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再造老工业基地

时间:2022-09-22 12:30:44

IT再造老工业基地

东安机电、齐重数控、齐二机床这三家企业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一个是曾徘徊生存边缘,一个是改制后实施信息化,一个曾是积重难返。它们的信息化变革过程,对于黑龙江省工业企业具有启发意义。

东北振兴,信息化先行。以科技创新为龙头,实现“十一五”大发展战略,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未来五年的信息化主要基调。作为中国制造业大省,信息化水平位列全国第14位的黑龙江,其企业信息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东北地区信息化整体推进目标的实施。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化、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决策的智能化,是黑龙江省制造型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所不可回避的问题,更是创建新型工业的核心价值所在。以此为背景,由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指导,黑龙江省科技厅与《计算机世界》报社于2006年9月21日在哈尔滨市联合举办了以“科技创新 引领企业变革”为主题的“企业信息化九州行”的大型论坛。

2004年至今,“企业信息化九州行”在黑龙江地区成功举办三次,通过政府、媒体、企业的共同关注和积极参与,“企业信息化九州行”对黑龙江地区企业信息化的指导、传播、交流作用日益凸显。两年多来,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成绩斐然,涌现出蓝艺地毯厂、龙丹乳业等一系列全国知名的优秀信息化典型,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2006企业信息化九州行”活动,同样也挖掘出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信息化案例,作为经验在广大企业中推广。这些典型案例,有优秀的成功经验,也有失败的总结教训,但无论成败,背后的原因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并为未来黑龙江企业信息化道路竖起了指示牌。

齐二机床: 改制是信息化前提

原有“中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之称的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曾经是中国机械部直属单位,后来地位一跌再跌,最后成为了市级管辖、自负盈亏的制造企业。由于企业保持着让大家吃“大锅饭”的惯性,没有及时调整策略适应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导致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在1998年、1999年大幅亏损,年产值仅仅有3000万元。众所周知,一台大型数控机床的出厂价动辄上千万元,“产值3000万元”意味着工厂的生产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因此,在那最为艰苦的两年,不仅企业员工面临下岗,就连管理干部的月薪也才有可怜的200元左右。

在那惨淡的两年中,齐二机床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得原本好好的企业突然走向了下坡路?是因为机床市场萎缩?还是因为企业机制问题?抑或是管理水平、生产水平跟不上去呢?领导班子经过认真的总结之后,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诸多弊病,而其中一项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化问题。

“2005年年底公司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齐齐哈尔第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总工程师王跃宏介绍: “这其中包括: 一、股份制重组。原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和第二机床厂将组成中国重型数控集团,旗下包括重装公司、通用公司(生产通用机床)、实业公司(生产标准件等边缘产品)三大部分,通用公司和实业公司将逐渐实现国有退股,改为民营。目前集团的重组工作尚未完成; 二、对员工进行工龄买断入股,使员工不再仅仅是公司的价值生产者,同时也是公司的拥有者,这将大大加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着力于信息化建设。包括产品设计、生产管理、网络建设等方面都是信息化的重点。”

王跃宏的信息化构想非常庞大:

首先,CAD、CAM、数字化三维设计将全面引入设计环节,并将成立部级工程实验室,进行产品前期的虚拟设计。目前该项系统工作已完成近半,CAD设计已全线投入使用; 数字化三维设计正在紧张实施中,现已实现20%数字化三维设计,今后将达到100%; 虚拟实验室工程则和该领域内的世界顶尖机构上海交通大学达成了合作,模具分析系统等模块已初步完成。

其次,生产管理方面要逐步上马ERP,实现生产管理规范化,提高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财务系统实施起来比较快,因而已经在先期投入使用并逐渐进行改进,销售信息系统业已开始实施,管理系统目前还只有一部分,档案(人事档案和技术档案)系统已经完成。与海尔等公司的流水线生产不同,数控机床尤其是中大型数控机床的生产,是单件小批量的模式,“OA系统部分适用即可,不追求大而全。”王跃宏说道。

