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技能范文

时间:2023-02-28 22:56:52

it技能

it技能范文第1篇

1.对课程目标理解失衡,片面追求技能的掌握

第一,强调步骤训练,忽视方法的掌握。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极易陷入按步骤教学的怪圈,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缺乏自主思考,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受到影响,更谈不上思维的高度了。思维的灵活性得不到体现,儿童只能靠已有的经验去识记,这样容易导致有些儿童能够记住而有些儿童则很快忘记的情况的发生。

第二,强调知识本体,弱化知识结构。知识的迁移和方法的指导上的缺失使得儿童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对类似或相近的软件无法实现自主学习。

第三,强调结果呈现,缺乏总结评价。课堂总结是一节课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表现为教师检查学生是否完成规定任务的环节,至于怎么完成,通过什么方法完成,有什么独特的方法,有什么改进措施等,这些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的良好途径,我们却往往忽视了。

2.对主体地位理解失衡,缺少对学生的引导

在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点的认识上,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往往对“自主学习”的尺度把握得不好,形成下面两种情况。

第一,形式主体,缺少主动。这一点是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会犯的错误,教师只注意到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应该探究的东西都让教师代替了,学生被教师强制成了主体。

第二,过分强调主体,缺乏概括总结。没有教师的引导,一方面会使学生无法完全掌握知识的要领,另一方面也是教师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囫囵吞枣,对所学的知识不求甚解,只了解大概,用不了多久,这些知识和技能将会很快被遗忘。

二、儿童技能训练中平衡策略研究

1.理解技能目标,完善儿童的知识体系

第一,理解知识技能目标。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要了解课程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要了解这样的目标对儿童的方法养成有哪些好处,同时,还要了解这样的目标对后期的学习目标是否有帮助。

第二,深挖过程方法目标。这是儿童技能训练的重要途径,通过巧妙的设计让学生实现自主探究,走上自主学习的道路。但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行为特征,不能出现“被引导”的现象。

第三,重视行为创新目标。行为与创新目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创新意识。这是很重要的,有好的习惯才有好的品德。而创新能力则是一个人能够取得更大成就的决定力量。

2.优化探究过程,整体调控儿童主体地位

第一,任务设置有理、有效、有深度。教师在任务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到想让儿童掌握什么,是方法还是某一项技能,儿童在掌握了这个方法或技能后有什么作用或能够为将来的学习带来什么。教师只要能够带着这样的深度去设计学习任务,儿童的学习一定会很深广。

第二,任务总结有意、有法、有新意。“意”指儿童想要达到的目标,“法”指实现目标所通过的方法或途径。教师要在儿童完成布置的任务前引导他们去给自己设问:我想实现什么,怎么实现,用老师的方法可以吗?进行拓展时,我还能怎么做?在给自己设问的过程中,儿童不知不觉地培养了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自己的创新意识。

3.重视总结评价,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第一,丰富总结内容,让儿童感受创造的神奇。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总结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课堂任务的完成情况,关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还要让儿童说出他们的新方法、新途径、新想法,感受其他人的新方法、新途径、新想法,使他们感受到新奇,提高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

第二,加强激励评价,让儿童体验成功的喜悦。评价可以及时、全面地反映儿童的学习成果,在评价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儿童感受成功的喜悦,以此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增强其创造心理,使他们掌握技能。

it技能范文第2篇

一、知识向技能转化的规律

知识是意识活动的材料。知识是通过意识活动,通过神经网络系统的传递转化为技能的。知识向技能的转化有一定的规律。在整个过程中,意识经历着一个由强变弱的变量过程,技能经历着一个有弱变强的变量过程。

在掌握技能的初级阶段,一是投入量很大,对于知识依靠性大,需要一丝不苟地掌握要领和细节。同时,精神紧张、精力专注。以学自行车为例,很多人最初不能保持车子平衡,对“抬起头、腰挺直、脚蹬车、手扶把、朝前看”的要领把握不准,动作不协调、肌肉紧张,不会分配注意力,顾了蹬车顾不上看路。随着练习的次数、练习的时间增加,心理上适应了,开始消除紧张情绪;生理上适应,肌肉就开始放松,动作开始协调,意识的投入量相对减少,知识溶解在技能活动的感觉里,凭感觉分配注意力,凭感觉即可驾驶车子。

