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宝宝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时间:2022-09-22 11:42:45

帮助宝宝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加加是个聪明的宝宝,可是妈妈发现她的依赖性太强,很多事情自己可以做,却总是等着妈妈来帮她,遇到难题的时候也不愿意动脑筋,总是说:“妈妈,宝宝不会,妈妈帮宝宝。”渐渐地,妈妈发现她又开始害怕困难了。有一次,她自己正在搭积木,一块积木搭上之后又掉下来了,她“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把妈妈吓一跳。妈妈鼓励她再搭一次,她不愿意,气恼地把积木推倒一地。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宝宝为什么不愿意再尝试一次呢?怎样帮助宝宝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呢?

宝宝天生具有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有的家长觉得,宝宝太小了,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解决问题的水平较低,所以家长就应该帮助孩子,等孩子长大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事实并非如此,宝宝天生就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如果家长不注意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孩子的能力就难以稳步提高,而且以后孩子还有可能害怕问题,不愿意面对问题,消极胆怯的态度会进一步妨碍孩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健康的早教环境下,宝宝很早就表现出卓越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爸爸都喜欢扶着宝宝的腋窝,让他站在自己上下晃动的双腿上,宝宝乐此不疲地随之上下跳跃,可是,爸爸突然停止了,宝宝还想玩这个游戏,他又不会说话,怎么呢?他就一边“啊、啊”,一边自己上下跳跃,爸爸明白了宝宝原来还没有玩够,于是再次重复游戏,问题得到解决,宝宝开心地笑了。事实上,并没有人教宝宝,是他自己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根据爸爸和自己的动作之间的因果关系向爸爸抛出了合作游戏的“球”,爸爸心领神会地接住了“球”,这种一来一去的“抛球”与“接球”过程就是不断地促进宝宝制造问题情境并解决问题的发展过程,可见,家长与孩子之间在平时生活情境中的互动质量是影响宝宝解决问题能力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影响宝宝能力发展的4个教养误区

既然宝宝天生就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为什么有的宝宝不愿意自己解决问题呢?为什么有的宝宝解决问题能力发展得较慢或者较弱呢?其实,绝大多数宝宝的先天素质差异并不大,导致能力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后天的成长环境,其中家长的教养态度与方式最重要,以下教养误区会有碍宝宝能力的发展。

1 包办代替

家长往往以为宝宝年龄小,不会做事,就出手帮助孩子,可是往往过度帮助,导致宝宝不需要动手就得到想要的东西,不需要动脑就得到答案,一生气就能满足需求。对孩子来说,一切都有人时刻准备为自己解决问题,长期以往,孩子缺乏锻炼能力的机会,所以不愿意动手动脑解决问题,一遇到问题就等待家长的援助,所以家长要谨防包办代替、娇惯溺爱的教养方式。

2 过度保护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特别爱护孩子,容易出现过度保护倾向。例如因为担心孩子的健康、卫生、安全等问题而限制孩子的活动,因为担心孩子在交往中吃亏而很少让孩子出门。有时孩子偶尔有点闪失,例如摔倒或摔坏东西,家长不够沉着冷静而表现出大惊小怪的言行。这些过度保护的态度束缚了孩子的手脚,仅在狭隘的氛围内活动,导致孩子不敢自己解决问题,所以一遇到问题就发呆,只好手足无措地被动等待。

3 吓唬欺骗

有时孩子会提出一些要求,家长一时满足不了,好言相劝之后,孩子仍然不依不饶,家长找不到有效的办法,就采取“警察抓人”、“小偷偷小孩”或者“大灰狼来了”等谎言吓唬孩子,有时采取“再不听话我就告诉妈妈(或者爸爸、老师)了”,这些方式虽然暂时控制了孩子的行为,却对孩子有害,孩子并没有学会面对问题的正确方法,是家长无力解决问题的表现,为孩子树立了反面榜样。

