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音乐创造表现模块教学探究

时间:2022-09-22 04:16:16

普通高中音乐创造表现模块教学探究

注:(作者简介:李晓晖(1953- ),男,汉,天津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艺术教研组组长,高级教师,南京市音乐学科带头人,教育部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研制课题组核心组成员,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编写组核心组成员。研究方向:艺术教育。)

(南京师范大学 附属中学,江苏 南京 210003)

摘 要: 音乐课程的创作模块是音乐新课程教学中一个新的教学领域。创作模块的教学怎样进行,怎样指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是目前音乐教学模块中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音乐课程;教学方法;创作模块;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

Performance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Music Creation

LI Xiao-hui

一、从创造表现的角度进行音乐欣赏课教学,对创作模块的教学有积极意义

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普通高中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因此,在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都应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意识,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进而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将创作突显为一个独立的教学模块,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高中音乐课程中的创作模块教学的核心就是创作,从创造表现的角度进行音乐欣赏课教学,对创作模块的教学有积极意义。

1、为创造表现而聆听,为模仿借鉴而鉴赏,可以使音乐的创造表现与音乐艺术的欣赏教学形成内省外放的互动关系,形成发展创造力的环境。

在明确创造表现任务的前提下,通过聆听作品感受音乐艺术之美,可以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创作兴趣,培养学生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创造性人格,建立起音乐的创造表现所需要的情感与创造欲望。从创造表现的角度进行音乐艺术创作表现技术层面的分析与聆听,通过模仿与借鉴,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启发与灵感,使学生最终成为真正的聆听者、审美欣赏者和音乐艺术的创造者。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活动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欣赏和表现、创作教学活动中灵活进行。实际上,这也是“体验”和“探究”的两个过程。课程标准在过程与方法中是这样描述“体验”的:“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要启发学生在对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的积极体验中,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爱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对“探究”的描述则是: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探究与创造活动,倡导开放式和研究性的学习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可以说体验和探究是一个因果关系,只有体验了才能去激发探究和创作的欲望。

2、从创作表现角度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从创作表现的角度来聆听作品,能培养创造意识,从聆听作品的欣赏者转变为创作者,这样的学习具有创造学习的意义。

在教学中,从作曲家、演奏家、多媒体音像创作编辑工作者的角度来欣赏音乐作品,带着创作任务来聆听作品,使学生从聆听者转换为创作者来鉴赏作品,这样的角色转换带来的是聆听作品的思维目的质的变化。

通过欣赏和自己创作任务相似的经典作品来学习创作,通过欣赏与模仿,从经典作品中获得启发、顿悟,由此作品(被欣赏的作品)转化迁移到彼作品(自己将要的创作音乐),这一过程实际上已经成为创作学习的一个部分。

培养学生时刻从创造角度,带着任务进行音乐欣赏能“增强创造意识”。培养创造意识是创造模块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创造意识是创造者的重要思维方式:听某曲、看某景、思某事时,不断揣度创作问题,艺术家可能一下子产生灵感(顿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也是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哪怕是鉴赏教学,教师和学生只要具有创造意识,就有可能从艺术鉴赏过程中引发创造意念,引发艺术作品创作意念的产生,从而引发新作品的创作。时时从创造表现的角度考虑问题,能够培养创造意识。

3、在创作模块教学中,“模仿与迁移”对创造力的形成和作品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模仿是学习的必然过程。在教学中,我们为了创作某一作品而选择某类作品进行针对性很强的欣赏与分析,其教学目的很明确,为了创作而分析聆听作品。此时的聆听具有很强的模仿“借鉴”目的,已经成为创作学习的一个部分。但是有时对号入座式的听赏并不能真正形成创造能力。还需要迁移与变迁的创造过程。单纯的模仿创新含量较少,但是可以通过模仿学习经典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法。当学生能够较好地模仿出经典作品时,艺术技能也就有了提高,音乐表现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

其次,迁移是指迁移变迁的过程。熟背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能生巧融会贯通,素材积累多了,也就能融会贯通地进行创作表现了。

再者,培养学生成为高级欣赏者和评价者。聆听分析评价作品非常重要。欣赏与评价对于创作很重要,通过鉴赏知道什么是真正好的艺术和艺术的各种风格流派,是形成音乐感觉的最好途径。成为高级的鉴赏者和评价者是艺术鉴赏学习的高层次,对于创造者来说,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将会对创造产生很好作用。

然后模仿与借鉴。模仿――学师或他人的表现方式;借鉴――将大师或他人使用的某种方法带入自己的作品,优化自己的作品并在这样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法使作品出现新意,成为“新”的作品。