影响技能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联系的次数和时间,另一个是心理适应和生理适应的快慢。这两个问题,决定着技能形成的速度,决定着知识向技能转化的速度。

二、技能训练

复杂的技能是经反复练习而获得的。在技能训练中,常常把复杂的技能动作分解开来,本着由局部到整体、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分步骤、分阶段练习。一般技能训练可分为三个阶段:

1.掌握局部动作阶段

局部动作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容易掌握。例如,钳工专业在学习基本功的操作――锉削时,就必须对锉削时的站立姿势、锉刀的握法、用锉的力度及速度等都,要一步一步地掌握。

2.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

掌握完整动作比较困难,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不仅仅是肌肉和骨骼之间的过渡,在大脑皮层也需要形成新的神经网络沟通,形成新的动力程式定型。运动器官各部分的神经也会相应形成新的传导网络。因此,这一阶段比第一阶段思维活动要复杂,意识的参与量要大,难度也大。教师要有意着重加强动作的转换和衔接训练,让学生掌握注意力的分配,照顾动作的衔接自如,避免生硬。

3.动作的完善阶段

在这个阶段,容易出现两个问题:第一,动作有缺陷、不准确或不到位。这需要老师多示范、多指正,并让学生多练习,形成完整、正确的动作姿势定势。第二,出现多余动作。有些多余动作是由于心理过于紧张造成的,应引导学生放松自己,然后纠正多余动作,做到动作简练、准确、协调。还有的多余动作是由于个别学员有“逞能”、玩花样心理造成的,结果动作华而不实。对于这个问题,教师要摆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净化学生的学习心理,让学生学到精确的技能。

三、技能活动的障碍与排除

在技能训练中,不同的人会出现不同的障碍,所有的障碍都会影响技能训练的进展,应注意及时排除。

1.生理障碍

在生理障碍中,反应迟钝,身体有缺陷,这两种情况比较多。对于反应迟钝的学生,应加大训练时间和次数。练习时间长了,反应也会加快,动作自然就会达到协调自如的程度。对于身体有缺陷者,决定其成败的是意志,是内驱力。有缺陷并非不能掌握一定的技能,而是需要比平常人多用十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与精力。

2.心理障碍

在心理障碍方面,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两方面:第一,心里不适应,过于紧张。紧张的心理,不利于记忆,不利于动作定势形成。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消除紧张心理、肌肉放松、精神放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技能。第二个问题是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失去信心和兴趣,就会出现技能水平停滞不前的“高原”现象。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着重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思维障碍

个别学生技能动作不准确,久之得不到纠正,主要是学生的思维形成了不良的习惯定势,或者动作难以准确表达思维结果,思维和动作脱节。纠正这种障碍,主要应由老师做示范动作,要求学生模仿,掌握动作要领。在实际操作中校正学生思维,使思维与动作达到协调一致。

4.知识障碍

个别同学在掌握知识方面有偏差,造成技能掌握上的偏差。消除这样的障碍,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知识是技能的向导,只有正确理解知识,才能用理性知识指导技能训练。

it技能范文第3篇

一、概念分析——可能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促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课程标准解读》明确指出:“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体育健康课程的主干学习领域,该领域与运动参与领域一起最能体现‘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性质;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实现其他学习领域目标的载体。如果没有运动技能学习领域,其他学习领域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失去本课程的特征,‘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目标就无法实现;运动技能学习领域可使学生学习和基本掌握多种运动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较好地掌握1~2项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体育游戏是一种综合性的体育手段,它在内容、形式、作用以及参加对象上都具有综合性。按运动项目可以分为:篮球游戏、排球游戏等;按游戏进行的形式可以分为:接力游戏、追逐游戏、攻防争夺游戏等;按身体素质可分为:速度游戏、灵敏游戏等。

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体育课教学的主要手段是掌握身体练习的各种活动的运动技能。可见运动技能在体育课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说明技能学习一直以来都是也永远都会是重中之重,不可忽视,更不可淡化。另外,体育游戏的综合性体现出几乎任何体育项目的练习都可作为体育游戏的素材;几乎任何体育项目都可以将体育游戏作为教学和训练的手段;体育游戏既能培养与提高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又能运用它学习与提高运动技能、技术和战术。它的综合性也折射出它运用上的弹性和广泛性。恰恰是运动技能和体育游戏的地位和性质成全了它们两者的融合,拉近了两者的距离,提供了两者转化的可能性,为体育教学的继续发展建立新的起点和突破点。

