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县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策略研究

时间:2022-09-22 09:06:00

绍兴县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策略研究

摘要:纺织业是绍兴县的支柱产业,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集群。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双重影响,特别是纺织产业长期快速发展产生的积累性、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和问题,绍兴县纺织产业的发展正经受着十分严峻的考验。生产是产业集群形成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在绍兴县纺织产业集群升级中嵌入生产,可提升纺织制造企业的附加值、降低制造企业成本和增强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生产业

中图分类号:F4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045-02

作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纺织产业集群之一,绍兴县纺织业已经形成了由聚酯、化纤、织造、印染、服装行业组成的完整的产业链,并围绕该产业链出现了纺织机、印染助剂、技术服务、纺织软件等辅行业,形成了较为完成、配套协作的产业体系。这些内在联系紧密并频繁互动的行业及其所有企业,构成了一个产业链比较完整、业内各子产业集群区域分布比较集中、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产业集群。但在发展过程中,绍兴县的纺织产业也积累起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纺织业的持续发展,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一、绍兴县纺织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

至2010年末,全县纺织产业规模以上企业1027家,其中,化纤企业63家,织造企业699家,印染企业197家,服装企业95家。固定资产545.33亿元,产值1538.74亿元,销售1518.76亿元(占全县工业销售的63.1%),实现利润60.72亿元,上交税金38.90亿元,纺织品出口73.32亿美元。尤其是化纤、面料和印染在全省乃至全国,均占有一定比重。化纤年产达256.85万吨,约占全国的8%;各类面料年产53.6亿米,约占全国的10%;印染年产量达到187亿米,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

2.空间分布

绍兴县纺织产业在空间上已形成集聚发展态势,全县纺织产业“一个主体园区、七个特色名镇”空间格局基本形成。一个主体园区是滨海工业区,被中国印染行业协会命名为“中国绿色印染研发生产基地”;七个特色名镇分别是齐贤、杨汛桥、兰亭、漓渚、马鞍、夏履和钱清,其中齐贤镇重点发展纺机业,杨汛桥镇重点发展经编家纺,兰亭镇和漓渚镇重点发展针织,马鞍镇重点发展化纤原料,夏履镇重点发展非针织布,钱清镇重点发展轻纺原料市场。

3.产业价值链

绍兴县纺织产业经过多年的集聚化发展,建立了较为完整、配套协作的产业体系,形成了包含上游的PTA、聚酯、化纤原料,中游的织造(包括产业用布)、染整,下游的服装、家纺和轻纺市场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和市场产销体系。与全国其他纺织产业基地相比,绍兴县纺织业的产业链最完整,竞争优势最明显。

4.产业装备

目前,绍兴县纺织产业已拥有无梭织机3.5万台,其中进口占到80%以上,设备的先进性国内外首屈一指。为其配套的化纤、印染、服装等行业,也引进2万多台(套)的先进设备,形成了纺织产业一条龙专业化生产格局,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新产品开发能力。

5.从业人员

经过多年的发展,绍兴县纺织行业涌现了一批善于经营管理的企业家、精于生产技术的科技人才、熟练掌握生产技能的职工队伍。截至2010年底,全县纺织行业从业人员达20余万人,其中各类纺织专业技术人员4.67万人,中、高级技术人员达2.2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每百人拥有量达24人。

(二)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粗放式

绍兴县纺织产业链中,中游的化纤、织造、印染等加工制造业部分比重过大,产值占整个纺织产业的70%以上,这些产业占地多、耗能大、污染重、利润薄。由于进入门槛低,技术标准不高,容易引发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而纺织产业的利润与核心竞争力,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两端,如研发设计、品牌以及市场营销等。绍兴县这几年虽然积极拓展延伸产业链,尤其是在研发、设计、品牌上下了很大功夫,但总体上看,比重仍然偏小,且纺织产品多为面料等半成品,影响了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2.创新能力不足,高端人才欠缺

绍兴县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重点骨干企业基本上是乡镇集体企业转制而来,以劳动、资金密集型为主,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模仿、轻创新”、“重引进、轻消化”现象。低端产品、低技术含量、低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依然是企业较普遍的特征。创新主要集中在产品的创新,而技术创新、设计创新、装备自主创新等能力不强,纤维差别化、织造功能化、服装家纺品牌化等进程较慢,仍处于产品和技术的模仿创新阶段,如化学纤维差别化率仅30%,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结合的意识不强。专业技术人员少,档次低,各类技术人员人数仅占总员工比例的3%左右,真正具有开发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如凤毛麟角。

