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红色经典,还是悬疑言情剧

时间:2022-09-22 03:16:22

【前言】是红色经典,还是悬疑言情剧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挖空心思拍新剧,不如翻拍划算” 10月初,红色经典翻拍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刚刚在中央一套下档, 马上就被青海卫视重金买下,并于黄金时段开播。 7月的《洪湖赤卫队》,8月的《江姐》,9月的《永不消逝的电波》……连续三个月不间断的红色浪潮,都在向经典回归。 ...

是红色经典,还是悬疑言情剧

翻拍之风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红色经典也不例外。但今天荧屏上的英雄人物,和当年那些高大全的形象已完全不同。他们谈着风生水起的恋爱,他们的秘密工作也被演绎得如特工一般惊险悬疑

李侠的两个老战友戴着耳机,沉重地听着。

李侠那低沉的声音在画外说道:“同志们,我想念你们,永别了!”

战友含着眼泪站起来,转向一直挂在墙上的李侠那顶红军帽。镜头推向印在帽子上的红五星。

这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场景。半个世纪前,孙道临用他磁性真情的声音铸就了那句被千万人铭记的经典台词。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这句犹存众人耳中的话语重新再现荧屏。

“挖空心思拍新剧,不如翻拍划算”

10月初,红色经典翻拍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刚刚在中央一套下档, 马上就被青海卫视重金买下,并于黄金时段开播。

7月的《洪湖赤卫队》,8月的《江姐》,9月的《永不消逝的电波》……连续三个月不间断的红色浪潮,都在向经典回归。

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就掀起一股红色经典翻拍风,其中有何群导演的《烈火金刚》、王冀邢执导的取材于铁道游击队的《飞虎队》和雷献禾执导的《敌后武工队》等。而在2003年至2008年间,重新翻拍的《林海雪原》、《早春二月》、《小兵张嘎》、《红色娘子军》、《沙家浜》、《雷锋》等,更是掀起了另一波红色经典热。

“这是一个基本的保障。”《永不消逝的电波》编剧余飞向《小康》记者分析这股红色翻拍风的涌现源头。在他看来,现在拍电视剧很难,要找到一个好的原创剧本更是难如登天。在这种情况下,与其挖空心思去拍一个新剧,不如翻拍经典来得划算。因为经典的本身已经具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投资方心里会有个底,也省去不少宣传费。

当然,除了品牌的保障,更多的翻拍剧主创人员承认,翻拍经典主要是考虑到有很好的“观众缘”。源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红色经典,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也承载了无数人的梦想与回忆,这些人当然成为翻拍剧最大的收视群体。

“十年前他们忙得没时间看,现在都退休了,原来年轻时看过的东西,他们会很有共鸣。”《永不消逝的电波》导演智磊说,考虑到这些因素,他在新版《电波》中沿用了许多耳熟能详的老歌曲,而这些熟悉的旋律,一下子就拨动了中老年观众的情感之弦。

好看才是硬道理?

只是,当这些沉淀的经典转变成无法替代的记忆,无疑暗示着对它的再创造并不是件讨巧的事情。可尽管如此,跃跃欲试的人依旧不在少数。

对制作方而言,一个并不新鲜的题材,一个为观众熟悉的经典故事,如何才能再度成为大众眼中的审美热点?原封不动地重新演绎,自然会被说作缺少亮点。

于是,相比电影,电视剧版《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多了一个初恋情人和爱慕者。而智磊最开始拿到的并不是现今的这个剧本,只不过由于最开始的剧本过于单一,基本与原著情节相似,所以被投资方放弃。

仔细研究了翻新剧本中几个角色的变化,智磊逐渐被人物性格中的复杂性所吸引:脱开时代背景,剧中的人物会是怎样的呢?他想,革命者也是凡人,也会有私心,会有七情六欲。智磊认为,“在影视剧‘批量生产’的今天,把旧版中高大完美的英雄还原成一个更接近真实的‘人’,是红色经典翻拍剧的意义所在。”智磊说,这样的刻画和展示使英雄人物性格更加真实可信、亲切动人。

如此,智磊终于为电视剧版的《电波》找到了其诠释的目的和意义――弥补了当时真正的,那代人没有表现的、缺失的东西。除了爱情戏被有意识地强调,李侠和赵子琪的兄弟情也由于双方的不同立场而变得愈发纠葛,试图以此对人物塑造得更为丰满。

“曾经的红色经典,对英雄形象有拔高的弊病。”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戴清如此评论道。她不禁回忆起《烈火中永生》的经典镜头,江姐含着眼泪看丈夫的头颅挂在墙上,悲愤而坚强地转身而去。“仔细想想,为什么小我的情感不能同样展现出伟大?”戴清说,新版《江姐》就是很好的代表。比如在对待恋人过去的妻子,江姐所表现出的胸襟、风度和情怀也是常人无法比拟的。