二、现状分析——必要性与重要性

1.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体育游戏

小学低年级学生爱玩好动、好奇心强、自我控制能力差,并且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不均衡,兴奋点易转移,因此注意力不易集中。在低年级学生的注意中,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发展,无意注意还占着主导地位。而体育游戏的形式多样、趣味性强,恰恰能引导学生的无意注意的指向与集中,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兴趣和本能的喜爱。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其骨骼硬度小,韧性大,骨组织内有机物较多,无机盐较少,骨松质较多,骨密质较薄,骨骼富有弹性,不易骨折,但易弯曲变形;另外,心血管系统发育不完善,心缩力弱,心率快,脉分输出量比成年人小,负氧能力差,易疲劳。这些都表明学生的运动负荷不宜过大,运动时间不宜过长。而恰恰体育游戏本身持续时间不长、人均活动时间合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游戏合作过程中自我调节。同时内容丰富,通常要集体合作才能完成,故不会造成个体负荷量过大的情况,总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反应有张有弛地参与。

毋庸置疑,小学低年级学生热衷体育游戏,并且体育游戏也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问题在于,目前我们所进行的体育游戏是单纯的游戏,是纯粹的玩,甚至是为了迎合学生的心理,缺乏针对性、专项性和规范性、技术性。

2.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技能学习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他们很难在一定时间内集中注意听,然后练。这一特点就决定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技能传授模式不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

小学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比较差。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听得似懂非懂的情况,这就说明体育教学特别是技能教学只强调“教”是不够的,只注重传授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不可否认,技能学习本身是枯燥的,但它又是体育课程所必须掌握的。问题是不能一味地让学生玩,也不能只注重学而忽视学生的个体感受,更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是要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到快乐,所以技能教学必须改革。当然,改变的并不是我们老生常谈的语言艺术、教师示范、讲解顺序、练习方法等细节问题,而是整个技能教学的模式需要改变,从本质改变,再变形式。

因此,如何将运动技能与体育游戏有机地联系和整合,并形成内部渗透、从而获得双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并使之落实于实践。

三、发展对策——可行性

通过研究、观察发现,低年级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最为强烈的心理欲望就是取胜,而对于游戏规则的遵守意识是非常薄弱的,他们会无意识地违反规则,试图通过变化游戏中所涉及的动作技术去获得胜利。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强烈的渴望胜利的心理,设计相应的体育教学。下面,本文将尝试分三个阶段来诠释这种游戏与技能相互转化和渗透的平衡模式,以游戏为主线,贯穿技能教学。

在课前根据所要达到的运动技能领域目标设计相应的一种或多种体育游戏,使其具有针对性。比如,投沙包技能学习时,技术关键是通过肩上屈肘、背后过肩、挥臂方向等形成的抛物线。这时候我们可以设计对应游戏为“你的落点,我的起点”,即五人一组投沙包接力,划分好横向区域,第二个人投的起点就是第一个人投出去的沙包落点,依次进行,最后以五人投远的总直线距离决定胜负。

it技能范文第4篇

学院逐步把竞赛活动作为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学院级技能竞赛,保证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次技能竞赛。从院级技能竞赛抓起,要求竞赛项目设置要体现专业核心技能,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与职业标准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并与教育部、农业部、北京市教委和各教职委、行业协会组织技能大赛的项目相衔接,为各级各类竞赛培养和选拔人才。各系部(分院)设计的项目涵盖了所有的专业,使所有在校学生都有机会参赛。并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指导,紧贴实际岗位要求,吸纳行业企业最新的工艺要求、操作规范,突出了大赛的职业性和实用性。

2大赛技能标准融入课程教学

贯彻职业技能大赛“以赛带学、以赛带练、以赛带训”的这种理念,学院师生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尤其是“十二五”教学改革新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定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切实地把竞赛标准融入到专业教学内容中,模拟真实的岗位工作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进取精神和合作意识,推进职业院校与企业和市场更好地对接。园艺系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在实训内容与方式上采取“竞赛式”教学,把技能训练与竞赛融为一体。将竞赛项目分解为一个个子项目,将大赛技能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在竞赛中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依照全国农业技能大赛竞赛规程指定考核内容与要点指定考核标准。

