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创新教育的紧迫性

时间:2022-09-22 12:27:36

论语文创新教育的紧迫性

[摘 要]创新教育是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教学,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必须加强创新教育,开启学生创新心扉,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成为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全面地打好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教育;培养能力

变中求发展,变中求进步,变就是创新,国家的昌盛靠创新,民族的富强靠创新。同样,教育也要创新。可以从以下几点看出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的可行性、优越性和重要性。

一、创新资源在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进行创新教育,必须提供创新的条件。从小学语文教材来看我们已经有了这样一个条件。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创新资源。

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有大量的创新的东西:“物”有世界最古老的拱桥“赵州桥”,有巧夺天工的“马踏飞燕”,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有适应社会和自然变化的各类“新型玻璃”,有现代化办公用具“电脑管家”,等等。古今中外人们在实践中发明创造各种物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反映。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最有说服力的教材。“事”有操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怀丙和尚捞铁牛、伽利略做比萨斜塔实验,等等。这些课文记叙的每一件事,都充满了创造精神。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必将对学生的精神产生强烈的震憾。些外,小学语文教材歌颂了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如发明家爱迪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音乐家贝多芬、药物学家李时珍、地动仪的发明人张衡以及我国现代的伟大科学家李四光、茅以升等。这些伟大的人物小时候并非都是天才,他们是凭借勤奋的工作和执着的追求给人类带来了福音。这些人的创造品质,必将在学生的灵魂深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小学语文教材,几百篇课文,每篇课文从材料、立意到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都体现了创新意识。

二、语文学习能体现创造思维

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要有创造思维参与。学习语文的创造性特征更为鲜明。

阅读离不开创造。每个人的理解、感悟,即使是对同一本书、同一个故事都有所不同。一千个《西游记》的读者,心目中会有一千个孙悟空的形象;同样,一千个《水浒传》的读者,心目中会有一千个宋江的形象。同一本书的主人公的形象在不同读者心目中各呈异彩,这是一个必然现象。因为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再创造。它需要读者自己想象、思维和情感参与,而读者个人生活经验和阅历,对阅读文学作品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阅读必然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阅读文学作品如此,阅读一般性质的文章也不例外。读同一篇文章,可以“英雄所见不同”;同一词语的解释,可以几种方式并存;同一篇文章的分段,可以有几种分法;概括同一篇文章的大意、中心,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充其量只是一种“简单的看书”。

作文,更离不开创造。听与说,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听同一个人说话,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围绕着同一个问题议论,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各抒己见,议论纷纷,是说话的常情;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是说话的大忌。

求异,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显著物点。语文学习虽然也要求同,如识字、阅读、作文、听话、说话都有一些统一要求,但语文学习求异的成分更多。因为无论是吸收还是表达,都与个体的基础、阅历、情感密切相关,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决定了语文学习充满了创新精神。

三、为学生提供创新空间是语文教学的目标

语文教材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学生的语文学习又具有鲜明的的创造性特征。可以说,发展创新能力,客观上有条件,学生主观上是起主要作用的。教师的教,既可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可能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天地。

语文教学提倡自读自解。传统的问答式教学有优点,这是不容否认的。但凡事都不能过分。每个词语怎么解释,每个句子怎么理解,每个段落怎么朗读,每个问题怎么解答,都由教师逐一作答,这样教学,学生的思维完全局限在教师设计的琐碎的问题之中,学习的创造性又从何来?创造性的阅读教学,要以学生的自读为基础,在自读中发现,在自读的基础上交流、指点,这样的阅读,才是创造性的阅读。创造性的作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写真情实感,觉得有真事可写,有真情可抒,有真知可议,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必然具有创造性。

语文教学要走出传统误区,开拓新型教学模式。在课外阅读中,在课外作文中,在课外听说中以及在课外的一切语言交际活动中,学生可以学到大量鲜活的语言,学生自身的创造力也能得到充分施展。

上一篇:创新板书形式 提高教学效率 下一篇:朱陆关于“尊德性与道问学”关系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