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再造及其展望

时间:2022-09-22 11:35:26

浅谈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再造及其展望

摘要:生态环境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各方工作人员研究的热点与重点所在。特别是对于土壤污染而言,污染组分所表现出的复杂化趋势不断显著,土壤污染覆盖范围也呈现出了极为显著的提升趋势,有待采取科学且合理的治理措施。在诸多治理措施当中,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土壤污染问题的措施在于--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本文依据这一实际情况,以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再造为研究对象,首先简要分析了在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再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技术难点,在此基础之上,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加以了合理展望,希望能够引起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污染土壤 修复技术 再造 展望 分析

土壤污染问题蔓延至今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土壤污染所表现出的最典型特征与趋势在于:(1)土壤污染覆盖范围不断扩大;(2)土壤污染组分复杂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对于我国而言,在乡村城市化建设进程以及工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之下,土壤污染问题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然而,现阶段最典型的问题在于:日益加剧的土壤污染问题与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之间的矛盾突出且剧烈,要求在有关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中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再造与发展处理,以更好的促进污染土壤修复质量的提升。本文试针对以上问题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一、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再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于现阶段所涉及到的化学性、微生物性以及植物性修复技术而言,在应用于污染土壤修复的过程当中,均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范围限制。按照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类型的差异性,所存在的限制因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溶剂浸提法而言,此种修复技术不适用于泥炭土以及粘质土土壤,且无法实现对重金属物质、腐蚀性物质的修复。同时,受到湿度因素的影响,应用此项修复及时过程中可能因土壤表面与溶剂接触不充分问题而导致修复效果降低的问题;(2)对于化学去卤法而言,此种修复技术不适用于泥炭土土壤,且无法实现对不含卤有机污染物、腐蚀性以及爆炸性物质的修复。同时,部分去卤试剂可能与土壤中所含水分发生化学反应,对于酸碱度较低的土壤,处理效果发挥不够显著;(3)对于植物修复技术而言,尽管此种修复技术在修复土壤类型以及污染物类型方面没有明显的局限性。但要想达到调控水平,需要相当长的修复周期,且对于存在于2m厚度以下的污染物,修复效果将大打折扣;(4)对于生物堆腐技术而言,此种修复技术不适用于泥炭土以及粘质土土壤,且无法实现对不挥发、不含卤有机污染物的修复。同时,在应用此种修复技术的过程中,修复时间较长以及修复下污染物残留较多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难题;(5)对于生物啜食技术而言,此种修复技术同样不适用于泥炭土以及粘质土土壤,且无法实现对重金属性、腐蚀性以及爆炸性物质的修复。同时,对于异质性表现突出的土壤而言,此种修复技术的应用效果较差,且对于土壤水利渗透速率有着极高的要求,局限性大。

二、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再造及发展展望分析

要想解决上述存在于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实现对修复技术的逐步发展与完善,就需要重点关注,并妥善处理好存在于(1)市场定位;(2)技术研发;(3)技术实施这三向要素之间对应关系。通过对这三项要素关系的分析,不难发现:存在于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应用过程中最根本性的问题并非表现在单个技术应用的不成熟及局限性方面,更多是多种修复技术相互之间整合与优化存在的问题。为此,只有通过对相关修复技术应用优势进行交叉互补的方式,才能够以技术综合再造为依托,确保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合理提升与完善。

结合国内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在有关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再造过程中,最集中的发展方向表现为——生态性化学修复技术。这是由于,同前文中所起到的其他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相比,此项修复技术表现出了多个显著优势:(1)生态性化学修复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干扰较小,在土壤修复与污染物剔除别重视了与土壤自然发展过程中的平衡。且,在此项修复技术作用之下,最终所生成的产物以水分、二氧化碳以及脂肪酸为主,能够为土壤结构自身所吸收,从而避免了因修复技术而产生二次污染的问题;(2)生态性化学修复技术费用投入较低且市场风险小。此项修复技术在很大程度上综合了生态性观念与化学修复技术的优势,同时兼顾了对投入成本的合理控制。在综合优势极为突出的背景下,一旦该项修复技术能够被应用于实践,则会为整个市场普遍接受,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市场风险问题;(3)生态性化学修复技术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范围,对于其他传统修复技术无法适用的土壤性质及场地来说,可将其与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加以整合,在完成污染土壤修复的同时,兼顾对污染地下水的修复,综合效益显著。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无论是对于化学性修复技术、植物性修复技术,还是微生物性修复技术而言,在应用于污染土壤修复的过程中,适用范围均存在一定的限制,技术局限性还比较突出。为进一步提高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的作业质量,就需要采取再造方式,且在结合污染土壤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采取综合性、生态性的修复技术。总而言之,本文针对有关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再造及发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 谢德燕,刘奇志,王建魁等.根结线虫污染的温室番茄土壤修复——土壤修复剂稀释倍数筛选[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0):457-461.

[2] 田雅婷,王玟琦,刘奇志等.不同储藏时间的土壤修复剂抑制根结线虫初步效果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1):324-328.

[3] 陈燕芳,刘晓端,谭科艳等.AB-DTPA提取法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模拟试验中的应用可行性[J].岩矿测试,2010,29(2):131-135.

[4] 胥九兵,迟建国,邱维忠等.石油降解菌剂的研制及其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J].生物加工过程,2009,7(6):21-24.

[5] 吴龙华,骆永明,黄焕忠等.铜污染土壤修复的有机调控研究Ⅰ.可溶性有机物和EDTA对污染红壤铜的释放作用[J].土壤,2000,32(2):62-66.

上一篇:深度冷冻法空分制氧装置的火灾、爆炸因素分析... 下一篇:发光细菌用于环境检测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