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生的教育缺失与对策

时间:2022-06-07 02:59:29

优秀生的教育缺失与对策

也许是优秀学生与其恶劣行为之间反差太大,常常引起人们思想上的激荡,媒体上一旦出现某某高材生犯罪,便立即引起全国轰动,进而引发全国性的大讨论。无论是清华学子硫酸泼熊,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还是西安音乐学院原大三学生药家鑫开车撞伤人后又连刺8刀致对方死亡等等,都曾引发大规模的讨论。作为教育者,我们常不自觉地从我们所熟悉的教育角度进行深入的反省。成年学生的优秀离不开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同样,成年学生的恶劣也一定有基础教育阶段隐藏着的教育缺失。回看我们的教育生活不难发现,一些老师眼中的所谓优秀学生,在荣耀的光环背后其实有着不少缺点,骄纵、自私、心理脆弱、漠视规则、诚信缺失、唯利是图等等,这些问题短期内相对于其学习的优秀来看,常被认为是小问题,教师也常常用“瑕不掩瑜”来说服自己。然而,这实际上是在回避问题,同样的古训告诉我们,“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有时恰恰就是那些细小的问题,比如心理脆弱、耐挫力差,结果导致大问题,诸如自杀、出走、弑师等等,多年的辛勤教育、全部的优秀顷刻间毁于一旦。这样的教训在我们的视野里已经不止一次上演过。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当深刻铭记,时时提醒。那么,我们现时的基础教育中针对优秀学生的教育,客观存在哪些教育缺失呢?又该如何应对呢?笔者以为:

一、知识技能上,缺乏针对性的教育和要求

人们通常有一种误解,认为优秀学生的学习无需老师费心,因为这是他们被称为优秀学生最基本的理由。不少优秀学生恰恰是班级里学习比较轻松的一群,他们听课效果好,作业正确率高,学习速度快。针对这样的一群学生,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对于他们来说是小菜一碟,根本不能吃饱。也因此,有些自觉的孩子会自己看一些课外书,有些孩子则放任自由。老师也常常不作更高的要求,因为他们的学习已经远远超出了对其他孩子的要求。但事实上对于有些优秀学生来说,则是没有受到合适的教育,他们的心智没有得到较大地促进发展。中央教科所王书荃教授认为,保守估计,超常儿童在人群中的比例大约占1%~3%。依此算来,我国超常儿童的绝对数量是很大的,但是,因为现实的原因,绝大多数超常儿童并没有得到特殊的教育。她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该考虑扩大教育的规模,让更多的超常儿童得以“因材施教”,这也符合我国一贯的教育方针。

但是,在现阶段班级授课制教育下,教师教学设计往往是根据班级中等生的学习要求来设计的,抓中间促两头是基本的操作策略,事实上抓中间是扎扎实实地做了,至于“促两头”在落实上常常很难到位,对于后进生教师有时还常常多些照顾,担心他拖后腿拉下平均分,至于优秀学生则一般不额外考虑,事实上那些优秀学生成了被教师遗忘的一群,不自觉地放置于思考的角落,尽管他们表象上仍是老师眼里的红人,经常被表扬。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来说,学有余力本是好事,但是不加利用则会浪费时间而错失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从现代教育公平理念来说,教育的公平不仅仅是形式上教育资源的平均分配,更应该是教育个体本身得到的发展机会的公平。一个优秀的学生虽然跟同龄的其他孩子比,学习成绩要高,然而对于其自身的发展来说,却仅仅是开发了很小一部分的资源,促进了一小步,事实上他完全可以跨越出更大的步子。这实际上就是没有达到因材施教的要求。我们最近经常谈到钱学森之问,谈到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问题,其实,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常常是那些各行业的领军人物。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从小学中学开始就缺乏对优秀学生的适性教育,任由其自由地发展,缺少教育的积极作为,我认为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对此,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老师,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群体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对优秀学生进行专门性的指导和帮助,比如在完成基本学习任务之余提供一些拓展性的学习任务,或者以奖励的形式多布置一些拔高的实践性学习活动。这样有目标有任务,又被老师笼上奖励的外衣,优秀学生便会乐此不疲,勤于钻研。当然,如果学校和教师还能提供更多的活动、竞赛、展示等舞台,给予这些优秀学生以展示和褒扬的机会,那么他们将更加乐此不疲,孜孜以求。如果能在连续多年的这种教育氛围中学习成长,这样的学生一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果说我们社会上最大的浪费是人力资源的浪费,那么,对于学生来说,最大的浪费莫过于学习能力资源的浪费。

