一时期盐业的研究,主要围绕着盐业起源、西汉盐铁管榷这两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特别是后一个问题。二十世纪初以来出版的盐业通史性的专著,如田斌《中国盐税与盐政》(江苏省印刷局1929年版)、林振翰《中国盐政纪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欧宗佑《中国盐政小史》(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曾仰丰《中国盐政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张绣文《台湾盐业史》(台湾银行1955年版)、何维凝《中国盐政史》(大中图书有限公司1966年版)、田秋野、周维亮《中华盐业史》(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3月版)、齐涛《汉唐盐政》(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郭正忠主编《中国盐业史·古代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版,以下简称《古代编》),都论及了这一时期的盐业史。

(一)盐业起源问题研究

中国古代盐业史的开端常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盐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对这一时期及战国以前的上古时代盐业史的研究著作、论文都极少。直到2003年3月,《盐业史研究·巴渝盐业专辑》的出版,才将这一时期涉及盐业生产、流通、国家族群对盐的控管以及盐业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对盐业史学科来说,是一个意义重大的突破。罗庆康《春秋齐国与两汉盐制比较研究》(《盐业史研究》1998年第4期)论述了盐业专卖政策的缘起、在汉代的发展过程及在历史上的地位,澄清了齐国、西汉与东汉盐制方式的争论。吉成名《先秦至隋代食盐产地考略》(《盐业史研究》1997年第3期)探讨了食盐生产开始时间及先秦至隋代的盐产地问题。吕世忠《先秦时期山东的盐业》(《盐业史研究》1998年第3期)着重探析了先秦时期山东盐业的起源、生产、管理、流通等诸方面的情况。郭正忠《古代编》论及了先秦时期盐的类别、生产、流通及盐政等。此外,曾仰丰《中国盐政史》、王宜昌《春秋盐铁考》(《中央日报》1948年5月24日)等均探讨了先秦时期的盐业问题。

盐业专卖制的起源问题与汉魏晋南北朝专卖史研究密切相关。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着西周、春秋、西汉等三种不同的看法。将专卖制始行时间推溯得最早的是刘佛丁等著《中华文化通志·工商制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以下简称《工商制度志》),该书认为专卖政策始于西周末期,周厉王是实行这一政策的鼻祖,为了抑制庶家经济的增长,从生产到流通领域全面垄断了盐铁等山泽之利。[日]加藤繁则认为盐铁专卖始行于汉武帝元狩年间。郝树声还提出专卖制始于商鞅,认为商鞅变法时秦国就已实行了盐铁专卖;高凯也谈到,战国时期秦国就实行了官营盐铁手工业的制度①。认为专卖制起源于春秋齐国管仲时的学者也比较多。曾仰丰认为,夏、商、周三代盐政都实行征税制,春秋时管仲相齐行专卖之制②,廖品龙、蒋大鸣、谢茂林、薛宗正、罗文、马新等学者也都持此观点。但对管仲盐铁政策的具体专卖方式,学者们又有不同的看法。《工商制度志》认为,管仲推行的是盐铁专卖,盐业方面是实行民制、官运官销,按户配盐,而商鞅推行的盐铁专卖是官府控制生产,批发给商人销售,征收专卖税。罗文的观点与此大体相同。曾仰丰认为,管仲榷盐既有官制又有民制,以民制为主,官制为辅,民制之盐由官府收买和运销。谢茂林认为,管仲盐铁政策在生产上以官制为主,民制为辅,实行官收官运官销,而商鞅推行的专卖制则产运销都由国家控制,禁止私营。廖品龙与谢茂林的观点相近,认为管仲榷盐,生产方面以官煮为主,民制为辅,官制主要是销往他国,民制主要是销于本国,由官府计口配卖,按量计征③。罗庆康认为,春秋齐国的盐铁官营主要是管理盐铁户的生产与取税,与后来汉代的盐铁专卖不同④。廖品龙还探讨了秦灭巴蜀后四川食盐贸易管理及李冰开凿盐井等问题⑤。

学者们对秦代的盐政也有不同观点。曾仰丰认为秦代盐业实行征税制,允许民间经营。高凯在前揭文中提出先秦至秦都存在盐铁官营制度。逄振镐则提出,私营盐铁须征得官府批准并交重税,秦代盐铁政策是严格控制下的重税政策⑥。