最后进行创造表现。在欣赏他人作品时,学习该作品的优点、开拓思路、借鉴方法,围绕自己的创作任务,构思自己作品的创作表现手法,最终形成全新的作品。

二、将理论知识课、技能训练与欣赏课创作课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进行真正意义的音乐表现与音乐创造,在完整的创造过程中培养创造表现能力

音乐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部分是这样描述的:“1.欣赏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体裁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学习音乐的表现手段,了解音乐的历史与发展,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2.通过对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够参与教学中的表演及创作活动,培养与其相关的表演、创作能力”。上述课程目标,分为三个维度进行表述,在实际操作中,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在创作模块教学中,艺术感受、艺术感悟与技能技巧训练、完整的艺术创作行为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将内省与外放融和为互动循环的整体是形成创造教学的最佳途径。例如:为了体验重复与变奏在音乐作品中的表情作用,可以将欣赏教学与表现创作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进行。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如音色、音量、乐句、段落与重复变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在引导学生深入聆听作品,感受作品的情感表现与主题内容的基础上,尝试在作品基本情绪内容的基础上,有创意的有设计的,采用某些音乐方式对现成作品进行模仿或改编。具体做法,如:

1、将某乐段的音量加以变化――在播放该乐曲时逐渐加强音乐的音量,在多次反复播放(此时的演奏是由学生即兴随着音乐进行“和”奏)该乐段的过程中依次加入班级自制打击乐器和人声,以增加作品气势、形成音乐的高潮;

2、在特定作品的某段音乐的再现部插入学生的声乐伴唱、节奏乐器或音高乐器的演奏(旋律和声由学生即兴配制,由学生来演奏唱),以强化作品的抒情情绪;

3、根据学生的设想,利用多媒体制作软件,对原曲某些部位加以切割与重组,拼贴成具有新意的作品。

将作品创作与技能技巧表现结合,才能使创作思维与创作表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知识与技能技巧的学习与训练真正落在实处。

三、增强创造表现模块教学的趣味性、艺术性和可操作性

将创造表现过程适当游戏化、戏剧化、多样化、通俗化、流行化、浅显化、实用实效化,以降低学生对创作表现的心理畏惧感,形成创造表现能力形成的良好环境。

1、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时,既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挑战“不可能”, 对优秀创作给予积极评价。同时要细致观察其他学生的心理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理解学生创作过程中的困难与失误,并给予积极有效的现场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创作。

2、创作表现时给予一定压力可以使学生积极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同时我们也观察到这样一些现象:给任务、增加压力有时并不能对创作表现产生正面效用。实际情况是,学生为了在规定时间完成任务,未能充分寻找借鉴与参考的资料、未经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未经练习,仓促行事,创作出来的作品出现低级化低下化的倾向。究其原因是创作时间不足。音乐课每周一课时,40―45分钟,时间紧迫分秒必争,用于创作表现的时间一般只有10分钟左右,甚至只有5分钟,如果长期进行这样的创作表现,创作表现能力不可能提高,作品始终为半成品。结果创作流于表面,作品的艺术性不强,反倒让学生降低了创作表现的热情、降低了成功感的体验。同时这种不具备美感,缺少智慧灵气和艺术性的作品在创作现场,将产生负面效应,削弱课堂教学质量。因此,给于创作表现以足够的思考斟酌推敲提高的时间十分重要。

具体解决的办法:

(1)认真进行课前准备和预习(收集资料、小组构思并初步演练使作品初步成型);

(2)增加作品欣赏、知识探究、构思创作、演练作品的时间,两节课连上;

(3)将创作任务留在课后适当时间完成。

国外某些学校学生作业的完成有相对松散的范例,如加拿大的某些中学允许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甚至整个学业期间任何时间段来完成他们的艺术作品创作。我校试行的方法是:教师事先提出创作表现的任务,请学生提前准备,课中分组构思、讨论方案、适当演练、教师加以指导、课前、课上以及课后完成均可。同时教师提出一定的时间限制。

3、强调创新性,鼓励多样性,扩大创作表现的可能性

在强调创新性的基础上,鼓励创作的多样性,诸如:命题创作、作曲、器乐合奏、器乐即兴表现、即兴合唱、戏剧表演、自拍DV、音乐活动记录、比赛现场、纪录片、论文、多媒体艺术作品(课件)、体态律动、舞蹈伴奏音乐等。同时,设计方案与构想也可以纳入创作表现的范畴。

4、鼓励激发创造欲望,形成创造性思维产生的环境

通过设计奖励、鼓励、展现、表现的多种途径,创造一定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增加学生进行创作表现的积极性。

