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分工新格局下的中国经济发展

时间:2022-09-22 03:35:48

国际分工新格局下的中国经济发展

一、当代国际分工的新特点

(一)国际分工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战后国际分工在经济结构相似、技术水平接近的工业国家之间得到迅速发展,使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居于主导地位,改变了战前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从事工业制成品生产,殖民地、附属国主要从事初级产品生产的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分工模式。

(二)国际分工形式有了很大改变

战后,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使国际分工从垂直型分工日益走向水平型分工,从产业各部门间的分工发展到各产业内部的分工,从市场力量主导型向企业内部协调型分工发展,从沿着产品界限所进行的分工发展到沿着生产要素界限所进行的分工,从有形商品生产和贸易领域的分工发展到商品、服务部门相结合的分工。

(三)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类型和经济制度有显著变化

当代国际分工是由各种经济制度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参加的综合性的分工,包括了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分工,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和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分工。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为国际分工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国际分工形式的改变也使国际分工利益不再取决于产品或产权,而是取决于参与国际分工的要素。如果将一种产品生产过程描述为一组价值链的话,分工的细化就使得各个价值链分布于不同企业的生产之中,因此导致国际分工形式开始从产业分工、产品分工走向了全球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分工,国与国之间的比较优势也将更多地体现在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从而导致国与国之间按价值链不同环节分工的现象。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选择

(一)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国际分工的新特点、形成的新格局,给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个重新定位的问题。当代国际分工的新特点为我国利用劳动力优势参加国际分工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环节方面,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的国家之一。因此,我们应该发挥我国建立在劳动力丰裕基础上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同时,必须注意,目前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主导的国际产业链上,不同国家凭借自身不同的要素优势而占据不同的生产环节。根据U型曲线理论,U型曲线上升段部分是产品的高附加值区域,包括产品的前期开发、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产品的销售及售后服务,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要位于生产区域。U型曲线最底端的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即低附加值区域,主要是流水线生产,我国生产基本位于该区域。因此,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该产业中较高档次的产品,发展中国家由于在资本或技术方面的差距,只能生产和出口一些大众货,却很难形成自己长期的竞争优势。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之所以选在中国,是因为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而非核心技术,也就是说在国际分工中,我国还是以资源供给者的身份参与。由此可见,我国在国际要素市场处于要素的比较劣势,拥有的大部分是一些代表夕阳产业的生产要素,而缺乏代表知识经济的核心要素。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一国的生产要素分为基本要素和获得性要素,基本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是一国先天拥有或无需太大代价便能得到的要素;获得性要素包括高精尖技术和高科技人才等,需要通过长期投资和后天开发而创造的因素。对于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获得性要素更为重要。因此,对于中国来说,自然优势固然重要,但获得性优势将使我国的比较优势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征,并彻底改变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

(二)积极开发区域经济合作,争取更高的比较经济利益

中国作为一正在融入国际市场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经济大格局各种变动趋势都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而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努力改善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以现实的比较优势——丰富的劳动力为基础,参与国际分工,大力发展自己的高科技产业,提高要素质量,培养具有持久竞争力要素,引进技术与自主开发结合起来,高技术产业与对现有产业的改选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贸易结构转换,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同时,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争取更高的比较经济利益。面对亚洲经济的竞争趋势,中国唯有进一步扩大开放,使自己成为世界大市场的一部分,才能争取更高的比较经济利益,并求得共同发展。

未来,中国要想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必须对今后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战略性抉择。认清国际环境,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方式,着重提高开放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大体制创新力度,实现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争取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分析科学探究误区,创新科学探究教学 下一篇:浅议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