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财经类高校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时间:2022-09-22 06:11:29

构建财经类高校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摘要:本文针对实践教学建设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从人才培养的系统性角度,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例,从理念提出、顶层设计、平台建设、机制融通、激励保障等方面论述了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156-02

一、前言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中就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依托经管类专业的传统办学优势,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以经管为主,构建了覆盖经、管、文、法、理、工等学科门类的财经类高校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了实践教学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中的作用。

二、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由于长期以来受“重理论,轻实践”思想的影响,实践教学一直得不到足够重视,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建设,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由此高校针对本校特点和优势,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为必要。一方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活动明显不足,以致学生综合素质偏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弱,对具体问题的理解不深入,实际动手能力差,直接表现为我们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符合度不够。另一方面,由于对从事实践教学教师的实践教学付出肯定不够,存在晋升渠道不畅,传统观念上的实践教学比理论教学低一等的现象,导致教师投入实践教学热情不高。同时,由于实践创新教育存在多头管理现象,往往是大家都在搞实践教育,但由于系统性不够,协同机制不完善,等等,导致有的项目内容大家重复在做,有些实践教学区域却存在空白,特别是在资源整合、协同推进基础上的一体化设计和整体提升做的尤其不足,也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体化建设

1.立足地方财经高校特色,树立“大实践”育人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作为一所地方性财经类大学,肩负着为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近年来,学校在分析财经类高校实践教学相对理工科或综合院校实践教学起步较晚、基础较弱以及虚拟性强、社会验证需求性高等特点,立足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规格要求,充分考虑财经类人才成长成才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实践”育人理念:在范围上,注重“课内与课外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三个结合;在机制上,强调“部门间协同、校内外协同、制度间融通”三方并进;在保障上,落实“教师晋升考核保障、师生奖励制度保障、项目过程督导保障”三项措施,形成了“三三制”共识,教学、学团等实践教学建设主体部门形成了统一认识,为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重视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突出实践教学环节。2012年,学校召开本科教学工作大会,启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明确提出要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整体推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等七大计划。2013年新修订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也明确规定:经、管、文、法类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不低于18%,理、工类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不低于28%,各学科均高于教育部要求的实践教学比例3%;另对,卓越班作了建设5个实践基地、引入行业认证、强化项目训练的要求,完成了对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层面的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

3.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构建财经特色一体化实践平台。按照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层级推进、内外并重、内外互促”原则,根据逐级推进院校级―校级示范―市级―部级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和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思路,我校先后组建了9大实验教学中心,建成1个部级、3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校内示范性实践创新基地,1个北京市级示范性创业培训服务基地;建成200余个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其中1个部级、3个北京市级、18个校级示范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能够同时容纳5000名学生实习实践。经过一系列的改革,逐步形成了分类科学、层级完整、内外平衡、良性发展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为我校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实体平台支持。

4.融通实践教学内容项目,创建充满活力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大实践”观为指导,以调动学生实践创新自主性为重点,按照“项目驱动、学分牵引、融通推进”工作思路,重点推进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梳理实践教学环节内容,按照“能力―模块”对应方式设定各自学分类别及学分值,明确学生能力培养程序,同时,拨付专门经费,大力支持大学生科研创新、学科竞赛、开放性实验等项目;二是设立实践创新学分,将学生实践创新活动分为学科竞赛类、科学研究类、实践活动类、行业技能类四大类别,并对各类项目进行定级、定分值,综合考评学生实践创新情况,激发学生自主实践、自觉创新;三是推进实践教学内容项目间的衔接,立足搞活实践教学,进行制度上的建设和绑定,将集中实习―专题社会实践―大科创―挑战杯―学科竞赛―毕业论文(设计)等有机衔接融通。比如将学科竞赛按A-E级进行分层分类定级,获奖师生分别由教务处、学生处进行奖励,打通了通选课通道,教师可以计工作量,学生可以修选修学分。近年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可以在学科竞赛校际竞争性活动中得到显性体现。(如下图)

5.绑定协同管理资源,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实践教学的管理者也是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和内容项目的提供者或建设者,建立各方协同管理的高效运行机制显得尤为必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学校内、外部机制和师生两大主体建设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在学校外部,按照“共建、共担、共享、共赢”原则,学校不断深化与校企、校地、校所、校校合作,吸引企业参与我校人才培养,参与实践教学,比如,校外合作方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内容设置、实践教学项目开发、实践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深度参与,对我校师生主题项目研究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巨大作用;在学校内部,成立校级层次实践教学领导机构,如实验室建设与规划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督导专家组等机构组织的建立和完善,从机制制度、部门协作、过程监控、支持保障上相互协作,建立了大实践保障体系,实现了实践教学资源最大程度的共享,形成了实践教学工作的合力。

四、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带来的促进作用

在理论上,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过程就是立足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规格要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的学校内部建设者与学校外部参与建设者,或者说学校的人才培养任务与社会需求在人才规格要求、人才培养理念、体系、路径,以及实践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建设、使用等方面在深度或广度上形成较好的统一性,为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体化提供了可能。在实践上,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过程,一方面是实践教学各参与方围绕社会需求标准,围绕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进行的绑定过程,使校内外合作向融合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和实践教学内容项目向更为规范有效的方向发展的过程。在效果上,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越来越表明其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上是可行的,效果是显著的。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有效推动了学生由“被动应试性学习”向“自主研究创新性学习”的转变,有效推动了由“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引导式、项目研究式”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进而为学生自主实践、自主创新氛围的形成奠定了内在动力基础。

参考文献:

[1]马修水,何小其,钟伟红,吴飞青,关宏伟,叶凌箭.“四维一体”渐进式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5):150-152.

[2]黄祖良,韦贤,黄健伟,王金妮,钱力.构建药学专业“多维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5):159-160.

上一篇:当我老了,回到乡下 下一篇:八年级生物动物学部分自主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