二、情感心态上,缺乏成长的常态环境和氛围

就像明星失去了常人的生活一样,作为学生中的小明星,优秀学生也常常失去了正常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成长氛围,成长的压力比较大。不但平时的学习任务要完成得好,不能出差错,免得被批评出笑话,而且学习的速度还要快,因为承担了老师加给的小助手工作,这说起来是荣誉,其实也是扎扎实实的活儿,需要认真负责完成。平时的一言一行都常常被别人监督,“哦,大班长扔纸屑咯”“某某班干部带头踩草坪哦”“班委都留长发,为什么来管我呢”诸如此类的言论,每个班干部一定不会陌生。这些从积极的角度说,能促进班干部加强自律,但是也显然,班干部失去了平常学生的那份悠闲淡定和从容心态。

身为优秀学生,他们享受到的表扬和尊崇是令人羡慕的。这种快乐体验和荣誉来自于自身学习的成功。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有关观点分析,一方面学习成功带来了源于个人自我实现的快乐,另一方面则得到教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艳羡,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羡慕都可以归结为爱和尊重。每一个人,包括孩童,都有着被人肯定、尊重和爱的需要,这是表扬之所以被教师当作教育的重要手段的根本原因。当然,客观来说,学生因为处于未成年的状态,心智发展未成熟,承受表扬的能力和承受批评的能力一样都比较弱,教师的及时表扬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肯定,一种激励。但过多的表扬也可能使得他们中有些意志薄弱者洋洋自得,沉醉于这种被夸奖的状态,进而滋生出一些自傲的心态。日久便会产生对表扬的依赖心理,有的学生将老师的表扬当作上进的动力,从而更加发奋读书,有的则可能产生自负心理,觉得自己真的了不起,失去平常的心态,甚至会产生霸占独享的心理,老师表扬别人没有表扬自己,心中就产生嫉妒,排斥别人,埋怨老师。有些时候,老师过度的表扬某个同学也会导致其他学生的嫉妒,有可能造成对他的疏远和孤立,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是不合适的。正是基于很多学生先成功后失败的事实,许多有经验的老师常常在表扬过后就会提醒他不要骄傲,告诉他翘尾巴可能会导致思想放松、学习失败。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优秀同学的成功,强调他们为之付出的劳动,以此确定表扬的标准和原则,让同学们知道是标准在表扬他们,谁达到了这样的标准,谁付出了这样的辛劳,也同样会得到表扬奖励。从这个角度说,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自身角色的特殊性,认识到自己的言行谈吐其实都是在教育,表扬本身有着非常丰富的教育含义和艺术性,表扬虽好也要慎用。

三、人际交往上,竞争多朋友少高处不胜寒

曾经做过一个初中学生朋友圈的问卷调查,其中发现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优秀学生并不如想象中那样受人追捧,反倒是朋友较少的一群,朋友数常常在1~4个;其次是成绩排在后几名的学生,都会有几个处境相似的朋友;最得人缘的是成绩在10~20名之间的学生,他们在班级里普遍很活跃,朋友多,交游广,他们列出来的朋友多,他们自己也常常被别人认作朋友。这种现象颇令人费解。虽然影响朋友交往的因素有很多,但是优秀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数据严重偏离人们的期望值,自然应当引起为师者的反思。