四、向现代艺术作品学习,利用现代艺术观念进行创作

现代艺术观念有益于学生创作思路的打开,利用现成品拼帖观念进行创作:音乐与视觉艺术的合一、音乐与戏剧电影结合、音乐创作与流行元素的结合、多媒体艺术中的音乐要素的运用与表现实际上都可以用现代艺术的拼贴观念来理解与运用。例如利用电子合成器(或电子琴)中的音色库、节奏库以及其他功能对民族民间音乐、古典音乐的旋律进行多种风格的改编、媒体艺术――音乐视觉化实际上就是拼贴艺术观念的运用。以特定的某种现代绘画作品或某种视觉材料为音乐即兴创作的刺激物为创作媒介,引发音乐的即兴表现(奏唱舞)。

现代流行艺术的主观表现与表现手段多元化(主观性、观念性、流行性、数字艺术性、创作表现的即兴性、娱乐性、简洁性、综合性拼贴性――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雕塑绘画舞蹈戏剧等特点,有利于减轻学生对传统的专业化的创作表现的技术难度形成的畏惧心理。使学生有可能结合和利用自己熟悉的其他能力进行音乐艺术创作与表现。想象力在现代艺术进入创作表现领域后成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个性的独特的想象、组织运筹力、构思设计能力对于学生的个性与想象力和多方面能力发展非常重要。

五、多媒体设备与软件的使用在创造表现模块中具有特殊作用与意义

多媒体设备与软件为音乐美术的创造表现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由于软件已经将某些创作表现的形式与手法模式化、程序化、自动化、功能便利化,因此为教师和学生进行作曲、配器、伴奏等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这些在创作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从而打开一个创作表现的重要平台。具体的方法有:

1、利用打谱软件进行歌曲旋律的创作。可以立刻将自己的构思乐谱化,并马上可以听到效果,这就可以使全体同学对每位学生的创作和教师的示范性展示进行分析讲解,达到听觉视觉结合、乐理与创作表现的教学结合的目的。

2、利用软件的音色库可以将某些音乐的片段进行多样性改编,达到分析对比、反复斟酌、寻找出最佳方案的效果(如对比不同配器效果、对比转调后的效果、变换音区后的效果等等)。这就给创作表现的教学过程提供了太多的可能性。大大方便了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和培养音乐感觉很有效果。

3、利用作曲软件,可以将某交响作品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分割解构,进行细致的分析。如利用作曲软件将交响作品的各声部分搭配放奏,听感觉、比效果;还可以将学生和教师的新的创作设想和配器方案填加进去,成为具有创作意味的新作品。

六、重视即兴创作和采用任务教学法进行教学,同时经常性地进行艺术表现基本语汇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音乐创作的能力与水平

重视小作品小片段创作、逐渐积累丰富的音乐语汇的感受表现能力。重视即兴创作,向少数民族学习,积极培养即兴合唱、即兴鼓乐、即兴舞蹈的能力培养。即兴创作教学法与任务教学法是音乐课程的重要教学方法。

1、即兴创作是音乐课程的重要创作方法

即兴创作是音乐教学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经常使用的创作表现形式。这种创作表现形式往往在有意或无意之间,当某种艺术感觉在某种联想或引发(激发)因素突然降临的时候,即兴发挥的一种艺术创作方式。在高中阶段的艺术综合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利用艺术综合即兴创作的方式进行综合艺术课的创作教学很有意义。

即兴创作往往是教师与学生在受到艺术感染或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突然感受到某种艺术灵感而产生的创作表现冲动,这种冲动在受到教师实时激发和点拨后往往会演变为一种真正的艺术创作激情甚至会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创作效果。这种瞬间产生的灵感往往受到某种刺激物的激发甚至是某种高度强压之下而产生的。当然这种即兴的创作更是长期思索和练习之后的突然爆发――量变质变的现象。在良好的意境中受到某种激发物的刺激也会产生灵感。因此教师应该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高度注意教学设计的艺术性与情景性,通过暗示和语言启发,往往也可以激发出创作灵感。

2、以某种重要的创作任务为刺激物也是进行创作表现教学的好方法

任务教学法来自国外教学经验。以一个富于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挑战欲望和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对于任务本身,教师应该认真设计,适量适度地交给学生,同时应该有前期的准备和适时的现场指导。在综合艺术课程教学实验过程中,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很有效果,也很受学生欢迎。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在新课程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将有漫长的路要走。以上只是初步探索的点滴教学体会,在此提出以抛砖引玉。

上一篇:获得真实的电影表演 下一篇:奥林匹克精神与美术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