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9-22 04:19:15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几点思考

摘 要: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不但有利于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且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提高道德等方面的素养。本文阐述了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的内容及意义,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志愿者在参与社区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志愿者 社区服务 思考

大学生志愿活动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新事物。近年来,大学生走进社会、进入社区,积极开展“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志愿者活动,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和好评,并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和积极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发现志愿者社区服务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该项工作,特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的内容及意义

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是指依据个人的意愿,以社区为依托,以社区公共服务为主要领域,充分运用社区资源,面向特殊困难家庭和居民开展服务的一种公益性活动。积极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社区服务,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对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服务体系,创新社区服务形式,提高社区服务水平,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建设和谐社区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一)开展社区服务有助于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

开展社区服务是拓展社会实践的载体,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大学生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实施对弱势人群的关心和帮助,不仅可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培养互助关怀意识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强化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可以走出狭窄的生活圈子,了解更为广阔的社会和人生,锻炼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同时,在为他人服务时,大学生也能获得学习新技能、新知识的机会,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更易于成为较全面发展的个体。

(二)开展社区服务有助于和谐社区的建设。

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不但推动了社区建设,而且是社区建设成果最突出的表现,因为正是志愿精神,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建设和谐社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确实解决了社区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是一种非利己的,有利于社会团结、社会和谐的奉献行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给予社区居民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帮助和支持,更重要的是从全新的视角为公民确立了服务他人、服务公益的价值理念和实践途径。同时,大学生进入社区也给社区服务和社区发展注入了活力和新鲜的血液。

(三)开展社区服务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志愿服务能够以提供大量人力资源的方式,积极致力于服务弱势群体,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协助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致力于建立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净化社会风气,为塑造健康人格、消除社会道德失范现象作出积极贡献。“志愿人员的工作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为人们之间进行社会交往提供机会,促进社会融合”(丁元竹,2005)。大学生志愿者可以在人与人之间、社会群体之间架起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的桥梁。

二、当前大学生志愿者在参与社区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内容单一,活动主体的自我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

首先,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没有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活动、融入社会大环境、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机会,活动范围局限在学校及周边地区,活动辐射面比较窄。

其次,志愿工作大多还停留在简单的服务性工作上。志愿者很难在活动中找到自我认同感,实现自我价值。

最后,随着政府对社区服务的投入不断加大,许多经济组织也看准了社区服务的巨大潜力与潜在的回报,民政部门、物业管理部门等参与社区服务内容的也日益增多,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他们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有较大的投入,而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受经费的限制,只能停留在对社区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和道德观、价值观教育,开展社区公益服务等传统内容上,比如,组织去孤寡老人家打扫卫生,清洁社区环境等,服务内容单一,在经过一个阶段的工作后,志愿者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下降,甚至出现志愿者流失现象。

(二)服务方式落后,缺乏连续性和持久性。

整个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工作目前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支持,大多还停留在基本的服务手段上。从单一社区来看,大学生志愿服务力量相对集中,但从整体来看则显得较为分散。同时,由于缺乏技术手段的支持,大学生志愿者组织还是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零散无序,分割封闭,服务方式较为落后。

另外,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往往都是在一些重大纪念日或节日开展服务,比如每年的三月份“志愿者月”轰轰烈烈地搞一下,出于暑期社会实践的考虑再搞一下,其他时间就偃旗息鼓了,志愿服务出现“一阵风”的现象,连续性较差,工作缺少持久性。虽然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空间很大,但有关组织机制也存在问题,如学校只是为了完成上级任务,走过场,缺乏长效机制。再者,大学生志愿服务不能很好地切合社区居民的实际服务需求。因此,往往会出现志愿服务工作衔接不好的现象,这些都影响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

(三)服务动力不足,缺乏评价体质和社会支持。

合理的管理和激励机制是调动志愿者行动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它需要一套合理的评估体系作为支撑。然而,大部分高校志愿者尚缺乏一套专门的志愿者评定机制,还没有一个较统一的评定标准。另外,虽然有的学校有志愿者的评选活动,但学生对“优秀志愿者”这样的称号并不是特别重视;志愿活动与就业、优秀学生干部的选拔、学生入党推荐不挂钩;学校对志愿者行为的鼓励和志愿者文化的培育措施还不到位,这些都是学生缺乏社区志愿服务的动力的重要因素。

此外,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基本是从共青团工作和社会实践角度来组织开展的,地方政府或其他社会单位的支持还不够。开展的社区志愿活动一般是由学校提供一些资金支持,企业对志愿活动的资助也不明显,偶尔有也是处于自身的广告效应,并且资助力度非常小。社会大众,尤其是新闻媒体没有对志愿服务活动作深入报道,使得社区居民对志愿者和志愿活动的了解还很缺乏,对志愿服务的行为不能理解。

三、对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几点思考

(一)校社联动,共建志愿文化,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的意识。

学校应主动与社区加强沟通联系,建立良性互动,共建志愿文化,架起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进社区的桥梁。学校与社区开展文化共建,是创建文明社区、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更高层次需要。学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功能,与社区管理部门开展文艺汇演、体育竞赛、安全、消防、健康等各类知识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推动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深入融合,丰富学校学生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社区居民精神生活的层次,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的意识。

(二)加强管理,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志愿者服务是一种无偿的、无私的奉献,但这并不是说对志愿服务者不应该有任何回报。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必须通过探索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维持志愿者的热情,让他们在服务中感受快乐,对踏踏实实参与服务、卓有成效的个人和集体要及时进行表彰。如高校和社区可考虑每年进行一次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考核、评比,引导优秀大学生参加到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来,为志愿活动不断输送新鲜血液。对志愿者服务的回报主要不是直接的物质回报,而是多种形式的综合性、间接性和长期性回报。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为社会与他人提供服务,其目的就不是为了物质激励。但是,社会给予的精神激励、荣誉激励能够使志愿者感受到奉献社会的满足感,参与社会的学习机会,以及一种被人需要的自我实现的价值感。因此,适当地表彰对于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不但具有非常大的激励效应,而且是社会对志愿服务行动的一种肯定。

(三)创新内容,创建服务品牌,形成大学生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的体系。

要根据社区居民志愿服务的需要,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体现三个“结合”,即与专业相结合,在内容上进行创新;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形式上进行创新;与项目相结合,在运行模式上进行创新。按照“双向受益、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服务项目,并为每个社区志愿服务项目打造服务计划,以尽可能充分发掘高校内丰富的志愿服务资源,可以集中优势资源,创建服务品牌,建立项目化服务体系,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活动,从而实现高校志愿服务与社区服务的有机结合(见图1)。

图1 大学生开展社区志愿服务体系模式图

搞好志愿者服务工作,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高校学生的奉献意识培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大力发展志愿服务工作,增强志愿服务意识,培养志愿服务人才,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夏辛萍,胡莹.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机制问题及其对策[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2]贺红霞.关于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的几点思考[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01).

[3]罗峰.社区志愿活动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中国行政管理,2006,(01).

[4]罗国忠.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教育浅探[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03).

[5]王静.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01).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上一篇:说不尽的情天恨海 下一篇:加强高校成人教育档案管理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