事后留心观察,发现优秀学生课间活动的范围狭窄,一般主要是附近的同学,或者是很要好的朋友,活动项目单一,谈话为主,很少有创新的游戏项目。谈论的话题也多集中在学习和共同感兴趣的事物上,没有其他同学接触的范围广,项目多。其他同学与他们主动交往也很少而且单一,基本都是遇到学习上的难题才会找他们,余则很少与他们交往。相反,一些性格开朗不拘小节者则周围常常聚集着不少朋友,哪怕只有几分钟的课间也会聊得热火朝天。

细究起来优秀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薄弱,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据分析,一方面由于优秀学生心思比较集中于学习,兴趣爱好单一,在信息的搜集和交流等方面不及普通学生。另一方面因为竞争激烈,学习的比拼使得他们专注于学习,而无暇关注那些貌似无用的闲谈交流。此外,调查中也有不少学生反映,优秀学生太高傲,总是一副自以为是的姿态,不可接近,因此对他们也就敬而远之。当然,还会有其他因素影响,这些都使得优秀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处于劣势。

但客观说,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人的一项重要的素质,不只是将来工作的需要,更是人作为社会人的基本特征之一,一个人不善于交往,遗世独立,将会被社会所抛弃。此外,过于孤僻的人很容易出现许多心理问题。这些都不利于人的健康成长。作为教师应该正视这种现象,积极教育引导优秀学生多走近同学,加强交流,同时应该通过各种活动搭建平台,增强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另外,要加强教育的公平化,在激励表扬方面要有意兼顾到中游甚至下游学生,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样维护每位同学的尊严和形象,使得优秀同学能正确认识到人格上的平等,从而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互信。除此之外,可能的情况下降低学习竞争的惨烈,而多引导他们从学习中寻找到快乐,这样会减少优秀学生相互之间的猜忌和争斗,增加互信互助,成为学习共同体。

四、心理脆弱,缺乏挫折教育和逆境磨砺的体验

优秀学生有一个普遍的弱点就是心理脆弱,一句批评一次挫折常常使他们沮丧烦恼,挥之不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习惯了被表扬,习惯了被宠爱赞美,太少受到批评打击,一旦遭遇挫折常一蹶不振。这种情形是危险的,许多中学生大学生因为父母老师甚至同学的一两句话而大发雷霆发生冲突,或者负气出走,严重的自杀也有。正因此,国家教育部专门颁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还积极推进落实中小学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这充分说明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重大而紧迫,刻不容缓。

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对待优秀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呢?笔者以为,一方面要适当改变教育的方式,尤其是改变以往一味表扬的做法,要在多肯定多激励的基础上,不时指出其存在的薄弱,使其明白自己前进的路上存在着不足与薄弱之处,自己并非尽善尽美。这种教育落实在平时,藏匿于无形,比较隐蔽自然,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另一方面在实际的教育生活中,要顺应优秀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一些学习的难度,提高学习的要求,有的教师尝试用分层学习分层要求的方式,让班级里相对优秀的同学明白,学习永无止境,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从而更加踏实学习,从学习本身寻找乐趣,从而淡化对外在的表扬荣誉的关注。

此外,学校还应该积极践行多元智能理念,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活动,让不同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不同角度的成功,比如运动会让运动协调智能见长的学生成功,绘画比赛让空间思维能力见长的学生成功,各种语言类竞赛让语言智能见长的学生成功,数学竞赛让思维逻辑见长的学生成功,等等。通过这样丰富的活动,既让每个学生寻找到自身智能的优势,享受到超越自我的愉悦,同时,也以鲜活的实际事例告诉每个同学包括那些所谓的优秀学生,自己只是在文化学习上存在优势,在其他方面如音乐、体育、绘画、交往、组织管理等等方面,还只是一个后进者,这样有利于他们摆正心态,正确面对得失成败,正确认识自己,从而正确面对人生。

