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常规积分负载实际意义

时间:2022-09-22 02:52:07

让常规积分负载实际意义

“老师,我的积分有什么用啊?”一个三年级的孩子问老师。常规积分每个学校都在做,但常规积分有什么用,确实考量每位教师的智慧。如果从学校层面说,这个常规积分是跟优秀班级评比挂钩,跟优秀班主任的评比紧密相连。班主任可能明白,但对于学生而言,参加优秀班级评比仍然显得空洞,概念比较大,不容易理解。高年级学生还好些,毕竟对集体荣誉感有些感性认识,但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集体荣誉往往如昙花,稍纵即逝,缺乏深入持久的印象,更缺乏具象的感性的认识,所以,激励效果自然不强。所以,有些班主任会发现,有些学生对自己班级的常规积分多少根本不关心,或者即便知道了也不太当回事。学生对于常规积分的漠然使得班主任一筹莫展,班级管理也由此陷入无力状态。

学校对于班级的积分管理其实是依赖于班级内部管理的,惟有班级自身的管理细致到位,才可能实现学生对外表现积极规范,为班级加分,少扣分。所以,很多班主任都在班级内部管理中对学生用上常规积分考核,对学生的每日表现进行细化和考核。这种通过具体的细则加强学生言行的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一般来说,孩子看到自己的名下有不少分数,都很开心,一开始也都很愿意去好好表现,去多挣分,但过了一段时间后结果发现表现好与坏、分数多与少在自己与同学的身上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处,换句话说,表现好跟表现不好老师没什么区别对待。于是学生一旦发现这个秘密之后,表现也就不再那么积极了。

常规积分实际上是以代币制的形式来记录和评价学生的行为表现,通过量化的形式很形象直观地揭示学生的行为表现。因此,代币制的实施毕竟只是记录学生的表现,属于管理的过程,并不代表结果的奖惩,所以,如果从管理的流程来对照,一项工作从调研—决策—布置—执行—督促—检查—考核评价,常规积分只是属于督促、检查环节,不是最终的考核结果和评价。实际上作为科学的管理来说,我们的班级管理缺少了最终的结论评价,而没有结果的管理就等于不需要结果的行动,这样的行动也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整个管理系统就处于失效状态。可见,对学生的常规积分一定要有相应的奖惩形式相对应,否则,常规积分将会陷入无效的尴尬境地,班级管理也将瘫痪。

那么,学生的常规积分应该跟哪些东西挂钩呢?又怎样挂钩呢?笔者以为,至少应该跟这几样内容挂钩。

一、学生荣誉。学校每学期都会评选出优秀学生、三好学生、全优生、文明礼仪标兵、进步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少先队员等等。这些荣誉获得者的产生绝不能由班主任独断,也不能由全班同学凭感觉举手表决产生,而应该根据平时的常规积分来选出候选人。这样,让学生明白常规积分的权威性,懂得荣誉是平时一点一滴努力争取获得的。当然,一个学期对于小学生来说显得太过漫长,因此有些学校设立每月“文明礼仪”之星这样的称号,于是荣誉激励便有了时效性。

二、奖励性标识。为了弥补奖励周期长、学生兴趣易消退的不足,有些老师发明了奖励性的标识,比如小红花、红印章、贴画、红五星等。用这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和肯定也是个好主意。

三、实物奖品。奖励当然以精神鼓励为主,但有时适当的实物性奖励更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些老师看到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积分了,就会购买一些小饰件、小玩具甚至小食品,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举行一次比较隆重的奖品颁发仪式,将其奖励给学生。学生对此往往欣喜若狂,从此对老师自是言听计从。有位老师别出心裁,采用“商品拍卖会”的形式,每到一个月月末,她就购置好小奖品,然后在班级里进行月终总结,针对学生的常规表现进行评比,计算积分。学生则凭借积分票据,对老师提供的奖品进行竞拍,老师则像拍卖师一样叫卖每一样商品。活动中学生非常兴奋,拿着自己一个月来的劳动所得积极参与,最终获得自己心仪的商品。这样的活动不但放大了奖励的效应,更将奖励活动做成了一节生动的教育课。

“老师,我的积分有什么用啊?”当孩子问出这句话时,他的小脑袋里其实已经开始了对劳动与报酬、付出与收获的思考。如果你是一个细致用心的老师,你一定会敏锐地感知到学生的所思所想,这时你就要考虑是否有必要对自己定下的常规积分进行一次总结和评价了。言而有信才能赢得别人的信赖,这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师生之间亦然。亲其师信其道,教育效果必然会有大的提升。所以,如果你想让你的学生相信你,喜欢你,让你的常规积分能被学生所重视,能把你的每项指令都当作重要的任务去坚持完成,那么,你就一定要让常规考核有一个结果,用你的创意让常规积分更加鲜活生动,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

上一篇:对高中物理新教材的“吹毛求疵” 下一篇:课堂恶作剧的有效处理及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