3竞赛文化,逐渐形成

自2010开始学院每年举办一次技能大赛。通过全院动员,先后进行预选赛、总决赛、集中展示等,在学校营造了一种浓烈的技能竞赛氛围,形成了独特的校园竞赛文化,为专业社团和校外技能竞赛项目选拔人才打下基础。同时职业技能竞赛既体现了校园文化,又体现出职场的企业文化。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不仅提高专业技能,在团队合作、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敬业爱岗等方面等多方面都有着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在2013年参与的中华茶艺技能大赛中,不仅提高了参赛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锻炼了教师队伍,同时通过中华茶文化的熏陶,让师生掌握与人合作的工作方式,树立敬业的工作态度。学院通过承办市级竞赛吸引更多师生参与进来,在校园中形成弘扬中华茶道的文化氛围,“茶之合”精神潜移默化的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4赛企结合,彰显特色

学院利用职业技能竞赛作为平台和数十家企业进行了紧密合作,校企深度合作的机制正在逐步形成。一方面竞赛项目组主动联系合作企业,邀请企业为大赛冠名,参与竞赛方案指定、竞赛所需的设备调剂、竞赛项目评判、聘请行业技术专家指导等;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宣传、推广他们的产品或技术,通过竞赛选拔优秀人才到企业的重要岗位,企业还可将他们的用人信息和对人才的要求及时反馈给学校。学院和企业充分利用技能竞赛的资源优势,实现“双赢”的局面。食品与生物工程系联合企业共同举办“百花杯”食品检验技能大赛,宣传了企业文化,展示高职教育教学成果。2012年学院承办的北京市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项目上,某科贸有限公司为大赛提供了气相色谱仪及火焰光度检测器等高端检测仪器,为比赛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基础。

5小结

通过职业技能竞赛的开展,推进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吸纳了行业企业最新的工艺要求、操作规范,引入“理实一体化”教学和企业真实岗位的实景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不断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和技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但是在完善管理与激励机制、提高指导教师队伍实践水平、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机制、社团建设等方面还处于实践和探索阶段,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it技能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教学技能 演示技能 课堂教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课堂教学中不仅运用卡片、挂图、实物、模型、实验,还兴起了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电脑等[1],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对于21世纪的教师来讲,掌握并熟练运用演示技能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教师的基本技能普遍有所提高。教师对演示技能中的要求的理解和意义、作用的认识都有较大程度提高,但在考评过程中出现不足。本文以演示技能的实施为例,为其他教学技能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演示技能含义和功用

1.技能含义。

演示技能是教师进行实际表演和示范操作,运用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画、图表、幻灯片、影片和录像带提供直观材料,以及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方式。一般来说,学生的认知具有依赖、直观、形象的特点,所以各科教学实践中普遍采用演示手段,运用课堂演示能促进学生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思维[2]。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忆能力,还可开发学生智力。

2.技能功用。

良好地运用教学技能能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在课堂演示中为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提供恰当、正确且丰富的直观材材料,这些感性经验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最重要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使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最终对这些知识印象鲜明、记忆深刻、理解透彻[3]。

良好地运用教学技能能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演示与指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应该是同步进行的。学生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以及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活动,观察力和思考力得到训练和发展[3]。

良好地运用教学技能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的态度和探索精神。演示具有生动直观和新颖奇异的特性,对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他们的兴趣,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亲身观察、动手试验认识事物,有理有据地推证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这可以说是一种最具体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自我调节[3]。

二、演示技能课堂案例

1.检测学生观察力。

德国内科医生舍莱恩在给学生讲述医生的品质――不苛求清洁和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时说:“一些老医生在对糖尿病诊断时,通常会亲口尝一下病人尿液的味道。”随即,舍莱恩把一只手指浸入盛有尿液的杯子里,然后抽出并舔净手指,这时,舍莱恩问道:“谁体验一下?”一名勤奋的学生迅速尝了尝尿液的味道。随后舍莱恩认真地对他说:“同学,你确实没有洁癖,但你也没有观察力。因为你并未发现,刚才我是把中指浸入尿液中,而舔净的却是无名指。”这样,学生是否苛求清洁和观察力如何都被检查出来,所以演示达到了相应的教学目的。

