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过程中历史感的培养

时间:2022-09-22 04:04:40

浅谈语文教学过程中历史感的培养

摘 要: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有着天然的联系,在新课标及新的考试形势下,加强两者的融合势在必行。通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感从而找到两者融合的结合点。从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历史感的必要性、方式方法、意义三大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历史感;结合点

中国历来就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在中学教学科目中,语文教学与历史教学总是息息相关,相互为用,互为依托。作为人类精神故乡的历史与承载着延续民族历史文化精髓使命的语文,两者之间有着一种不可分割的天然同盟联系。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一、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历史感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历史学科作为语文学科的近亲,两者之间的结合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优越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感更是学科交融的生动体现。

另外,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历史感的培养,可以作为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交叉、渗透的结合点。

二、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历史感的方式方法

历史感是一种主观感受,只有通过语文课堂体验才能获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必不可少,在生成性语文课堂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手段、技巧以及主观目的成为学生获得历史感的主要途径。

在语文课学习中,我们经常会提到一个说法,特别是学习古典诗词时,老师经常会说“要知人论世”。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要深入地理解一首诗词,必须了解作者生平和与这首诗词相关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如果你善于挖掘这些历史史实,那么对你的课文内容、诗词的理解将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讲到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结构时,分别引用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句,杨万里的“荒山半寸无遗土,田父何曾一饱来。”诗句。学生联系诗句,经过思索就明白了在四海垦辟,农业丰收之际农民还被饿死的总根子就在于封建土地所有制。又如,杜甫的《兵车行》“爷娘妻子来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和张养浩的一曲“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国家“兴”“亡”,百姓总是一个苦字?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历史反差中到底隐藏着什么原因?这就是诗歌引起的发人深省的疑问。

我国古代诗歌中有不少“以诗言志”的优秀作品,或是表达对祖国、对人民的无比热爱,或是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或是倡导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集中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以无奈的笔调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学生理解屈原当时的心境和忧国忧民的心态,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又如,讲祖国统一时,引用陆游的“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样融情感教育与知识教学于一体,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祖国统一、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既是国家繁荣昌盛的标志,也是个人命运的最好保证。

据不完全统计,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现代文、文言文中属历史性的小说、诗歌、杂文、寓言等体裁的文章有一百多篇。这就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历史感培养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有条件、有基础予以落实。教师应该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寻找多种途径,将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更好地有机地交融渗透。

三、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历史感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丰富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感知。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诗歌,在讲课中经常给学生吟诵几句,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抑扬顿挫、满怀深情的吟诵;使这些诗歌如缕缕轻风,吹进学生的心扉,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他们的灵魂塑造和社会行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增强语文课堂的生动性、形象性、亲和力和感染力。

(三)从中考形势和要求看,文史结合符合新时代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取向。所以,为了适应中考的要求,为了与世界更好地接轨,也为了时代、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我们应当重视语文和历史学科的兼容,文史结合教学总归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谢诺冰.开发和利用《史记》阅读与写作资源[D].华中师范大学,2010(03).

作者简介:詹业成,男,1966年6月出生,大专,就职于安徽省颍上县江口镇中心学校,主要研究语文有效课堂。

上一篇: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探索 下一篇:巧设教学情境 活跃化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