再有,齐二机床还将准备实施全厂联网、车间内数控机床联网。去年,齐二机床开始铺设的10公里厂内网络已经完成。原有的中心机房比较简单,现也已改建,以满足厂内越来越大的网络资源需求。

“我们要考虑的下一步,就是如何把信息化成果集成在一起,让单点效应联结成面效应,使信息化改造工程的作用更加深化。”王跃宏对未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蓝图非常清晰。

目前,齐二机床已经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景象,记者在车间采访时发现,工人们的工作积极性非常高,以往那些传统制造企业车间中抽烟、喝茶、看报纸、打扑克的现象,在这里根本看不到了。据了解,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去年已实现了10亿产值,从2006年上半年完成的生产情况来看,今年将有望突破12亿。

东安机电 : 用信息化拯救企业

东安机电公司隶属于哈飞汽车工业集团,是哈飞汽车的主要配套厂家之一,拥有资产1.6亿元,主要生产汽车用发电机、传感器、机油泵等低附加值产品,年利润仅300余万元。东安机电像很多黑龙江其他中小企业一样,存在着诸多生产、管理等问题: 信息渠道不畅通,分析决策滞后,影响企业综合竞争力; 生产成本高,成本核算分析滞后,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 质量控制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 缺乏全面的资金预算体系,“跑冒滴漏”严重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企业本身利润就不高,生产成本又得不到有效控制,再加上管理手段滞后、资金利用率低下,东安机电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走下坡路也在情理之中。针对此种状况,东安机电的领导层在痛心疾首的同时,并没有丧失信心,而是选择了信息化作为“拯救”企业的突破口,前期投入20万元,引进了用友软件公司的财务系统,从堵住“跑冒滴漏”入手,逐层在企业中铺开信息化。

20万元的信息化投入,与那些大企业动辄百万、千万的巨额项目相比,的确有些寒酸,但对于账面赤字的东安机电来说,这20万元却决定了“成王败寇”的命运。

从传统型制造企业,向信息化新型企业转化的蜕变过程并不像当初想象得那么简单。整整三麻袋的财务单据,都需要人工整理录入系统。作为东安机电的信息化执行者和倡导者,财务部长丁淑丽女士面临着非常巨大的压力,在她之前已经有财务部长因信息化执行不力而被炒掉的先例。在这种压力和责任下,丁淑丽决定和部门员工吃、住在公司,之后就一个月没有回家,在这样的努力下终于完成了财务数据的录入任务。服务东安机电信息化项目的用友公司人员都瘦了一圈,更何况丁淑丽?

财务系统上马后,生产部门又出现了报表总是核对不上的问题,传统业务模式与信息化的冲突显现出来。公司领导及丁淑丽动员大家克服困难,尽快适应新的业务流程,改变传统观念,让公司的信息化投入物有所值。秉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企业信念,全体员工在大半年的磨合、适应中,终于迎来了曙光: 通过信息技术给东安机电整和了供应链,直接降低采购成本80万元/年; 理顺投入产出流程,在成品价格下降、原材料价格上涨情况下,不但自行消化了涨价因素,还使完全成本较上年同期降低3个百分点,节约资金近200万元!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东安机电的20万元血本成为了企业救命的稻草,并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 东安机电于去年再次投入资金建设起了库存管理系统,至今年年中,库存资金由上年同期的3000多万元降低至1800万元,减少资金占用1200万元,有力地支持了生产。至此,东安机电不仅扭亏为盈,而且向着良性发展的方向迈出了更坚实的步伐。

同行们都没有想到,几年前濒临绝境的东安机电竟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在了解到东安机电信息化蜕变的痛苦之后,也都认识到: 熬过了最困难的时刻,坚持到底,也就迎来了胜利。很多了解内情的人都由衷地叹息: “那些日子,小丁(丁淑丽)真是受苦了。”