(二)西汉盐业史研究

汉武帝时期是盐铁专卖制发展的一个高峰,盐业史研究成果也最为丰富,主要讨论了汉武帝时期盐铁专卖方式、专卖目的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盐官设置等问题。除了郭正忠《古代编》论及了秦汉时期食盐产区、生产技术、工艺水平、盐户身份等问题外,祝慈寿《中国古代工业史》(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对秦汉盐业生产也有所论及,而有关盐业生产的论著则相对较少。

在盐铁专卖方式上,主要存在着民制官购官销和官产官销两类观点。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8月版)认为是民制官购官销,只是流通过程中的垄断。吴慧《桑弘羊研究》(齐鲁书社1981年版)和《工商制度志》也持此观点。曾仰丰则认为,西汉的盐铁专卖是将产、运、销完全国营,即“完全专卖”,田昌五、漆侠、罗文、罗庆康、刘良群等也持此观点⑦。吴奎罡也认为,盐铁专卖是对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全面垄断⑧。在官府控制生产的方式上,李剑农《先秦两汉经济史稿》(三联书店1957年版)认为是官自给费。前引罗文文及罗庆康、罗威《汉代盐制研究》(《盐业史研究》1995年第1期)认为是官府提供工具,盐户自备生活费用,双方构成合约关系,性质仍然是官营。苏诚鉴认为,榷盐是产销分离,民产官销⑨。陈直和日本学者藤井宏、影山刚则探讨了西汉专卖制的发展形态及其演变过程⑩。

___________________

①分见[日]加藤繁:《关于榷的意义》,载《中国经济史考证》卷一(华世出版社1981年版)。郝树声:《略论秦汉时期盐铁钱专营与中央集权的巩固》,载《甘肃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高凯:《略论汉代官营盐铁业的利与弊》,载《郑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②曾仰丰:《中国盐政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下引曾仰丰观点皆出该书,不另注出。

③分见廖品龙:《中国盐业专卖溯源》,载《盐业史研究》1988年第4期。蒋大鸣:《中国盐业起源与早期盐政管理》,载《盐业史研究》1996年第4期。谢茂林:《先秦时期盐业管理思想初探》,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薛宗正:《盐专卖制度是法家抑商思想政策化的产物》,载《盐业史研究》1989年第2期。罗文:《齐汉盐业专卖争议之我见》,载《益阳师专学报》1991年第2期。马新:《论汉武帝以前盐政的演变》,载《盐业史研究》1996年第2期。

④罗庆康:《两汉专卖政策的发展与演变》,载《暨南学报》1990年第2期。罗庆康、罗威:《汉代盐制研究(续)》,载《盐业史研究》1996年第1期。

⑤廖品龙:《试论张若在成都置盐铁市官与李冰穿广都盐井》,载《井盐史通讯》1977年第2期。

⑥逄振镐:《试论汉代盐铁政策的演变》,载《江汉论坛》1987年第2期。

⑦分见田昌五、漆侠:《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齐鲁书社、文津出版社1997年联合出版。上引罗文:《齐汉盐业专卖争议之我见》。罗庆康:《汉代盐制的几个问题》,载《湘潭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上引《两汉专卖政策的发展与演变》。刘良群:《从盐铁官营看西汉的专卖制度及其流弊》,载《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⑧吴奎罡:《评桑弘羊的经济改革措施及其历史作用》,载《经济科学》1983年第l期。

⑨苏诚鉴:《“官与牢盆”与汉武帝的榷盐政策》,载《盐业史研究》1988年第1期。

⑩分见[日]藤井宏:《汉代制盐业的问题点——围绕“牢盆”的解释》,载《铃木教授还历纪念东洋史论丛》,日本大安,1964年;《汉代盐铁专卖实态——围绕《史记·平准书》记载诸问题》,载《史学》1978年第79卷第2、3期。[日]影山刚:《前汉朝的盐专卖制》,载《史学》1966年第75卷第11、12期。陈直:《汉书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两汉经济史料论丛》,陕西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转贴于