4 严厉批评

有的家长为人处事方式一向严厉,对待孩子也是一样;有的家长误以为要想让孩子听话,就得让孩子害怕自己,否则孩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所以家长平时对孩子管教限制比较多,孩子犯错后批评比较多,或者对孩子的态度比较急躁,让孩子感觉紧张有压力,孩子为了避免犯错而遭受批评甚至惩罚,就畏手畏脚,不敢尝试,自然也就缺乏放松锻炼自己的机会。

提高宝宝解决问题能力的4个方法

有的家长并没有以上教养误区,孩子的能力发展却不突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性格个性不太了解,没能及时采取与孩子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指导方法。所以培养孩子的能力,既需要良好的教养态度,还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1 紧跟宝宝成长的步伐

解决问题是综合利用感知觉、注意、记忆等智力因素的高级能力,而0~3岁期间,宝宝的这些智力活动处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所以宝宝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不断进步的。这就要求家长敏锐地察觉宝宝的新变化,及时更新教育策略,以防指导策略落后于孩子的能力发展水平。例如8个月的宝宝已经会爬了,如果小汽车跑了,家长不要替他捡过来,可以拍拍宝宝的小PP并示意他向前爬,锻炼宝宝通过身体运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到了12个月以后,宝宝开始学习使用工具解决问题了,家长可以在宝宝或者小汽车的旁边放一只长短适宜的小棍,示意宝宝用小棍拿到小汽车;24个月以后则可以锻炼宝宝用抽象思维解决问题,玩具滚到桌子或者床底下了,宝宝求助家长,家长则不动手帮助,而是启发宝宝思考:“遇到这个问题,该怎么办呢?宝宝先动脑筋想一想吧。”

2 为宝宝提供充分探索的时间

宝宝是学习的主人,不仅是指家长不要强迫宝宝学习,还指家长要为宝宝提供充分的观察与探索时间。当宝宝犹豫不决或者不能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家长特别容易着急上手干预孩子,缺乏积极等待的耐心。家长要允许宝宝先“袖手旁观”一段时间,给予孩子重复实验的时间,允许宝宝“笨手笨脚”地、并不完美地完成任务。如果宝宝向家长求助,家长也不要帮助孩子一步到位地完成任务,可以先鼓励孩子自己做,或者提供动作示范、语言提示、部分协助,最后仍然预留一些小问题给宝宝自己尝试的机会,这样会提高宝宝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完成任务的自我效能感。

3 有意创造解决问题的情境

困难实际上是一种带有问题的情境,它能调动人解决问题的动力,家长有意制造一些问题情境,有助于激发宝宝解决问题的兴趣。例如9个月的宝宝开始有客体永久性概念,也就是说在此之前,如果自己正在玩的玩具被遮挡了,他不知道去找,转而玩其他玩具,而现在他知道找玩具,所以家长有时可以故意遮挡或者藏起宝宝正在玩的玩具,并露出一些“痕迹”,提示宝宝去寻找,培养宝宝发现并根据线索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比如宝宝爱玩小汽车,有一天家长把电池卸下,刺激宝宝的好奇心,让宝宝探索电池与小汽车的关系,动手尝试装电池,提高宝宝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思维水平与动手能力。

4 帮助宝宝减少挫败感

有时宝宝独立面对问题会出现畏难情绪,有时宝宝尝试之后仍然不成功产生挫败感,正如搭积木失败的加加,妈妈的鼓励仍然未能唤起宝宝的自信心,这时妈妈可以先“示弱”,也就是妈妈故意把积木搭倒,露出无奈的神情,让宝宝发现原来妈妈也会失败,那么他很好奇妈妈会怎么做呢?接着妈妈就可以示范面对失败的正确态度。妈妈对自己说:“倒了没关系,再来一次。”妈妈小心翼翼地搭积木,为孩子示范正确搭积木的方法,让宝宝感觉妈妈与自己一起共度难关并不可怕。另外,自尊心过强的宝宝对自己要求很高,不能接受自己出错、失败或者不如别人的现实,容易气恼,抗挫折能力弱,有时为了避免挫败感会主动回避问题,家长要开导这种个性的宝宝,不要太看重成败,不必事事较劲、过度追求完美。

上一篇:宝宝12种肢体语言“baby sign”说明书 下一篇:称赞是孩子的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