五、思想道德上,漠视规则看淡人情惟我独尊

有些家长很困惑,“孩子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可一到家里就成了小霸王了”。这种现象在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耳中一定不会陌生。不少学生在老师同学面前积极上进,乐善好施,可是到了家里,却常常蛮横霸道、自私自我。有的学生当着老师面一套,温情礼貌——“老师,您好”,可是老师一走过,就立即判若两人——“好,好个屁”。可见,学生的双重表现在一定比例的学生身上呈现。这种双重表现如果偶尔为之,尚不足为虑,也许只是调皮顽劣使然,但若是经常如此,则显然深入内心,日复一日则会形成可怕的双重人格,令人担忧。有个最著名的例子,有个人在学生时期成绩优良,年轻时从未做过违法的事,不吸烟,偶尔喝点酒,但大都只是喝一点啤酒,一直保持素食的习惯,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这样一个优秀的人才谁会把他跟战犯联系在一起呢?但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就是他和他的盟友,夺去了几千万无辜的生命,他就是法西斯恶魔阿道夫·希特勒。

希特勒的例子虽然极端,但教训却是深刻。有一位曾经在纳粹集中营生活过、出来后从事教育的学者感慨地说:“我们目睹了许多人杀人的科技武器,我们得要反思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当前,在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学校生活里,学生成绩优秀便可以“一好遮百丑”,一些学习优秀的学生即便身上有些毛病缺点,教师也常常看不到或者不当一回事。其实,这些所谓优秀学生的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并不是想象中的单纯和完美。诸如缺乏同情心和爱心,漠视残疾人或生病同学,虐待生灵,自认为高人一等而鄙视劳动者,漠视规则缺乏诚信,自恃聪明认为自己可以逍遥法外等等,这些丑陋的现象跟优秀学生联系在一起,让人扼腕兴叹。有些教师被学生的成绩迷惑双眼,或者因为一己偏私而有意无意地包容宠爱,使得一些优秀孩子只关注自身的优点,麻痹或者藏匿了他们自身的缺陷,这样看起来是在爱护他们,其实是在害他们,任由他们在危险的道路上滑向更远,不良的思想、道德或者行为可能深埋于内心而不自知,如同怀揣着定时炸弹,时时可能引爆。无数惨痛的事实证明,这枚炸弹一旦爆炸,不仅粉碎了自己,更祸害到社会及他人。

对此,作为老师需要本着师者之心,理性地看待优秀学生,客观公正地对待他们的优缺点,好的对的当表扬,不好的不对的则应予以批评教育,发现问题一定要严肃审慎对待。当然,教育批评的方式可以丰富多变,作为优秀学生,自尊心强,虚荣心也强,更需要教师耐心地艺术地谈心转化。在这方面,作为教师一定不能麻痹大意,认为优秀学生不会有问题,认为他们能自我解决的,因此而给予原谅。这种麻痹大意往往最容易导致优秀学生一错再错,这种忽略对学生是不负责任的。诚然,对于尚处于成长变化中的孩子来说,现在思想品德上存在着的问题有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思想认识的提高而逐步消失,但作为教育者在其中不能不作为,必须要审时度势,或是故意不作为不惊动,但其实心中有数有掌控,或者是适当地干预,使得学生能朝着健康正义的方向前行。

当然,除上述之外,优秀学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个性过强,过分功利缺乏理想,动手实践能力欠缺等等,这也常常成为其发展的软肋,也应引起教师特别的关注,给以适当的教育才行。

总之,优秀学生是时代赐予社会的特殊资源,更是作为人类的精华,宝贵的人才,负载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大业,负担着推动社会和历史发展进步的重大使命。作为教育者,无论是从教学无类的师德角度,还是从为民族为未来培养人才的责任角度,都有必要对这些特殊的学生群体给以适性的教育,为他们扫除成长道路上的障碍,营造更适合他们健康发展的空间和环境。

上一篇:试论专业化背景下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下一篇:写作视域下网络语言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