2.辅助讲清难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中氨基酸的结构及种类是教学难点,处理这个难点时,教师可以叫几个外貌特征差异较大的学生上讲台,双脚并拢且展开双臂,双臂分别代表氨基和羧基,双脚代表氢原子,心脏代表连接各部分共同的碳原子,不同的面部代表不同的R基团,且不同的R基意味着不同种类的氨基酸。通过做游戏的方式与学生互动演示,不仅能顺利完成教学内容,而且能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

3.辅助讲清原理。

一位教师在讲解鱼鳔的作用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支直径较大的试管里,盛入4~5mL的水醋酸,加水稀释至大半试管,再放入几粒黄豆大小的碳酸钠,试管内马上产生气泡。这时把一粒樟脑丸放入试管里,它会时而下沉,时而上浮,有时还会浮而静止不动,如鱼有鱼鳔一样,可以在水里沉浮,这样能直观、简明、科学地让学生了解鱼鳔内气体的多少对鱼沉浮的作用,同时可以讲明沉浮的条件,引申到潜水艇的浮沉,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习兴趣[4]。

三、教师演示技能现状

1.对教学演示技能作用的认识不到位。

课堂演示技能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教给学生认识和研究事物的方法。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过程中,不管是运用模型演示还是用媒体演示,教师通常只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相互拼接,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就直接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公式[5]。虽然得到的公式是正确的,但没有分别将两个相同的钝角或锐角三角形进行拼接,构成三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如此一来,学生就不能掌握由此及彼、综合归纳而获取知识的方法。

2.演示方法不当,演示技能不过关。

课堂演示必须具有科学性、启发性、针对性、指导性和示范性。如教师点燃和熄灭酒精灯时用两灯对点或使用打火机点燃,用口吹灭等违规操作,对学生形成误导,留下不安全因素。

3.媒体出示时机把握不当,与其他技能结合不够。

为了更高效地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配合其他教学技能教学。在《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教学中,某教师将红色液体装进带有刻度的玻璃烧杯中,随着外界温度的改变红色液面所在刻度均不相同。教师对媒体的选取是恰当的,操作基本规范,但该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观察目的指导,也未介绍媒体,所以演示完后学生不能准确归纳出正确的结论。

4.现代教育技术演示能力薄弱。

小学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演示的比例约在20%,而且多媒体演示中一般采用单一的视觉演示或听觉演示方法,教师对所选媒体特别是计算机的使用不熟练,操控能力较弱[5]。

四、教学建议

1.明确目的,选择恰当的媒体,确定科学方法。

教师进行课堂演示设计时,一定要根据本课教学目的,根据教材具体内容和学生实际,先确定科学的演示方法、合理的演示类型,再选择恰当的演示媒体。只有在二者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才能做到演示明显,便于观察,促进学生思维从具体到抽象转化。

2.加强演示与其他技能的结合。

任何教学活动的实施都必然综合体现出多种基本技能,只是在不同课题中有所侧重。在演示技能展示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演示与讲解、板书技能间的有机结合。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选择适当的方法。

3.渗透现代教育思想,强化现代教育技术演示手段的应用。

现代教育理念已逐渐要求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教师的职责已越来越少地归结为传递知识,而主要是激励学生思考。课堂演示应是单一的教师表演,更应重视学生的能动作用。使学生从“被动”角色中解脱出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指导学生观察操作,体现教学互动的现代教育观念。现代教师必须尽力掌握这一现代教学手段,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媒体组合,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演示教学中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吉海燕.浅谈教学技能中的演示技能[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9,00:179.

[2]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严先元.试论教师的演示教学技能[J].泸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48(5):12-18.

[4]李景廉.演示技能[J].佛山大学学报,1997,15(6):59-62.

it技能范文第6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能”;“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060-02

早在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作出了明确规定:“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根据这一规定,大庆职业学院结合身处大庆精神的发源地和铁人精神故乡的文化优势,提出了更为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好习惯、责任心、真功夫的铁人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前我院正为达成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一系列的扎实有效工作。但是,笔者在工作中,曾对学生进行调查,问他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技能型人才吗?回答的结果56%是“不知道:,44%是“会动手干活的人就是技能人才”;笔者也在教师中进行过随机调查,回答的结果与学生大致相同。作为高职院校教职工和学生对高职培养目标的回答,这一结果不能不引起人的深思。对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清楚、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都不清楚,令人忧虑。因为没有清晰思想指导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而盲目的行动,必然带来令人担忧的结果。因此,辨别清楚“技能”和“技能型人才”,对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意义是重大的。

