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照亮专业成长之路

时间:2022-09-22 03:13:38

让阅读照亮专业成长之路

有人说,在现行教育评价体制下,与考试无关的一切阅读都成了“轻中之轻”。由于教材的基本篇目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就给教师提供了懈怠知识更新的温床,而对于教材和教辅图书的依赖,已经让教师像他们的学生一样丧失了阅读的冲动。这话在我这个一线教师听来感到不舒服,因为整个社会的读书现状都不尽如人意,凭什么只把读书少的帽子扣在本已负担沉重的教师头上?但是冷静下来一想,也合乎情理,哪怕整个社会都轻视读书,教师也要重视读书!听起来好像是悖论,但关注教师阅读状况,就是关注教育的未来,毕竟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说明对中国未来的重视。中学教师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的确很重,但我们需有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深远责任意识,任重道远地承担我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其实,新课标新教材的编排已经在触动教师的读书神经。教材增加了选修本,以高中语文为例,《外国小说欣赏》中的许多篇目,对于我这个教书多年的语文教师来讲都是初次相见,如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沙之书》,就挑战了语文教师对小说这种熟知的表达方式的认识极限,光凭简单的教参显然难以应对选修了这门课的学生,而要开设选修课,中学老师首先面临的就是阅读原著,扩展对教材相关背景的了解和认识。不读书就无法上好课,这就逼迫教师不得不读书,不得不更新知识,这就是最实际的促进。现在教师接受的主要是专业教育,而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个人。”关注教师的阅读,就是要提倡一种读书风气,围绕教师素质的提高,开拓一个相对广阔的读书视野和精神天地。在这个意义上,关注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状况,提升教师的阅读水准,倡导师生共读,开拓精神视野,有着既实际又深远的意义。

明晓意义相对容易,但怎样行之有效地促进读书这件有意义的事,恐怕更难。

不久前我参加了“河北省语文特级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学习。临行前,我既兴奋惶恐,又不敢抱多大期待,心想那些大学教授怎么可能给我们这些中学教师“上课”,走走过场也就很不错啦。但是,当听了大学教授声情并茂、活泼有趣的课后,我们这些并不年轻的教师的心,就如春潮般涌动起久违的原始生命朝气,我们跟教授一起思考那看似简单却从未问过“为什么”的问题:人是什么?从何处来?父母究竟给了什么?为什么出生之时就与人不同?如何看待我们与孩子们的不期而遇……

这次短期学习对我触动很大,回校后,我为学校老师作了讲座。我不过是把我在大学里看到的教师风貌和他们传授的新理念转达给大家。北大教授曹文轩有感于中国高级知识分子集中在宝塔顶端,有感于中学只在培养知识维度,而忽略审美教育的维度,他说:“只有知识维度的结果就是学校成了技校,不是培养人才而是培养技师。”他疾呼,除了知识和思想还有美和情调这些更高贵的东西!他将阅读提高到生态的高度:读书是一种人生方式和生活方式,读书是一种仪式,读书是一门宗教。他恳切地拜托我们这些中学老师送给中学生几句话:“财富不在远方,财富在我们脚下”,“没有经过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创造的自由是无边无际的”,“人不仅需要第一世界,还需要第二世界,而且人会创造‘造物主’创造之外的第二世界”……

这样的见解无异于天籁之音,美妙得让人眩晕,切实得可以实践,诚恳得让人感动。老师们借助于我的二次传播居然那样聚精会神,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学教师对读书的渴望,对自身处境的无奈。老师们希望学校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报告会,来拓展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内心的热情,促生读书的“冲动”。我知道,很多学校其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交流,更多的是“专业得分技巧”的交流。这样的所谓“教研”活动,怎么可能让人感受到读书的益处?怎么可能激活教师和学生读书的“原始需要”?

我们都知道,读书需要时间,更需要心境。那种“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的读书享受,慌忙之中是无法体会的。权且不谈这种“奢侈”的读书,仅就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而言,就至关重要。《中国青年报》曾对中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调查显示,有近60%的学生把“喜欢学识渊博的教师”排在了第一位,这种结果应引起我们每位教师的注意和反思。北京特级教师石鑫曾说过:“渊博是老师让学生肃然起敬的良方,平等是老师让学生思维活跃的前提。”教师的基本职责虽是“传道、授业、解惑”,但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变革和学生的需求,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提高个人文化素养,提升个人学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广大学生和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在今天,教师过去一时一地的学习已不可能成为终生享用的财富。网络时代,学生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的渠道要宽广得多,教师与学生不只是“一碗水”和“一桶水”的关系,学生更需要的是“一潭鲜活的有质量的水”。因此,教师只有读书看报、上网学习,才能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才能改变信息匮乏、知识陈旧、心灵苍白、缺乏个性的状态。教师只有不断读书,才能在课堂上引经据典,妙语连珠,促动学生深度思考,给学生以知识的充实和心灵的震撼,才能成为真正让学生敬重的良师益友。

而大多中学教师每天早上7点到校,一直到下午6点,备课、上课、阅卷、参加会议,晚上还要辅导,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看“闲书”。尽管从理论上、主观愿望上都希望能多一点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但现实竟是“一个老师的更大意义在于如何教出高分的学生”。如果学校评价教师优劣的标准不变,提倡读书恐怕就成为“谈起来意义重大,做起来无足轻重”的“面子工程”。在中学里,相对读书较多的还是语文教师,但语文教学的地位并不高,原因是在分数面前语文学科处于不利地位,读书多少与分数高低似乎很难直接挂钩,也就难以与“题海畅游”的其他学科媲美,成为“补丁”也就在所难免。急功近利的教师必然教出急功近利的学生,而谁在逼迫老师如此“功利”,如此“目光短浅”?当然是整个功利性评价造成的。要改变这种现状,最实际的就是首先在学校营造读书的氛围。保证每周给教师和学生有半天静下心来读“闲书”的时间,这一点听起来似乎是切实可行的,问题是有多少中学能够真正保障读书时间不被挤占,并能持之以恒呢?

面对现实,教师到底该怎样将教书和读书有机结合起来?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就很经典。可惜的是不少年轻教师并不在意这些,只会在网上下载相关资料应付检查,网络阅读也只限于新闻消息,系统阅读、高品位阅读、深层阅读明显不足。

三_

打造书香校园,就要营造书香氛围,要想让教师摒弃功利性的价值观,不能只为了教课程、写论文、评职称才去阅读,而要让教师能真正静下心来读书。这样他才能快乐地输入,自觉地输出,既有利于自身专业成长,又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任何过于理想化的“高估”或过于简单的“强行”,只能断送阅读的生命和活力。所以,要想保障教师的阅读,我以为,不能只靠挤占的假期“自觉”实现,还应当有效地营造读书氛围,给教师专门提供阅览地点,提供各种报刊,开列新书目推介,保障读书时间不被变相挤占。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给那些常读书、读新书、有见识的教师以展示的机会,形成“学识渊博受人敬重,分数评价不是唯一”的宽容学府氛围。这样,在大多数教师尝到阅读乐趣后,才可能产生自己挤时间也要阅读的自觉。当读书交流成为常态,读书的风气才会形成,教师将阅读视为提高自身生命质量的愿景才不是空谈。

(作者系河北省张家口市一中语文特级教师)

上一篇:训练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下一篇:独立评估助推学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