突出微观个体,更人性化地对人物进行阐释,似乎正在成为重新解读经典的一个普遍途径。

“只是,如果把握不好就是挖英雄人物的隐私,如果把握好就是还原真实的、血肉丰满的历史人物。”戴清依稀记得,2004年,电视剧版《林海雪原》为了丰富杨子荣的性格,表现杨子荣的英雄柔情,编导给他配了一个不清不楚的未过门的媳妇槐花。没想到这一着反而弄巧成拙,对原著了如指掌的观众无法接受这个莫名其妙的“插曲”,给以猛烈批判。非但如此,杨子荣的养子杨克武还以“侵犯杨子荣名誉权”为由将制片方告上法庭。

对于红色经典这个想碰但又不能随便碰的奶酪,制片方总是很烦恼,在风险投资到位的情况下,制片方要重点考虑的,就是片子播出之后的盈利,而那份盈利和片子的收视或票房直接相关。在他们看来,时代在进步,观众的口味不会停滞在几十年前,而是与时俱进。

“翻拍剧若想赢得高收视,就必须吸引80后、90后等年轻收视群体。”智磊说道,在每次翻拍的时候都会添一点现代元素,或者用更加丰富刺激的情节来。“我们都希望思想性是强的,但是是市场经济,投资方要看收视率的,这个东西很难判断。”

除了在人物塑造上下功夫,主创们在故事、情节等诸多方面的改编上,都在努力符合现今观众的口味,掺杂多种热门元素:悬疑、搞笑、言情等。新版《电波》中李侠有六个不同的“特工”段落故事。智磊坦言,这些刺激惊险的故事实际上不可能是一个特工做的。“否则,他早就穿帮了。”――真正按照史实照搬,秘密工作是很单一的,如何能像荧幕中的李侠般露锋芒?

“好看才是硬道理。” 青海卫视电视剧定剧部负责人肖亚晖说道。因为市场规律使然,经典故事和经典桥段再加上已经形成的观众群,就构成了基本收视保障。或许,翻拍在接下来几年依然是影视剧创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收视率是万恶之源?

尽管,依旧有许多人对越来越与“原道”脱离的红色经典翻拍嗤之以鼻,可是,它要全部以真实呈现,就真的有更多人捧场?

几乎同一时间,与在电视台中多轮热映的新版《电波》相比,打着崔永元名号却只能在门户网站上首播的纪录片《我的抗战》则显得相当低调。

当年孤军抵抗日本人的老兵已经90岁高龄,他在当时牺牲战友的铜像前失声痛哭;一位老人说起做情报工作的女同志做了绝育手术,夫妻两个为了防止影响工作,一辈子没有孩子……

《我的抗战》和崔永元之前的《电影传奇》一样,是一部以“口述历史”为主的纪录片,一共有300多位超过80岁的老人,对着镜头讲述他们亲历的那段抗战历史。这部以“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故事”为定位的纪录片,主角都是士兵和护士、老师等抗战的亲历者。在纪录片中,很多原本不为人知的人和事还原在镜头前,这些八九十岁甚至百岁老人的讲述,使那段血泪史带着体温,更加生动感人。

拍摄期间,崔永元公益基金的五六十名工作人员在8年里采访了3500多人,纪录片最后选用了300多人,用普通人的个人视角来讲述战争,而没有采访学者和研究者。为了让年轻的观众更容易接受,《我的抗战》每一集约30分钟,都有一个主题,有一条故事线索贯穿,用插画等形式补充介绍。

除了这种战场上的记录,《我的抗战》还包括战争的其他方面,有专门介绍女性的“战火红颜”,有专门讲述爱情的“永远的微笑”,有专门讲述战争中医护人员的“天使”,甚至还有一集专门记录那些“反派人物”。

这并不是第一部红色纪录片,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一部《话说长江》即风靡全国,倾倒了数万观众。后来,电视纪录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荧屏的播出亮点。比如为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而摄制的20集《胜利》,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65周年而摄制的10集《长征――英雄的诗》等等,都曾在荧屏热播过,每每都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

然而,红色纪录片的好时光,似乎仅有那短暂的一瞬。

如今,《我的抗战》这部精心拍摄并且同样货真价实的纪录片,仍旧只在网络中可见。据悉,即便不久将在一些城市地面频道播放,条件却是制片方自己拉广告。而有影响的卫视台还是“缺位”,让全国观众无缘通过卫星转播收看。

“收视率是万恶之源是我说的,但崔永元从来都没有做过收视率低的节目,收视率也没有对我们有过妨碍。”对于外界对红色纪录片收视的担忧,崔永元通过媒体回应道,“我只是质疑用收视率来鉴定节目好坏、而且是唯一的方法,这个很可疑。”

上一篇:市长论“市” 下一篇:沈阳:扫黑风暴下的足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