没有苦中苦,自然难成人上人。企业也是如此,传统型企业的蜕变过程如果很顺利,中国的十年信息化之路也不必走得如此漫长。丁淑丽在总结成功经验时说道: “实施信息化,我的体会是四点: 企业的信息化工程要做到总体规划、分布实施、效益驱动、重点突破是信息化实施的原则; 领导高度重视和支持是信息化管理的前提; 以人为本,加强信息化的培训,培养一支精湛的复合型人才的团队是信息化的基础; 选择良好的合作伙伴是信息化顺利运行的保证。”

齐重数控: 破茧而出 小步快跑

齐重数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齐重数控),原为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曾经是国家156家骨干企业之一,在黑龙江省企业50强、中国机械制造企业500强中也占有一席之地,1958年中国第一台数控机床就产自这家企业。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齐重数控经历过3次重大改造,2003年以来产值年年翻番,今年产值已突破12.5亿。齐重数控目前拥有5个装备车间、8个装备场地,员工3500人,占地面积100多万平方米,大量采用德国进口设备,主要生产立式、卧式数控机床,产品涵盖26个系列400多种类型,现已具有1000多台重型机床生产能力。

齐重数控发展到如今的规模,殊为不易。与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类似,1998年前后企业也经历了有史以来的最低谷。齐重数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技术发展部部长娄晓钟,作为高级管理人员的他,1998年时只能领到100余元的月工资,而就这样的工资全年才开了两次而已。在黑龙江机床行业,谁都知道这样一个轶事: 娄晓钟代表齐重数控出去开会的时候,竟然没有新的衬衫可穿,最拿得出手的衬衫上面竟然还有补丁。

这样辛酸的经历,也让以娄晓钟为代表的齐重数控领导层认识到: 图变方能求存!然而,怎样变?

技术革新是一条路,管理改革是一条路,但能把这两条路统一结合在一起的就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信息化!

齐重数控从设计、工艺、企业管理等三方面入手,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如今业绩斐然,其中ERP应用方面在中国机床行业更是首屈一指。

据了解,齐重数控ERP的两期工程目前都已完成,销售服务、物资供应、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生产管理、技术文件管理、设备工具管理、质量管理等模块充分覆盖了企业的所有业务。ERP的实施使齐重数控步入了信息化发展的快速干道,使得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的未来命脉所向。以生产管理系统为例,以前的数控机床生产监控过程非常简单,完全是由人来操作,管理层对生产的进程、质量的把握都无法获知具体信息。但自从齐重数控实施ERP以来,部门级管理、车间级管理都已实现,车间作业计划上报后,整个生产监控过程将全部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大件跟踪到工序、小件跟踪到产品入库,管理者可从顶层查询至底,彻底摆脱了以前盲目抓生产的现象。

记者在车间走访时,更深刻体会到了信息化对于企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企业的重要性。在某车间的入口处有一个小房间,墙壁上嵌入了一台大屏幕液晶显示器,下面是一个操作台,车间内所有工人都可以通过这台设备直接从终端获取图纸、产品等信息,这和其他传统制造车间那种图纸、铅笔满天飞的景象不可同日而语。

齐重数控车间信息化应用

娄晓钟副总工表示,信息化要落实在实处,不是“大而全”,而是“小步快跑”,根据自己的需求及时跟进、随时调整、常抓不懈。例如,为了让工人认识到车间内联网的重要性,公司规定: 各员工想看图纸,就要在车间内上网调用,如果不喜欢,各车间自己出资购买纸张画图。虽然短期内齐重数控在各车间的信息化硬件投入就达70多万,但长期节省了其他替代成本,更关键的是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再比如,每周公司内都会召开信息化推进会,各单位信息化负责人参加,实时汇报信息化进展情况并作总结。对于信息化做得好的部门和个人,公司去年拿出60万元进行奖励,而今年这个数字将达到100万。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信息化想做不好都难。

