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变动的相关性研究

时间:2022-09-22 12:54:42

河南省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变动的相关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11-000-02

摘 要 本文在分析河南产业结构演变和城市化进程的基础上,建立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两者相互作用关系,发现导致河南省城市化水平滞后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内部行业结构不合理,从而导致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劳动力转移过程受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城市化 工业化 相关分析

一、河南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的现状

1.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现状

建国以来,河南省城市化有了较快发展:从1957年到2007年,1957年城镇非农人口占全省人口的9.3%,1978年的城镇率达到13.6%,到2007年,城镇非农人口占全省人口的34.3%。这些年来,城镇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占全省的50%以上,财政收入占70%以上,对全省经济发展发挥了明显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但是我省的城市化整体水平仍然很低,比同期全国44.9%平均水平低10.6个百分点,根据城市化进程S曲线图所知,我省目前刚刚迈进城市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增速也偏慢,从1957年到2007年,全国城市化水平增长34.3个百分点(从10.6%提高到44.9%),而我省仅增长了25个百分点(从9.3%提高到34.3%);还有就是河南城市化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地区,例如,2006年中原城市群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达到40%,其中郑州的城市化水最高为60.25%,而省内驻马店的城市化水平最低,仅为20.63%,两者相差接近40个百分点。全省仅有郑州和鹤壁两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其余各市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其中省周边的信阳、商丘、周口、驻马店四市的城市化水平均在30%以下。

2.河南产业结构变动特征

2006年河南国内生产总值达12495.9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占16.4%,第二产业占53.9%,第三产业占29.8%,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河南虽然是农业大省,但并不是农业强省,农业生产和结构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上。第二产业有所增长,在河南总产值的比重最大;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与第二产业速度相当,但是总体水平还是比较低。例如2004年河南省第二产业比重为51.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为30.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6个百分点。

二、城市化与三次产业的相关分析

选出城市化水平(Y)作为因变量,第一产业产值比重(X1),第二产业产值比重(X2),第三产业产值比重(X3),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X4),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X5),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X6)分别作为自变量,利用1978年~2007年相关数据进行相关分析(见表1,表2),回归方程中自变量的系数称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弹性系数。

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化水平的弹性数为-0.599756(见表1),说明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化的发展负相关。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下降0.599756个百分点。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化水平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971918和0.802503,说明第一二产业与城市化存在正相关的关系,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

从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与城市化水平的相关关系看,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对城市化的弹性系数为-0.536610(见表2),说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河南各个市有较多的农业劳动力开始转移为非农业劳动力,这是与河南大量农民工实际相吻合的。第二产业比重与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弹性系数为0.993908,可见第二产业比重仍然是城市化的关键因素。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而且第三产业的就业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明显加强,相关系数为1.060320,高于第二产业就业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这也和河南同期的经济发展相应。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向城镇转移,使得第三产业特别是批发零售业、餐饮业等各种社会服务业蓬勃发展,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从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可知,河南省城市化水平低的原因在于第二三产业整体发展滞后,其中工业结构不够合理,主要表现为传统产业优势减弱,支柱产业不突出,高新科技产业远未形成气候,带动作用大、市场占有率高的拳头产品不多。这都影响了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进而又使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受到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导致河南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偏低。而在城市化过程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农业劳动力进入城市的主要就业领域。

三、促进河南省城市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1.优化工业结构,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利用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抓住东部向中部产业转移的契机大力发展多元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河南省作为传统的人口大省,劳动力成本较低,同时接近原料产地,比较容易成为东部产业转移的承接地。目前,商务部已将河南的新乡和焦作作为中部地区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河南省应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大力发展多元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要提升河南省工业化发展质量,必须推动工业产品结构由初级为主向中、高端和高附加值为主转变。河南省资源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规模较大,并且郑州、洛阳等老工业基地有较好的制造业基础,以此为基础可以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围绕国有企业改革和第三产业布局调整,加快河南省大型第三产业企业的发展。在报业、广电、旅游、房地产、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信息服务等领域选择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第三产业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加盟、上市等方式,打造第三产业知名品牌,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面对我省大量经济技术人才流失的现状,加快培养社会急需的第三产业方面的人才。有计划地在省内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第三产业紧缺的专业,拓宽人才培养途径。改革当前河南省在第三产业一些领域实行的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打破如金融保险、医院、教育、文化等行业的垄断经营状态,引进公平竞争机制,激发企业活力。

参考文献:

[1]贺来喜,陈丙欣.河南省城市化发展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理论探讨.2010(9).

[2]丁咏梅.湖北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的相关分析.统计与咨询.2007(6).

[3]郝剑锋.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

[4]陈甬军,景普秋.“中部崛起”中的产业选择与城市化发展.财贸经济.2006(10):87-92.

[5]高宏伟.关于河南城市化问题的研究.郑州:郑州大学行政管理学院.2006.

上一篇:广西省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下一篇:我国城乡差距分析及相关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