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烟威地区看英语人才市场发展状况

时间:2022-09-22 06:04:08

从烟威地区看英语人才市场发展状况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强。了解外国,发展自己的迫切愿望催生了一股英语教学热潮。在这种背景下,英语人才一度走俏。然而,几十年的高等学校英语普及教育如今却陷入尴尬境地:一方面是英语专业大量扩招,蜂拥而至的毕业生难寻工作,另一方面是高素质英语人才市场的大量缺口。作者作为普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的亲身参与者,就如何深入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培养适合社会需求和人才市场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求真正提高其语言实践能力,满足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

关键词: 英语人才市场 发展状况 就业问题

一、英语专业教学体系的现状和发展

当前,英语专业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从最初的探索走向成熟。至今国内已有一千多所高校开设英语专业。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英语教学甚至从幼儿园开始起步。

几年前,英语是老牌热门专业,招生人数多,报考者普遍认为报考英语专业必然能找到理想职业。然而,随着高校扩招,英语这个老牌热门专业迎来了蜂拥而至的学生。同时宏观就业市场的持续低迷也使得理想的就业前景逐渐变暗淡。尚未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在人数庞大的高负荷下艰难运转,难以应对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如今的英语专业在喧闹的表面下粗放经营,只有少数高校能够真正培养出适宜企业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当下,在英语专业本科教学阶段,学生主要学习英语语言、文学、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良好的技巧训练,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具有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业务水平及较好的素质和较强能力。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包括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写作、英美国文学简史及英汉翻译理论等。而在研究生阶段,多数高校下设“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英语语言文学”两个学科的硕士点。至此,英语教学立足于普及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以培养初步具备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专业人才为导向,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英语教学体系。此外,英语应用领域出现了一些行业职业资格证书,代表着企业不同岗位的工作能力标准,许多在校学生和在职人员为开拓职场,考取剑桥商务英语证书(Business English Certificate)、金融英语证书(FECT)、职称英语证书等,加入到学习英语的大军中。有些高校对在校生英语能力须达到大学英语四六级水平的规定也促使学生不断学习英语。

教学系统的完善和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涨确实培养出了大批“懂英语”的人。英语专业或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都能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甚至普通人也能说几句日常用语。从表面看英语确实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然而“懂英语”并不意味着国民英语能力有多强,日常交流无障碍也不意味着英语人才培养系统无缺陷。许多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难逃应试教育重视成绩忽视实际能力的通病,导致听说能力不强,语音语调不规范,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二、英语专业人才面临的就业难题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迅猛增加,每年都有大批的新生劳动力涌入劳动力市场,而中国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劳动力需求疲软,同时高校培养人才模式与企业需求不挂钩等诸多原因更加重了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英语作为曾经的“大热”专业,就业率持续走低,成为失业人数较多的专业之一。

2011、2012年度,笔者在山东烟台、威海走访多场大型招聘会,采访了包括山东万得集团有限公司、中公教育集团、朗原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永益集团有限公司、丛林集团等50多个省内企业,了解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企业的观点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听、说、读、写、译”能力。(2)能将专业技能与具体业务相结合,具备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业务水平。(3)态度端正,能吃苦耐劳且定位准确,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企业不仅对应聘者的英语基本能力有一定要求,更要求应聘者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业务中。笔者在与企业谈及历年招聘状况时,了解到企业对于应届毕业生群体的整体评价。其中企业频繁提到很多毕业生容易在初入工作时心浮气躁等问题,这恰恰与企业要求的踏实吃苦耐劳等品质相违背。

英语专业毕业生可以选择读研继续深造,从事教学事业,就职于各大企业从事商务工作或走向基层,出国留学等,总体来说就业面相对较广。以烟台大学英语系为例,2010届毕业生中考研成功人数占18.9%,企业就业率30.8%,大多数毕业生签约中小型企业。通过对烟威地区高校与国内其他高校英语专业就业现状比较,笔者发现,作为沿海三线城市的烟威地区,高校英语专业就业率虽比内陆外资企业较少、英语难以发挥用武之地的城市高,却难比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的沿海一线城市。

三、原因

英语专业面临的就业难题不仅受社会环境影响,还与高校教学体系及学生自身素质密切相关。

1.英语教学体系不完整,结构单一。

英语专业本科教育多为基础教育,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注重成绩而不注重能力,学生缺乏文化底蕴,这使英语成为了一种表面工具而非完整文化体系下的交流手段。高校在设立专业时门类单一,以基本知识为主。中国外文局培训中心主任王欣认为:“应试教育已经抛开了语言这门学问中真正的东西,变成了纯粹应付考试了。”这样的模式使该专业毕业生陷入尴尬处境,正如翻译专家、学者王振国所言:“一边是全民高度重视英语教育,一边是中国翻译人才高达95%以上的缺口,快速发展的外语教育难以满足翻译人才的需要。”[1]

2.复合性较低。

多数高校英语专业授课内容局限于通常意义上的基础英语知识,并没有能力细致划分专业方向,更难以将基础英语知识与特定学科相结合。在此条件下,英语专业学生难以发展自己的兴趣和长处,学到的仅仅是英语单方面的知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远远难以达到企业的要求,在当今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紧缺的大背景下,该专业毕业生更加难以发挥优势。在同等学力下,企业更趋向于选择有一定专业技能又对英语有所了解的人才,而非只会这门语言却难以应用的专业人才。

上一篇:语篇的词汇衔接手段对中职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下一篇:浅析管理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