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语文阅读教育中实现人文传承

时间:2022-09-22 05:49:21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育中实现人文传承

[摘 要]在新课改的课程标准中,提到了“丰富人文内涵” 、“提升人生境界”。语文教学承担者塑造学生人格和心灵,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也要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塑造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关于人文素养的培养,我们应该从培养人文感觉力,调动人文体验感,实现人文再创造三个步骤来进行,从而有步骤、有体系的、科学的完成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传承使命。

[关键词]人文传承;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语文教学所要承载的传承文化、建塑学生心灵与人格的使命,其实也就是承担着帮助学生实现超越生理层面的人文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工作分工细,节奏快,压力大,人们出于急功近利的原因,更看重人才的科学素养,而对人文素养有所忽视。事实上,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科学追求真理,让人理性;艺术追求美感,让人感性;人文追求善,让人有悟性,进而变得忠诚。众所周知,真善美是人不可缺少的,那么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也是构成一个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所不可缺少的。那么我们常常说的人文究竟是什么?人文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人的文化,其核心为“人”。 总体表现在重视人,尊重人;细分下来有:宽容、尊重、苦难、责任、情感、和谐、道德、理想、人生观、价值观及审美观等。语文教学如果涵盖这些文化内涵的话,不仅有助于打开学生的视野,还有助于推动学生的语言知识的内化生成。如何传达文化内涵,最好的媒介便是语文阅读教学。

一、培养学生的人文感觉力

我们常常说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阅读能力等等,却很少听到有人提起培养学生的人文感觉力。什么是人文感觉力?简单地来说,就是学生能否在一段文字当中,发现其承载着某种人文意蕴。这是一种对于人文内容的敏锐度,我们可以通俗的说,是不是能够闻到“人文的气味”。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这种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基础,是人文传承的先决条件。只有学生自己能够分辨人文精神,才能够有后面的提炼,品评甚至是使用。如果学生通读一遍课文,找不到立足点,那么这篇文章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任何意义,而且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无法起到理想的作用。另外,当前的教育过程和文化体系中,感觉力不仅没有得到保护,完善和发展,甚至还遭到了压抑和破坏以及否定。感觉力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实际应用不明显的感觉,因此,很多人们会觉得这种东西不适用,没有意义,完全没有承认、发展的必要,更没有培养的必要。但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这种感觉力是被广泛应用的:“玉骨冰肌自清凉无汗”、“清辉玉臂寒”、“暗香浮动月黄昏”等名句都是记录这种感觉的,如果学生没有人文感觉力,便无法体会这种感受,更无法体会语言内部理解其内涵。因此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借助文章中具体的字、词、句、体式、章法、结构传达“意”、“情”、“志”、“理’,即思想、概念、意识、理数、印象、情绪、想象、情调等。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分析字、词、句,调动学生参与到文章情绪中领会文章中的人文意蕴。比如:朱自洁的《荷塘月色》一文,通过学习作者精练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和感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排遗心中的郁闷,作者想到了夜游荷塘。面对幽静迷人的景色,心中升起了淡淡喜悦,但内心深处的忧愁却仍无法挥去。“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将这种情感述诸于含蓄优美的文字造就了全篇文章的淡淡忧伤、意犹未尽、耐人寻味的基调。学生通过这些,了解朱自清当下的情感,也自我体味这种情感达到切肤之感。

二、调动学生的人文体验感

学生如果可以敏锐的发现人文气息,就应该进入下一步的培养,培养学生的通感,让学生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尽可能的体验作者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作者的情绪以及写作意图。对于学生的人文体验,并不是老师说什么,学生就背什么,记住文章所说的是哪一种情感或者人生观;而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入某种学生熟识的情绪之中,尽可能的带领学生过渡到新的情绪中,尽可能的让学生通过自主放大或延展自己的情绪,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我与地坛》一文的作者史铁生在二十岁时下肢不幸瘫痪,正值青春年华,面对如此打击精神几乎崩溃,觉得“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于是他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进入荒芜冷落的地坛。地坛虽然经过四百年风吹雨打,“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让史铁生感觉到了一丝相通的气息,这便成了史铁生精神的家园。这样的精神崩溃是学生无法领会的,我们便引导学生去思考自己痛苦的时候有什么表现。有的学生说,自己郁闷的时候,喜欢在自己的房间里的某个角落坐着;有人说喜欢听某某明星的歌,觉得唱到了自己的心理。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们逐渐理解了作者的感受,可以找到史铁生与地坛之间的联系,也更加认同史铁生经过几年的沉思得出的结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学生看到了古园历久而弥坚的活力,也感受到了它激励人们勇敢的面对不幸,也明白了人要采取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实现人文的再创造

经过了阅读体验,学生对于人文精神可以说是心领神会。学会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因为所谓的“传承”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后人能够看懂,更重要的是让后人能够应用,能够再创造。这也正是语文教学所要求的“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1.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是有梯度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深度中获得个性化的体验,体悟生活的哲理,领会生存的智慧。在有梯度的阅读体验中,我们也得让学生体味有梯度的人文精神。如关于生命,第一层学生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第二层学生应该理解生命的尊严。人不能轻易的了结自己的生命,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人也不能无谓的牺牲,有的“死”则胜于“生”。高中的学生有的时候对于生命的理解还没有脱离生理的生死,因此体悟生命真正的价值,体悟生命应该由崇高的灵魂来支撑才是学生应该理解的。

2.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在阅读学习中,很多人文精神被学生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和所获得的知识建立对于生活与生命的认知,这个过程就是自我建构的过程。但是在这个建构的过程中,如何将学会的人文精神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并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才是我们教师应该做的。比如面对苦难。能否让学生正确的面对挫折与苦难,是学生人文发展过程中很大的一个坎。首先,我们应该让学生具有直面苦难的勇气。接着是培养生存智慧,这是学生的生命中最为重要的“工具”。只有勇气,没有好的方法是不行的。最后,让学生认知,人的价值是在不断的面对苦难和超越苦难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给予他人的爱、为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为社会做出的贡献。

3.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师应该借助语文教学帮助学生构建自我与自然地关系,逐渐构建生命的和谐。如同季羡林所说的,和谐社会不仅是人与人的和谐、还有生态的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最关键的是人内心的和谐。内心和谐才是境界,需要用文化素养和生命智慧去提升。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好高中语文教材中丰富的生命和谐的资源,引领学生去体味大师们所感悟的人与自然,进而帮助学生去建构自己意识中和谐的生命体系。

在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视野中,除了完成语文教学作为“工具”而需要完成的使用性的教学内容,还要关注学习语文的主体――学生。他们是一个处于成长时期的生命个体,静态的陈述性的知识不能够满足他们丰富的需要,真正贴合他们的人文精神才能够给他们提供对于生命的元认知,才能达到语文阅读教学真正的教学目的。因此,通过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性的认知人文精神的学习步骤,建构学生符合个性化的人文精神体系,传承经过学生自己的体验所理解的生命的真正内涵,才是语文教学真正的智慧。(编辑/李舶)

上一篇:浅谈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在所得税汇算清缴... 下一篇:双基色电子显示屏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