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态的“统一战线”

时间:2022-09-22 01:44:33

保护生态的“统一战线”

自1976年建站至今,经过30多年的保护,漓江源头的猫儿山上,大片的原始阔叶林植被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维持着dd葱葱的原貌,野生动物们也活跃于这片绿色海洋之中,享受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些来之不易的成就离不开保护区管理部门的决策,离不开广大护林员的努力,更离不开周围百姓们主动的配合。30年中,一条保护生态环境的“统一战线”,就这样在不断的磨合中逐渐建立起来了。

社区共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保护区建立最初的10年,人员少,管理也跟不上,森林火灾和滥砍滥伐时有发生。保护区仅在1983年前就发生了6次森林火灾,1985年以前有滥砍滥伐案件15起。1987年,几次依法严肃处理犯法村民的事件,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周边三县六乡意识到了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决心。随即三县六乡召开联防会议,讨论联合保护的具体问题。这使群众认识到联防的意义,也由此推动了社区共管的发展。

依法治林,严肃打击只是治标下治本的办法,三县六乡的联防也不能仅限于官方的行动。保护区的保护,人民是主力,社区共建才不会让其陷于孤立。才会更有效的进行生态保护。反过来说,人们的观念没有改变,保护就是空谈。但是改变观念谈何容易!

保护区于30年前刚刚建立的时候,人们的思想上还没有出现生态保护的概念。几千年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即是传统也是无可置疑的天赋人权。因此,没有人会谴责进山伐木的村民。也没有人会指摘上山打鸟的猎人。直到有一天,有个叫做保护区的部门成立了,工作人员还拿出法律条文,说不让进山打猎。不让挖竹笋,不让砍木头。村民们一时转不过弯来。很多人都疑惑,为什么祖祖辈辈赖以为生的、就在家门口的山林现在突然不让人进去了?

保护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步步寻找能够团结百姓,共同保护的路子。开始的时候,管理员护林员们挨家挨户的找老乡谈心,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他们,保护野生动植物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然后是到处贴标语,发传单。腿走酸了,嘴皮子都磨破了,看到的却是老百姓的白眼。即使一部分人开始反应积极,过后便又故态重萌,继续我行我素,滥挖盗采。时间久了,保护区的管理者们只得被逼着去找一种更好的宣传教育办法。

一个偶然的机会。领导们想到一个点子,就是用文艺汇演的形式进行宣传。这种方式接近群众。又喜闻乐见。2003年,保护区组织当地老年艺术团自编自演,采用脍炙人口的彩调、山歌、表演唱等形式进行宣传保护理念大汇演。艺术团在保护区周边搭合唱戏,接连进行了20多场演出,几乎跑遍了山下的每一个村落。夜幕降临,老百姓兴奋地拿着板凳聚集到广场上,观看一出出寓教于乐的演出。演出现场时不时传来掌声和笑声。这种方式引起了广泛回应,百姓们对环保的态度逐渐有了转变,从观望,抱怨甚至抵触过渡到自觉维护,开始积极主动地配合保护区的工作。

除了文艺汇演外,管理者们挖空心思做老百姓的工作。当发现发传单写标语收效甚微后,他们尝试了写黑板报,发环保内容的春联等形式,这受到百姓们的欢迎。李福佳是保护区同仁管理站的管理员,一次发完春联后,一位老大爷高兴地对他说:“小李仔,你们这样的宣传真是深入人心啊!我看今后哪个还到山里去搞野东西哦!”

在多年坚持不懈的宣教工作下,现在周边村民们自觉主动地担当起维护生态安全的责任,保护区的担子也轻了很多。前保护区派出所指导员杨源发说“10多年前,保护区管理人员少,我们没法儿有效地打击偷猎行为;而现在,当看到类似事情时,周围老百姓都会及时向我们报告。虽然当地还有一些捕猎行为,但他们的活动也基本局限于保护区。当地居民的森林防火意识也比以往增强了许多。到目前为止。保护区已经近30年没受到火灾困扰了。”