在产品设计方面,齐重数控的信息化建设也已落地。设计信息化投资占全体信息化投资的40%,是齐重数控重点发展的信息化项目。目前,齐重数控的产品设计集中在重机、能源、航空航天、矿山、军工等行业,很多零部件如果采用传统的手工绘图设计根本不能满足要求,如在三峡工程中应用的加工直径5米、长18米的产品,提供给一重的高12米、直径16米的产品,设计很复杂。但大量采用了CAD、CAM、CAPP、数字化三维设计模式的新设计体系却可以使得这些设计精细化、规范化。再加上在数控机床大量采用的“思维加速”软件设计模块,使得每一个产品都可实现定制化。记者在某车间内看到一排巨大的数控机床,20多台竟然没有一个是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机械设计必然要有不同的软件相配合,齐重数控的软件设计可以满足用户的定制需求。

经过了多方面信息化建设的洗礼,齐重数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01年齐重数控产值8600万,利润1536万; 2005年实现产值12亿,利润2000余万。对于数控机床机械制造部分的微利来说,齐重数控实施信息化几年来利润的增长是很大的。

虽然齐重数控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娄晓钟并没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踏踏实实、按部就班地推进齐重数控的信息化是娄晓钟的发展目标。“2006年7月1日启动的ERP三期工程将由我们计算机室技术中心自己来做,以成本为主线,实现控制动态成本的目的; 2000年采用的大批硬件也急需升级,这其中包括5000台Dell电脑及其他硬件产品; 软件也要做整合,并外延到与市场接轨; CRM、客户服务要继续拓展,将来齐重数控的内网会延伸到Internet; 售后服务要支持系统实现网上办公、网上诊断等。”

如今,齐重数控一年的定单都已经排满,其数控机床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供不应求,还有不少国外用户表现出强烈兴趣。齐重数控参加的美国芝加哥数控机床展览会、印度数控机床展都引起了关注,今年可实现外销4000万元。

采访手记: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东安机电、齐重数控、齐二机床这三家企业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一个是曾徘徊生存边缘,一个是改制后实施信息化,一个曾是积重难返。他们的信息化变革过程,在其企业历史中都留下了厚重而灿烂的一笔。

由于先天条件不足,信息化土壤不如南方雄厚,黑龙江省科技厅、信产厅、发改委对企业信息化扶植力度不可谓不大。尽管“扶强不扶弱”已经得到政府和企业的一致认同,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强与强之间仍然存在着资金项目上的竞争。申报、审批、再申报,是很多企业领导对信息化作用的认识,而对信息化的资金落实过程则过问太少,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信息化是手段,不是目的。”黑龙江省企业信息化专家郭玉森如是说。

这句话的深层意思就是,信息化作为企业管理创新、生产创新、价值创新的利器,最终体现在信息化的结果和成果,并不是实施信息化的过程,而以“伸手向政府要钱”为目的的信息化项目,更加落了下乘。

如果按照东安机电年盈利300万抽出20万的比率计算,可能黑龙江很多企业连这个数字都没有达到,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多数企业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仍然不够。此外,信息化执行力度也远远不够。如佳木斯佳星玻璃公司,总资产4.4亿元、员工1000余人的企业,该企业领导对信息化也很重视,据称“1993年就实行了信息化”,但2003年其企业网站才刚刚开通,其内外网规模极不平衡,企业内部也仅上了库存和财务系统,信息化效果一般。

另外,还有“信息化跟人走”的问题。一个优秀的CIO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完成的,这期间如出现人事变动,进行中的项目经常会“人走茶凉”。企业领导层也是如此,一个对信息化项目极为重视的领导如离开该企业,也将会导致信息化夭折的发生。某哈尔滨企业的信息化实施效果非常好,生产车间无菌化控制,仓储管理现代化,正准备更上一层楼的时候,其CIO离职。新任CIO接受记者采访时一问三不知,对接手的项目没有足够认识,让人怀疑这些成果继续保留的可能性和可持续性。

总之,黑龙江省的信息化类似于黑龙江人的性格,粗犷中透露着豪放不羁的因素,敢作敢为,非常突出地为“信息化以人为本”作了注释。

尽管黑龙江省的企业大多是粗放工业型企业,但信息化的过程仍然需要向南方借鉴一些细腻,正好比烹茶,大手大脚烹茶的是仆役,遵循茶道、做足“功夫”的才是大师……

上一篇:保险业急需信息化标准 下一篇:合理选择数据存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