关于汉武帝盐铁专卖的目的,张兆凯《关于汉武帝盐官营政策的两个问题》(《益阳师专学报》1983年第1期)认为,主要是打击诸侯王和豪强大地主的利益,但盐铁商人的利益并未受损,而是一跃成为国家官吏。刘凌、傅筑夫、高敏则强调了抑商的目的①。前引吴慧文认为,桑弘羊的政策是抑制商人,但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官营商业,其政策是重商和抑商的矛盾统一。刘良群、罗庆康都认为,汉武帝时期的盐铁专卖,是抑商和削弱地方势力的目的兼而有之②。卢新远认为,不能说汉武帝实行的是抑商政策,其打击的是富商大贾,并不是打击工商业,相反是维护正常的工商业③。汪锡鹏的观点又有所不同,认为桑弘羊的政策是为了增加财政收人和加强中央集权,不宜用重商或抑商的标准去评价④。薛振恺、张炳斌、朱绍侯、逄振镐等都强调了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⑤。

汉武帝盐铁专卖政策造成的社会经济影响是讨论得最热烈的问题,观点的分歧也很大。总体上说,有基本肯定、基本否定和一分为二等三种意见。《工商制度志》认为,盐铁专卖为汉武帝的征伐提供了经费来源,抑制了豪强的发展,延缓了农民破产的过程,有利于维持和发展农业生产,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吴奎罡、陈以鉴、解学东、李森、马大英、郝树声、张守军等都肯定了汉武帝盐铁专卖在增加财政收入、打击豪强商人和地方势力、巩固大一统的新兴政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⑥。前引郝树声文认为,汉武帝盐铁专卖在加强国防巩固和边疆的开发、避免豪强网罗流民等方面也起到一定作用。另一批学者则对汉武帝盐铁专卖持否定态度。于传波《汉代盐铁官营的再评价》(《浙江学刊》1991年第4期)认为,盐铁官营摧毁了汉代的资本主义萌芽,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其优点与弊端相比是次要的。前引汪锡鹏文认为,盐铁专卖是竭泽而渔的政策,指出其质劣价贵、效率低下,还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前引刘良群文还指出,西汉后期工商萧条、国势衰落也与盐铁官营有关。王连升也指出,盐铁官营导致了工商业的萎缩⑦。陈乃华《盐铁专卖与西汉中后期社会危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认为,盐铁专卖堵塞了商人资本及农村过剩劳力向工商业流通的渠道,加速了农民破产并沦为流民或奴婢的过程和土地的集中,是导致西汉中后期社会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些学者则认为,应一分为二地看待汉武帝的盐铁专卖政策。前引薛振恺文认为,汉武帝盐铁专卖既为西汉带来了汉匈战争的胜利,巩固了国家统一,又为西汉的衰落埋下了隐患。前引吴慧文认为,桑弘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思想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一些好的作用,但同时也具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张传玺、罗庆康、高凯、李殿元、逄振镐、庞天佑等既肯定了盐铁专卖在充实财政、支持统一战争、奠定国家疆域、集中人力物力推动盐铁业的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也指出了其效率低下、质量低劣、加重贫民负担、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等弊端⑧。

曾仰丰、罗庆康、王健等对汉代盐官作了考证。李剑农《先秦两汉经济史稿》认为,汉代有盐官32处。曾仰丰在《汉书·地理志》所载35处盐官之外,又补充了陇西郡、陕西西县及渔阳郡3处。罗庆康《汉代盐制的几个问题》在《汉书·地理志》和曾仰丰的陇西郡、陕西西县及渔阳郡外,又考证出朔方郡的朔方县、越嵩郡的青岭县、巴郡临江县、朔方郡的广牧县4处。高敏《秦汉时期的官私手工业》(《南都学坛》1991年第2期)认为数量还多于此。王健《东汉盐铁业诸问题考辨》(《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在罗庆康和曾仰丰考证的基础上,又补充了犍为郡的南广县和广陵郡2处。罗庆康《汉代专卖制度研究》(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及罗庆康、罗威《汉代盐制研究》在盐官数量上转向了与王健一致的看法。在这两项论著中,罗庆康还探讨了食盐的价格及汉代的制盐方法等问题。薛瑞泽《汉唐间河东地区的盐业》(《盐业史研究》1998年第3期)也探讨了从汉代至唐代间河东地区盐业经营政策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刘凌:《西汉初期工商业政策与汉武帝的经济改革》,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5期。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三联书店1980年版。高敏:《试论汉代抑商政策的实质》,载《秦汉史论集》。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②前引刘良群:《从盐铁官营看西汉的专卖制度及其流弊》;罗庆康:《汉代盐制的几个问题》。