孩子的未来就是保护区的未来

翻看保护区的资料时,一条发自2005年的消息“猫儿山给中小学生布置暑假作业”吸引了我的眼球。消息称,暑期来临,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向兴安、资源等周边县的中小学校及桂林部分中小学发出邀请,共同举办第四届以保护漓江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猫儿山为主题的“猫儿山杯”中、小学生态作文大赛,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份有意义的“暑假作业”。据统计,参与这次比赛的学生近万名。孩子们交上一篇篇真实而又感人的文章,不管是对猫儿山由衷的赞美,还是对保护环境的呼吁,虽然文笔稚嫩,但文章内容都体现出了他们对猫儿山深深的热爱。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也是保护区的未来。保护观念的培养,要从孩子做起。因为保护区周边的中小学生,他们长大后大部分人都将继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今天的环保意识影响到未来的行为,所以保护区在对周边地区中小学生保护观念的培养上下足了功夫。除了刚才提到的作文大赛,保护区还派管理或执法人员到周边中小学担任法制副校长,签订公众教育合作协议,建立公共教育基地,并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教育活动,比如环保演讲大赛、动植物标本采集与展览、公众知识竞赛等等。2000年,保护区被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命名为全国首批生态教育基地。由于保护区出色的环保教育活动,于2003年度被评为“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先进集体”称号,2005年还被中国林学会命名为“全国林业科普教育基地”。另外,2003年,猫儿山保护区内部刊物《猫儿山之声》和猫儿山保护区的网站也分别创刊和开通,这在广西自治区55个自然保护区中都属第一次。杂志和网站作为宣传教育的载体,同样在环保观念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对下一代的教育用以身作则的方法当然是最有效的。“我就是受到父亲的影响而参与了保护区的工作。保护事业光靠一两代人是不行的,必须对于孙后代进行教育。”高寨管理站站长杨建国接受我们采访时坦言。杨建国深知让孩子们养成环保观念的重要性,因此他以身作则,主动担当起教育自己的儿子和外甥的任务。由于杨建国一家生活在猫儿山脚下的一个村子里,所以杨建国的儿子从小就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经过父亲的言传身教,他现在对身边的花草树木都充满了热爱,对野生小动物更是倍加爱惜。杨建国外甥今年刚满10岁,平时生活在南宁,暑假期间就会来猫儿山。外甥来的时候,杨建国除了带他在山里溜达,教他辨认动植物,还把他与大自然亲近的场景拍下来。每个暑假,小外甥都会依依不舍地回到南宁,当看到舅舅寄给他的照片后。又马上吵着说:“我还要回猫儿山,还要把同学也一起带过去,那里有山有水还有可爱的小动物!”

护林员是保护区的有形屏障

社区宣传固然重要,但是忽略了最基本的巡山护卫,也是得不偿失。保护区看起来面积大得无边,又没有铜墙铁壁,怎样阻止不法人员进山,除了寄希望于社区共管和保护观念,最终靠的,还是护林员的两条腿,护林员就是保护区的有形屏障。

基层管护站的主要工作是巡护山林,打击不法行为,制止偷挖盗。因此天天置身于深山里巡护是他们的本职工作。这个并不庞大的群体中,多少人为保护区贡献了他们的青春甚至人生,这里面既有兄弟连。又有父子兵。杨源发和杨建国就是其中的一对父子。父亲杨源发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任职猫儿山保护区森林派出所指导员,为这片山林一干就是20年。在此期间,他把整个保护区不知走了多少遍,到现在,他还能――找到200多块保护区界碑。现如今,父亲退休,儿子接过父亲的接力棒。2002年,儿子杨建国成为猫儿山保护区的管护员,2009年开始担任保护区高寨管理站站长,如今已快进入工作的第10个年头了。

护林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保护区派出所的尹洪涛在一次管理站纪行中写道,“他们可能一生都在这深山老林中穿梭而过,有时好几天甚至十天半月都见不到一个人影。陪伴他们的,除了青山,还是青山,忍不住了。就对着大山空喊几声”。但是,即使如此艰苦。加入这个群体的年轻人依然络绎不绝。在这些年里,多少个杨源发杨建国们风餐露宿。奔走在保护区里进行巡护,到老百姓家里做宣传,在他们的努力下,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得以维持并有显著改善。如今,站在同仁村旁的一条山梁上,就能看到两种生态环境的强烈对比。山梁一侧保护区,稀稀落落地散布着一些树丛,树冠也矮了一大截,而且即将被砍伐殆尽,山梁另一侧的保护区内,满目都是参天古木,绿得绵延到天边。

上一篇:专利喂大“好孩子” 下一篇:任选:哪款相机适合你 我出点子你拍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