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妈妈会“闲聊”

时间:2022-09-22 07:20:55

智慧妈妈会“闲聊”

朋友间的闲聊,常常可以理清事情的头绪,疏通心中一些迷惑的疙瘩,让人用新的角度来理解事情的意义,最后豁然开朗。亲子间的闲聊也有类似的作用,这就要看妈妈怎样发挥“好口才”,抓住和孩子沟通的好机会了。

闲聊

――最方便的亲子交流

情景一:

妈妈正陪着亮亮做填英文字谜游戏。突然,亮亮想到今天幼儿园发生的事情,想要跟妈妈说。但妈妈却回应:“快点!还差一个字母了,好好想想,现在不要讲话。”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好几次,渐渐地,亮亮越来越少主动和妈妈分享幼儿园的事情。

亮亮觉得,妈妈不再关心自己了。

妈妈心想,如果亮亮一边玩字谜,一边说话,很容易分心,这样不利于培养他专心的习惯。

当家长同孩子相处时,如果总想着自己是教育者,想要伺机教育,目的太过强烈;或者总是机械地处理着各种培养目标,光考虑智力增长和习惯养成,都容易忽略孩子内心的真正需要,忽略本应拥有的轻松游戏情境,最终使孩子失去了好多本该有的童年趣味。

实际上,孩子强烈的自我中心和发散性的形象思维是自然天成的,他有着自己的思维逻辑,他的头脑中有无数闪烁的生活意识流,这些往往会在轻松的游戏中激发。此时,他想聊天,想聊聊今天幼儿园里哪个小朋友在做这个字谜游戏时也卡壳了;想说话,想说说今天幼儿园里某某讲的一个故事,这时是父母最好地了解孩子经验的时机,也是最好发现他困惑的时机。可是,父母却一味着重于游戏或教育的目的和结果,比如联系英文单词记忆和专心的习惯,因而孩子头脑中即时激发的东西就被硬生生地压制下去,冰冻起来,有时这就成为永久的冰山。

闲聊建议:

1. 在进行亲子交流时,随时捕获孩子说话的欲望。

2. 创造和孩子进行轻松地无目的地闲聊的氛围,了解孩子的经验和内心世界。

3. 当孩子提出问题时,尽量避免给予答案,可以反过来把问题抛给孩子,先问问他对此的看法。

要知道,当孩子提出问题时,他对此是有所考虑的,如果成人给出教条化的答案,只会让孩子感到索然无味,甚至失去继续探索的兴趣。大多数时候,我们成人很难真正知道孩子的小脑袋里到底获取了哪些信息,也不知该从哪个角度去回答他们的问题才是最好的解答,所以何不把问题抛回给他自己,给他思考和表达的空间?当他的答案给出时,我们才会明白他问问题的视角,也才能更好地和他在同一平台上对话。

对话

――最经济的心理疏通

情景二:

刚满4周岁的杰杰是个既懂事又乖巧的小男孩。然而,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小杰杰就令人吃惊地一反常态。比如,在他姐姐珍珍的生日会上,当客人们纷纷向珍珍送鲜花、糖果、玩具等生日礼物时,他故意大喊“我肚子痛死了”,接着还在地板上打起滚来!还有一次在为奶奶举办的寿筵上,他居然宣布他不吃那些他称之为“脏东西”的炸牛排,闹得客人们不欢而散。

听不懂孩子话语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也是造成亲子交流以及孩子心理疏通的一大障碍。

杰杰的表现有点像“人来疯”,只不过他采用了消极的破坏和谐的方法。他的言语和行为只是想表达一句话:“如果大家还不把我当作一回事,那么我还会闹得更凶!”这是孩子对自己不受关注的一种常见的反抗。这个时候如果和他展开对话,就能让他感到有人在关注和尊重自己,他的情绪肯定就会平静下来。

闲聊建议:

1.了解孩子想要受关注的目的。

2.在平等的角度与孩子对话,尊重他的人格和品质,不以训斥命令的口吻对话。

3.接受孩子的信号,适当调整谈话主题,自然将孩子纳入愉悦的聚会氛围之中。

孩子要求受到成人的关注不仅是他的一种生理和安全需要,更是他不可或缺的一种心理和情感需要。一般情况下,他们会采用自我表现等积极的方式来引起大人的关注,他们迫切希望大人们对他的作为做出认可和称赞,并从中获取宝贵的自尊和自信。然而一旦当他们发现自己不受关注时,就可能产生自卑等负面感觉,并做出一些在大人们看来异常“怪诞”的举动,比如假装生病、拒绝吃饭等。而他们之所以这么干,其实只是想利用消极、隐蔽的方法表达自己的需要,目的是给大人们发出这样的“信号”:我不想受到冷落――尽管大人们并没有冷落他。

如果你不知孩子这言语背后的“弦外之音”,却只是一个劲地去处理他的“肚子疼”和“牛排脏”等具体问题,可能难以真正解决他的“人来疯”问题,而且,有时候会令孩子难以下台,因为他在“闹事”之初不会想到大人真来处理他的“事”的一些尴尬后果,比如送医院、吃药、仔细检查牛排等等。在一个群体中既然有孩子存在,就要给他们以同等的参与地位。所以,此时需要我们成人适当调整一下谈话主题或方式,让孩子自然参与进来。

闲聊与对话

――亲子关系的纽带

闲适地聊天,平等地对话,其实就是给予孩子最充分的认可和尊重。孩子的生活智慧常常是为他的自我中心服务的,他们的机智常常让成人束手无策,如果你只以成人为中心,就很难与他们亲近。

下面一位幼教妈妈的成功经历,对你是否有启发呢?

豆子因为转园,要到姥姥家去了,妈妈为了哄住他,就买了一些新文具,像水粉颜料、排笔、图画纸什么的。豆子一见就很高兴,把颜料全都倒出来,让妈妈给打开,妈妈说等在姥姥家吃过饭就打开,豆子很听话地放下了。在姥姥家吃饭的时候,妈妈就做起了豆子的思想工作,告诉他妈妈明天加班,豆子今天要在姥姥家睡。豆子说好。妈妈暗自庆幸这次如此轻松搞定。可吃过饭,豆子突然说,我要回家,我要回妈妈家。妈妈心里很紧张,正琢磨怎么劝呢,姥姥在旁边说,妈妈明天加班,豆子今天不回家了。豆子大哭起来,拖着妈妈跑到门口就要走,妈妈脑子里灵光一闪,突然脱口而出:“豆子,你告诉妈妈,你想回妈妈家干什么?”豆子哭着说,我要回家拿毛笔沾颜料画画!妈妈长舒一口气,笑着说:“豆子,妈妈给你把毛笔带来了,你到袋子里找找看,我来帮你把颜料打开。”豆子翻开袋子找到了笔,立即止住了哭声,自己摊开纸画了起来。直到妈妈走,豆子都没有再闹。

孩子的记忆是围绕自我中心的,从这一点上来看,成人是难以从语言上去敷衍孩子的,只要进入了他的兴趣范围,你说的话在他记忆中就不会消失;而当你忘记的时候,你没兑现的后果就是,你不仅会成为当场被揭穿的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更难受的是,你恐怕很难再让孩子相信你了,甚至你以后会很难和孩子交流了。

幼教妈妈“灵光一闪”地问出了豆子“我要回妈妈家”后面真正的信息是“我要回家拿毛笔沾颜料画画”,她机智地调节了自己和儿子的矛盾,解开了孩子曲折表达出的心结。

上一篇:辨证应对,帮宝宝摆脱咳嗽烦恼 下一篇:巧吃水果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