③卢新远:《汉武帝时期的财经措施与工商业的发展》,载《江苏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

④汪锡鹏:《重评汉武帝“盐铁专卖”》,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⑤薛振恺:《试论汉武帝的敛财政策》,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张炳斌:《汉武帝新经济政策评述》,载《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前引逄振镐:《试论汉代盐铁政策的演变》。

⑥前引吴奎罡:《评桑弘羊的经济改革措施及其历史作用》;郝树声:《略论秦汉时期盐铁钱专营与中央集权的巩固》。分见陈以鉴:《汉武帝时期的战争与财经政策》,载《盐城师专学报》1987年第3期。解学东:《论析桑弘羊的“重商”理财思想》,载《史学月刊》1989年第6期。李森:《桑弘羊理财思想的几点启示》,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马大英:《汉代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年版。张守军:《桑弘羊的以商致富思想》,载《商业研究》1994年第12期。

⑦王连升:《关于汉武帝评价的两个问题》,载《天津社会科学》1984年第2期。

⑧分见张传玺:《论秦汉时期三种盐业政策的递变》,载《秦汉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前引罗庆康、罗威:《汉代盐制研究》;罗庆康:《两汉专卖政策的发展与演变》;高凯:《略论汉代官营盐铁业的利与弊》;逄振镐:《试论汉代盐铁政策的演变》。李殿元:《论西汉的“盐铁官营”》,载《浙江学刊》1993年第6期。庞天佑:《略论汉武帝行盐铁专卖的原因与利弊》,载《常德师专学报》1987年第2期。

(三)东汉魏晋南北朝盐业史研究

刘志远、吴天颖、燕羽、杨宽、白广美等学者研究了东汉“盐井画像砖”,并讨论了煮盐燃料等问题。燕羽认为,汉代画像砖证明汉代盐井已有一定程度的机械设备。吴天颖推测,盐井当属于“大口浅井”。杨宽、白广美、刘志远等都认为,画像砖图中熬盐的炉灶是使用木柴作燃料的,两汉时期巴蜀地区井盐生产虽有迅速发展,但仍处于大口井、燃烧薪柴的较低生产水平上①。

