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时间:2022-09-22 05:32:55

浅谈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摘要:Krashen提出的"情感过滤假说",分析了学习动机、焦虑、移情等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证明二语学习中情感因素的重要作用。本文围绕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对情感因素在大学外语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进行了一些研究与分析。旨在探索第二语言学习课堂中减轻学生焦虑感,继而寻找最有利于外语学习的状态,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情感过滤假说 情感因素 可调节性 大学英语教学

情感因素是影响外语学习和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积极的情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学习效果。同时,也给外语教师提出了新的任务,即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如何积极利用情感因素,降低学习焦虑感,,从而使外语学习获得最大化的语言输入。

一、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理论

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认为情感过滤是“阻止学习者完全消化学习中所得到的综合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的一种心理障碍”。Krashen认为,有了大量适合学习者的输入并不等于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二语习得的进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要经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成为语言吸入。克拉申把学习者的情感状态看作一个过滤器,对外界的语言输入进行过滤。而情感过滤器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是在语言习得机制(LAD—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之前发生作用的,也就是说不是所有进入学习者头脑中的语言都会被学习者“学习”,只有未被过滤掉的语言材料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作用。

二、影响外语学习的情感因素

情感是人们对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因素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情感能创造有利的学习心理状态,有助于学习者潜能的发挥,进而提高外语学习效果;反之,则会降低其学习效果。影响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包括动机、焦虑、移情等。

(一)动机(Motivation)

外语学习中的动机是指学习者学习外语的愿望和推动力,分为融入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前者指对目的语语言社团感兴趣,想要融入而努力学习其语言。后者是为达到某特殊目标(如:考试、工作、升职等等)而学习语言。研究表明:两种动机都能积极影响二语的学习,在特定条件下,一种动机可能比另一种更有效。且两种动机并不排斥,而是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二语的学习,融入型动机对于长期学习更重要。

(二)焦虑(Anxiety)

语言学习中的焦虑主要指学习语言过程中,由于长期不能达到目标所产生的失败感或焦虑不安心理。大量事实研究表明,焦虑是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且焦虑与习得呈负相关,焦虑越少,习得越多;焦虑越多,习得越少。

焦虑分为促进型和抑制型焦虑。两者都与焦虑的强度有关,过度焦虑使人过度紧张、思维混乱,对学习产生极强的负面影响;而适度焦虑能激发学习者挑战新的学习任务,有促进作用。

(三)移情(Empathy)

移情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情感现象,指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的一种意识或行为。在外语教学条件下,移情不仅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还有助于培养学习者对目的语及其文化的积极态度。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内心世界、性格倾向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其思想、情感,不做定性评价;同时,也鼓励学生对教师移情理解,建立起融洽的情感型师生关系。

三、“情感过滤假说”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情感因素的可调节性

情感因素对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的影响不容忽视,而情感因素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可调节性。如果学习者没有学习动机,对外语学是感到焦虑,那么,无论教师的课程设计和课堂组织多么完美,学生也未必能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情感教学的途径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大学生多是思维活跃、情感丰富的年轻人。教师应在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根据上述因素,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尝试性的建议:

1.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有效学习英语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在我国,只有少数学习者同时具有融合型和工具型动机,大多数是出于工具型动机而学习外语。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更多学生从工具型转向融合型动机,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

2.创造环境,降低学生的焦虑感

课堂上还要善于用鼓励的评价,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才能消除焦虑情绪,发挥最大潜能并投入学习。适度的紧张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过度的紧张则会阻碍其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把握“度”的原则,采用适当的课堂活动降低焦虑感,提升其学习自信心。

3.课堂中多融入目的语国家的背景文化,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英语教学涉及到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英语教师应具备母语和目的语国家的哲学、自然科学、人文、艺术等范畴的知识以及相关的跨学科知识。在课程中多向学生讲授一些英语国家的趣味小知识,唤起学习者的兴趣等,有助于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

4.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优秀的教师善于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氛,活泼、有幽默感的教师组织的课堂是活的课堂,能让学生充分放松,积极思维,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成长、学习。

四、结语

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强调了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然而这一理论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此。如果将此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不难看出其实它给教师的工作增加了新的内涵,即除了正常的知识传授外,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通过这种内外结合的方式,提高语言教学和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Krashen 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Indianapolis: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1988

[2]刘建达.论外语学习中的情感过滤[J].山东外语教学,1996,(4).

[3]王初明.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J].外语界,2001

上一篇:机动车尾气排放特征与污染控制措施 下一篇:计算机在档案管理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