一、技能及其类别

1.技能。根据教育心理学对技能下的定义,所谓技能是指人们在特定目标的指引下,运用有关知识,顺利地完成某项任务的一种机体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技能水平有高低之别,初级水平的技能只要具有一定的初步知识和一定的练习就可获得,高水平的技能则需要较丰富的知识经验,而且在其活动中的基本动作已达到自动化水平。可以把高水平的技能称之为熟练技巧。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2.动作技能(也叫操作技能或运动技能)。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的活动方式。动作技能是以外部动作占主导地位的技能,它是以肌肉、肢体动作和动觉分析器官的协调运动为特点的。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动作技能不仅仅指“手巧”,它更是“心灵”的表现。因为个体获得某种动作技能时,不仅仅指他完成某种规定的动作,而且指这些动作组织起来,构成连贯的、淮确的、合规则的整体行为。动作技能操作的流畅与时间的精确性能够反映行为表现的内部思维活动的组织程度。

说到这里,就联系到本文开头的调查结果,很多人是把“技能”片面地理解成了“动作技能”,并且是不完整的“动作技能”,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3.智力技能。智力技能这一术语,初见于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心理学著作中。苏联心理学家Т.Г.叶戈罗夫在1953年出版的《阅读技能的掌握心理学》一书中曾使用了智力熟练一词。后来在苏联心理学家Н.А.梅钦斯卡娅等著作中称为智力技能(1957)。在美国,R.M.加涅(1975)在谈到学习的结果时曾把智力技能作为5 种学习结果之一。但他所说的智力技能实际上指的是概念与法则的实际应用,与上述苏联心理学家的智力技能概念并不一致,而他所谓的认知策略则与之比较接近。

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以抽象思维活动为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智力技能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一种调节智力活动和经验的综合能力,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同样是在大量地、反复地练习中得以形成和巩固的。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动作技能本身就有智力活动参加,包含有智力技能的成分。

智力技能可分为一般智力技能和特殊智力技能两大类。

一般智力技能是指认识活动的技能,包括观察技能、思维技能、记忆技能、想象技能。特殊智力技能 是在专门领域中形成并发展的智力技能,如阅读技能、计算技能和写作技能。

一般智力技能只能通过特殊智力技能得到表现,而特殊智力技能又必须建立在一般智力技能基础上。任何一种一般智力技能的运用,都需要有具体的内容。比如思维,分析、综合是思维的基本技能,分析什么对象,综合什么材料,涉及到一定的专业知识,使思维技能在一定的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而在专业活动中表现的技能就是特殊的智力技能。当然,任何一种特殊的智力技能是不能离开一般的智力技能的,如同写作技能离不开观察、思维、想象、记忆技能,并受一般智力技能的制约。

智力技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人脑内部进行的认识方式。是以思维为核心的认识加工的具体方式,这种方式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内潜性。就智力活动的进行来说,它是在头脑中借助于内部言语默默地完成的。在头脑中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不像作用于客观实物的外部动作那样,可以看得到对实物进行加工改造的动作过程。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进行的,是从外部觉察不到的,因而是内潜性的。

观念性。智力活动不是靠摆弄实物实现的,它的动作对象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映象以及与映象相联系的词。智力活动是靠内部言语及词的作用进行的。是以词的形式在“心里”完成的动作,所以是观念性的。

简缩性。智力活动不像实践活动那样,每个操作都要实际做出,不能省略和简缩。智力活动则脱离开摆弄实物的束缚,可以以高度简缩的方式进行,甚至可以使他人觉察不到其活动的过程,比实际操作有时要快得多。

智力技能是获得理性经验的重要手段,理性经验是智力技能的产物。任何个体经验都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经验的发生一方面需要有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作用,同时也需要有主体的对活动客体的反作用。仅有客体的影响没有主体的反作用,不足以产生个体经验。

智力技能不仅对知识经验的获得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问题解决的重要条件。问题解决必须是受目标指引的,必须包含有一系列的操作,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智力技能才能实现。这些对问题的解决,起着直接的调节与指导作用。

4.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是构成技能系统的两个子系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活动的对象不同。动作技能属于实际操作活动范畴,其对象是物质的、具体的,表现为外显的骨骼和肌肉的操作。智力技能的对象是头脑中的映象,具有主观性和抽象性,从外部难以觉察的头脑中的思维过程,属于观念范畴。

