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的建构

时间:2022-09-22 04:30:17

高校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的建构

摘要: 本文针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构建了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本模式的构建为我国教学模式的丰富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构建

1.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的建构迫在眉睫

1.1主体精神的弘扬是社会的需要、时代的呼唤。

20多年来,由社会经济领域带来的变革不仅冲击到文化、教育、体育等领域,而且震撼着人们思想、意识深处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主体精神已越出学术沙龙的樊篱,从思想家们的头脑中走了出来,走向了社会经济改革的主战场和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成为了一种真实的社会需要,成为了每个想在改革中求生存、发展的人所必须具备的时代精神。

1.2主体性的培养体现了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

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九条和十二条中分别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指导,提高学生自学和自练的能力。”因此,主体性的培养已成为新课标倡导的一种新的理念,它把学校体育的视角从关注学生当前扩展到关注学生的未来,甚至终身,体现了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这种思想对学校体育的整体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3构建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是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多的弊端。首先,学生自主性活动整体的缺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其次,忽视了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心理活动,忽视了学生的情感过程,致使教师只传授现成的知识给学生,而不管学生有无学习热情和兴趣,也不顾学生的反馈信息。另外,学生与学生间交流活动的缺失,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同时,在教学评价上偏重于对学生掌握知识多少和运动能力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了学生进步度、情感的过程评价;只注重教师的评价,忽视了学生的个人评价和同伴之间的相互评价。所有学生一起跟着教师的步骤走,学生的学习发展被牵着走,似乎成了教师的事。久而久之,学生学习体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被压抑,学生“学”的效率自然低,而“做”的能力更差,更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

虽然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在特定的时期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它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因此,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建构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够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体育教学模式――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2.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的建构

2.1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的界定。

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是在主体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的体育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锻炼,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培养学生创新及主动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

2.2主体体育教学模式的建构。

2.2.1指导思想。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要调动、培育和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中心,以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为基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学的发展性。

2.2.2教学目标。从学生兴趣和爱好出发,学生通过参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参与教学方法的设计,参与教学组织活动,参与教学评价等来体现自己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充分发挥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性,在欢乐愉快中学习和掌握技术技能,在学习和掌握技术技能中培养主动思维、创新及各方面体育能力,在学习和掌握技术技能中培养和锻炼心理素质,发挥潜能,陶冶情操,为能很快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及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2.3操作程序(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其操作程序是:自由选择教材内容―参与教学目标与方法的制定与设计―参与教学组织活动―参与教学评价。

对教学课操作时,分为对新授课操作和对复习课操作两种。

对新授课操作时,其程序是: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部分问题―再次比较、讨论分析、解决全部或部分问题―引导学生正误比较―解决全部问题。

对复习课操作时,其教学过程是:学生自编自演+自由结组比赛。其程序是:自我设计编排―自我讲解―自我组织―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实践练习(比赛)。

2.2.4教学评价。要打破传统的教师评价的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自评、互评及判断能力,从而做到科学、公平、合理、全面。

2.2.5教学条件。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创造一个充满创造性学习、能力锻炼与培养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条件。具体的实现条件如下:

2.2.5.1在教学观念上,由“教授”观念向“学习指导”观念转化。批评教师的权威,强调教师的作用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诱发和指导。

2.2.5.2建立一个主体参与和能力锻炼有机结合的学习过程。

2.2.5.3重视学生“讨论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自我设计、自我编排、自我组织、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促进学生间的互教互学。

2.2.5.4教学评价向教师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的综合评价方式转变,提高学生的自评、互评与判断能力。

笔者针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初步构建了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下一步将通过实践来验证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可以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完善,促进学生主体性人格健康完整的发展;有益于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为我国教学模式的丰富和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赵立.体育教学模式群结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4).

[2]程晓峰.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1,(4).

[3]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9).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O8120033

上一篇:儒家义利观下的“兴奋剂使用” 下一篇:体育教师新型教学观的培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