关于王莽时期的盐政,曾仰丰认为,王莽盐政除官制之外还有民制,是征税与专卖的混合制。齐涛《汉唐盐政》认为,王莽榷盐实行的是完全的官运官销,但生产领域是官制与民制并存。前引罗文文认为,王莽盐政的生产不存在民制,成盐的运销归官府。学者们对东汉专卖史的研究也存在较大的分歧,但总体上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东汉未实行专卖制;二是认为仅汉章帝时期一度恢复专卖制;三是东汉初和汉章帝时期两度实行过专卖制。前引张传玺文认为,东汉一代主要是实行盐铁私营,马志冰的观点与此略同②,钱剑夫《秦汉赋役制度考》(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观点也与此大体相同。前引齐涛文则认为,光武帝以征税制取代专卖制,此后主要实行征税制,与西汉初不同的是东汉盐税成为专税,对盐的销售置使者监卖。前引逄振镐文也认为,东汉只有章帝元和元年一度实行盐铁专卖。罗庆康、罗文、郝树声认为,东汉和帝以前盐铁实行官营,汉章帝时期全面实行了盐铁专卖,自和帝始一直推行民营征税制,盐官归属郡县仅负责盐税征收。王健的观点与此基本相同,只是认为和帝以后盐铁官既主持官营,又负责征税③。此外,刘隽《东汉的盐政制度》(《天津益世报史学》1935年第4期)、[日]吉田虎雄《两汉之专卖制》(《真知学报》1943年第2期)等也探讨了东汉的盐铁专卖问题。李小波《盐铁经济与汉末巴郡分化》(《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1期)则探讨了盐铁经济与汉末巴郡分化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盐铁制变化频繁,各地差异亦大。[日]吉田虎雄《西汉魏晋南北朝的专卖制度》(《东亚经济研究》1938年第22期)探讨了这一时期专卖制的发展演变过程。也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基本是实行征税制,如[日]加藤繁《关于榷的意义》认为,三国以后直到唐中期几乎未行盐铁专卖。曾仰丰认为,盐制自汉和帝永元元年迄献帝建安三年均行征税制,东晋南朝沿而未改,北朝除东魏高齐于沧、瀛、幽、青四州行专卖制外,大都主行征税制。但大部分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专卖制反复实行。齐涛认为,曹操实行的监卖盐制继承了东汉的征税制。王向田也认为曹操监卖制是东汉末年盐业征税制的延续,并探讨监卖制出现的时间。前引罗庆康文也探讨了监卖制始行的时间及原因④。前引马志冰文则认为,监卖盐制为曹魏首创,魏、蜀、吴政权重新恢复了盐铁官营政策,并探讨了三个政权的盐铁管理机构。前引齐涛文也认为曹魏、蜀汉、东吴都实行了盐业官营。前引王向田文还强调了盐业作为魏国恢复经济的重要手段。在政治、经济上起到的重要作用。陈庆连《魏晋时期盐铁事业的恢复和发展》(《魏晋南北朝史论文集》,齐鲁书社1991年版)与王向田观点略同。前引马志冰文认为,西晋继续推行盐铁官营政策,东晋沿袭西晋政策,但又有改创;南朝盐业大都采用征税制,而北魏、东魏、北齐盐业主要实行征税制,西魏则设盐池都将管理盐池生产。前引齐涛文也认为,两晋实行盐专卖,但无法禁绝豪强大族经营盐业,实际上是官私并举;宋齐梁陈时期实行盐业放任的政策,最初征收一般商税,陈文帝时开征盐业专项税,但豪强大族把持盐业的情况始终未变;十六国时,各方一般都实行专营,北魏盐政出现过官营与放任的多次交替;东魏北齐时实行分区管理政策,而西魏北周则设盐池都将征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分见燕羽:《中国古代关于深井钻掘机械的发明》;吴天颖:《中国井盐开发史二三事》;白广美:《关于汉画像砖“井火煮盐图”的商榷》;杨宽:《古代四川的井盐生产》(以上4文同载《中国盐业史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白广美:《中国古代井盐生产技术史的初步探讨》,载《清华大学学报》1962年第6期。刘志远:《四川汉代画像砖与汉代社会》,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②马志冰:《魏晋南北朝盐铁管理制度述论》,载《史学月刊》1992年第1期。

③分见罗庆康:《东汉盐铁制度蠡测》,载《益阳师专学报》1991年第1期;前引《两汉专卖政策的发展与演变》;《汉代盐制的几个问题》。前引罗庆康、罗威:《汉代盐制研究》,《汉代盐制研究(续)》;罗文:《齐、汉盐业专卖争议之我见》;郝树声:《略论秦汉时期盐铁钱专营与中央集权的巩固》;王健:《东汉盐铁业诸问题考辨》及《东汉盐铁制度探析》,载《盐业史研究》1989年第3期。

④分见齐涛:《魏晋南北朝盐政述论》,载《盐业史研究》1996年第4期。王向田:《盐业在曹魏恢复北方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上引马志冰:《魏晋南北朝盐铁管理制度论述》;罗庆康:《东汉盐铁制度蠡测》。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篇8

关键词:铁路运输企业;人才需求;高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46-03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开办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为了更加清楚了解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从了解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状况入手,及时跟踪人才市场需求及岗位要求的变化,来研究分析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能力与素质结构,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现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调研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的基本理念为支撑,充分尊重铁路运输企业对生产与服务一线人才的客观要求,结合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毕业生从业现状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群的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明确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调研基本方法

1.调研目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业对应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为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2.调研内容:与本校有合作关系的各铁路局、地铁公司的人才需求情况;运输企业主要就业岗位、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具体要求。

3.调研方式:问卷、面谈、电话访谈、座谈会、文献检索、网站查阅等。

4.调研范围:武汉铁路局(以下简称武铁)及所属各运输站段、湖北城际铁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鄂城铁)、广东省铁路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广铁投)、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昆明铁路局、南宁铁路局、上海铁路局、成都铁路局、南昌铁路局、郑州铁路局、广州地下铁道总公司、深圳地铁有限公司、武汉地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