3.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绍兴县纺织产品正处于从原来的低档次涤纶布向仿毛、仿丝、仿麻等仿天然织物转化阶段,纺织产品科技含量总体不高,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产业用布比重仅为17%左右,装饰用布所占比重不足30%。与发达国家相比,纺织产品的功能开发程度较低,应用范围较窄。另外,纺织产业内各行业所占的比重严重不均,服装作为大纺织产业链的终端环节,在整个纺织业中的比重仅3.5%,且多以贴牌加工为主。

二、生产业对产业集群升级的作用机理

(一)生产业通过提升制造企业附加值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

制造业企业是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服务企业及机构组织亦是产业集群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产业集群除包括生产销售部门,还包括教育培训、研究开发、金融等服务业企业与机构组织,它们是产业集群的支持机构,是产业集群重要的构成要素。目前在国际分工比较发达的制造业中,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的增值部分不到产品价格的40%,60%以上的增值发生在服务领域。商品价值实现的关键和利润增值空间日益向产业价值链两端的服务环节转移,世界市场的竞争手段也由传统的价格竞争日益转向以金融、技术、运输、通讯、信息等服务构成的非价格竞争。

(二)生产业通过降低制造企业成本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

生产企业通过高效服务,为集群多个制造企业集中提供各种有形的生产要素——原材料、资金、劳动力,以及无形的作为中间投入的生产,如研发、设计、咨询、物流、营销等。生产要素与生产由独立的生产企业或机构集中、规模化地提供,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价格会更优惠,制造企业能用更低成本,购买到充足的优质生产要素与专业化的生产,与此同时还能减少相关的运输成本、信息搜集成本与交易成本。集群内的制造企业从此集聚中获取显著的收益,进而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三)生产业通过增强制造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生产业嵌入集群创新体系,可以实现共同创新,如产业集群内部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研发机构、管理咨询机构等可以为制造企业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持。近些年来,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技术发展迅速,要求制造业企业必须把创新与生产结合起来。在产业集群中,创新活动绝非是单个创新主体的活动,而是各类创新主体交互学习、合作分享的群体性活动、集群性创造,需要有更多的组织参与到创新中来,需要集群企业间的创新协作。产业集群中的制造企业必须与生产主体进行密切的合作学习,形成集群内外制造企业与生产企业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区域创新整体的合力,这对提高创新主体的生产率、创新能力和对环境的控制能力具有重要的积极效应。

三、以生产业的发展促进绍兴县纺织产业集群升级的建议

鉴于生产业对产业集群升级的重要作用,在制定和推动绍兴县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政策时,大力发展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业,加强生产业对产业集群建设的支撑作用,实现绍兴县纺织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

(一)为生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生产企业和机构发展的良好环境的营造首先表现在提供公共服务、通讯设施、交通系统等基础设施。所以,绍兴县首先应加快本地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促进生产企业的地理聚集,进而通过发挥生产业的作用,促进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

其次是政府应逐步建立健全一整套机制运转顺畅的、促进生产业的政策支持体系,为生产市场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最后是通过直接投资及项目、财政、税收等优惠,承担起启动、引导、激励、推动和保护生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增加纺织制造业企业对生产的有效需求

制造业是生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部门的发展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通过细化、深化专业分工,鼓励制造企业改造现有的业务流程,将一系列以前由内部提供的生产活动进行垂直分解,实施外部化,将研发、设计、内部运输、采购等活动外包给生产企业,企业集中精力在制造环节。这样不仅能使制造企业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推进了生产业的发展。

(三)构筑生产业融入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平台

将生产业嵌入地方产业集群并促进其转型升级,搭建二者互融的各类平台是最有效的途径。这类平台可以表现为产业集群所需创意营销的应用平台、系统集成技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等。建立生产业嵌入地方产业集群应用平台,可以结合产业集群,实现服务业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服务化,形成二者的协同定位,从而推进生产企业与集群主体企业之间较为稳定的交易关系,并促进企业重视声誉和品牌建设。

参考文献:

[1] 邓于君.生产业对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提升的重要效应分析——兼析珠三角的相应对策[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0(3).

[2] 刘孟达.金融危机背景下绍兴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问题研究——以生产业为分析视角[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3).

[3] 张国建,俞 鸿,沈海风,孙大勇.产业梯度转移与经济结构优化研究——以绍兴县纺织产业转型升级为视角[J].当代社科视野,2010(11).

[4] 郑吉昌,夏 睛.生产业的产业集群问题[J].改革,2010(5).

[5] 王兴莲,胡新华.基于生产发展的产业集群升级路径探讨[J].商业时代,2010(10).

[6] 吴卫锋.生产业视角下的福建产业集群升级问题研究[J].价值工程,2008(l0).

[7] 孙云耀.对绍兴县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调查与思考[EB/OL].

上一篇: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华东地区工业环境治理投资效率的静动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