5.调研对象:铁路运输企业的一线工人、关键岗位高级职员、车间主任、站段长以及铁路运输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等。

6.调研过程:信息采集—信息归纳—信息分析—改革建议—专题论证—信息补充—改革建议定稿。

三、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

本次调研问卷调研法中设计铁路运输企业问卷。以下是铁路运输企业发放详细情况一览表。

针对铁路运输企业对所需人才素质的调查中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43份,回收率81.0%。召开了由武汉铁路局、武汉地铁集团、湖北城际铁路参加的铁路企业访谈会,参会的企业代表一致认为其企业所需的毕业生应能够吃苦耐劳,且能很快上岗。也就是说学生需具有某项岗位技能。对于问卷未提交的企业,也及时进行了电话访谈,了解铁路运输企业最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根据问卷的回答,结合电话访谈和座谈,我们对铁路运输企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1.铁路运输企业从业人员的技术等级基本情况。铁路运输企业从业人员的技术等级一般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统计数据分析如图1所示,铁路运输企业从业人员中初级工占总人数的4.60%;中级工占总人数的25.71%;高级工占总人数的34.02%;技师占总人数的1.90%;高级技师约占总人数的0.05%;其他从业人员占总人数的33.72%。由此明显说明铁路运输企业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

2.铁路运输企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35岁及以下工人占工人总数的41.0%。通过对武汉局武汉北站和汉西车站的访谈了解到:在过去的5~10年间,车站新进生产一线职工中,以中职毕业生为主;在过去的3年,则以高职生为主。而以往一线工人中受过正规高职教育的人很少,说明运输企业对新进人员的要求也在提高。

3.铁路运输企业人才需求量分析。随着2004年国务院《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出台,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增加到10万公里,但2008年,国务院又对《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进行了调整,确定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以上,建设客运专线1.6万公里以上。国家大力建设铁路新线和原有线路的技术改造,铁路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旺盛的人才需求。特别是对于铁路运输一线来说,人员缺口特别大,铁路运输人才总体上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4.铁路运输企业岗位需求分析。从近几年各铁路局在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招聘后的岗位安排来看,大部分的毕业生从事客运相关的岗位工作,仍有一部份毕业生分到车务段,从事与行车相关的岗位工作,从事与货运相关工作的岗位较少。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管理与工程系2012年武汉铁路局订单班顶岗实习安排为例,具体安排如表2如示。

从表2分析,学生顶岗实习从事客运相关工作的占73.7%,在车务段从事行车与货运相关工作的占26.7。说明铁路运输企业急需与客运相关的岗位从业人员,如乘务员、站务员、售票员、检票员等。

5.过去3年招聘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情况如下所示。

铁路运输企业认为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毕业生最缺乏的综合素质主要是敬业精神与工作热情、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急需具有较高操作技能,又敬业爱业,且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6.铁路运输企业在挑选高职生时最看中的素质如下所示。

铁路运输企业在挑选高职生时最看中的首先是人文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其次是身体条件,最后才是文化基础知识。高职教育中必须突显专业技能训练和不可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成才与成人二者不可偏废。

7.铁路运输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铁路运输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是以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为主。由于铁路运输企业要求学生毕业去企业后马上能够上岗,故要求学生必须拥有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中级车站值班员职业资格证书。这就要求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平时教学中,应紧密联系职业资格相关技能的培训,提高在校学生职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铁路运输企业所需人才须具有以下素质:一定的人文素养、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技能人才。而且这些高技能人才具有较高操作技能,敬业爱业,又具有创新能力。通过此次调研,明确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素质,形成“循岗施教”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晓玲.铁路运输企业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J].中国铁路,2009,(09).

[2]程小依.铁路运输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南昌:华东交通大学,2009,(06).

[3]周华.浅谈铁路运输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J].中国新技术新产产品,2011,(10).

[4]邓又华.对铁路运输人才需求预测的探析[J].统计与预测,2003,(06).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1B477)

上一篇:因数的定义范文 下一篇:望驿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