活动的结构不同。动作技能是系列动作的连锁,因而其动作结构必须从实际出发,符合实际,不能省略。而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实现的,可以高度省略、高度简缩,甚至觉察不到它的进行。

活动的要求不同。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形成的结果都是从不会做到知道如何做,再达到熟能生巧。但动作技能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一套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智力技能则要求学习者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即获得产生式或产生式系统。

两者的联系表现在:动作技能经常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内部言语实现的。同时,智力技能往往又是外部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复杂的运动技能,往往总是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手脑并用才能完成。

需要廓清的是,技能并不止动作技能或智力技能中的某一项,而是两者同在,只不过在特定的语境下对其中的某一项有所侧重或强调而已。例如我们说“技能型操作人才”,强调的是动作技能多一些,而智力技能少一些,但绝不是不存在智力技能。所以,在教育实践中培养“技能型人才”必须既注重动作技能的培育,又要注重动作技能的培养。二者同样重要,不可偏废其一。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手脑并用,学练同步”。

二、技能型人才

1.技能型人才的含义。技能型人才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有以抽象思维活动为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运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

目前,按中国目前职业技能等级技能型人才分为五级: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其中,高级工以上又被称为高技能人才,一般系指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谨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性难题的人员。

2.成为技能型人才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首先,具有较强思维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这是因为技能是对知识和经验的运用,所以技能人才需要同时学习知识增强思维能力,尤其是需要不断训练并逐步积累丰富经验,才能达到“心灵手巧”,成为技能型人才。其次,掌握岗位要求的特定技能。技能型人才是和工作岗位相联系的,离开了岗位,技能人才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同时,他们都是本岗位的“行家里手”。再次,具备较强的职业迁徙能力。技能型人才因为其不仅仅具有动作技能,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积淀、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智力技能,因此他们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能力就强。所以一般不会导致只会其一不会其二,在“一棵树上饿死瞎家雀”的结果;他们会举一反三,“在无出路中找到出路”再造一片新天地。

it技能范文第7篇

关键词:技能;教学;课堂;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122-01

目前,我校正处于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阶段,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从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出发,以教学环境场境化、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方式理实一体化、教学评价多元化为方向,致力于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尝试用“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指导技能课堂建设,促进课堂教学形态转变,形成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已成为其显著特征,现场教学与理实一体相结合的“教学工厂”型教学模式,现以本人参与市级课题《行动导向教学在电类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心得体会,结合本人在电子技能课堂中的教学实践,谈一下电子技能课堂的建设以及电子技能教学策略。

一、更新教学观念,创设教学环境

传统教学模式理论授课在教室,实践操作在实训室,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提高,因而如何更新教学观念,实施理论实践同步教学,提高技能教学实效,创设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技能教学环境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产教结合为基础,创建集培训、实习、生产、鉴定为一体的“教学工厂”化实训基地。学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应考虑设备的选型与配套,做到先进性、真实(仿真)性、实用性、经济性相结合,既考虑教学工位要求,又兼顾培训和生产配套,选用生产型国标设备。做到设备功能齐全、工位足够,满足学校日常教学、对外培训和协作加工需要。

(二)现代化技能教室建设。“教学工厂”内创设功能复合齐全、教学手段多样、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教学环境,融生产服务模拟场景、数字仿真、模拟演示、虚拟现实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技能教室”,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支撑理实一体化教学,生动直观地展示知识、技术和生产服务岗位,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三)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组建。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发和优化网络课程、虚拟课程、名师名课,建立技能大赛赛场实录、电子产品加工过程影像等企业真实案例资源库,不断创新教材展示方式,实现多种介质立体化交融,便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二、更新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

在岗位(群)、岗位(群)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资格标准,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构建“理实一体、以岗定课、多证融通”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一是滚动修订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以专业对接行业,专业课程对接企业岗位为切入点,在充分社会调研的情况下,每学年对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滚动修订一次。二是修订和完善专业课程标准。规范执行国家和省公共基础课程、已有的专业课程标准,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其它专业课程标准,并有效对接职业标准,有机渗透技能大赛标准。三是整合专业课程,创新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四是建立教材建设机制,创新教材应用。建立由行业协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企业和学校等多方参与的教材建设机制,针对专业岗位技能要求变化,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依托企业研发适应专业新岗位的校本教材。

三、改变教学模式,注重理实一体

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在“教学工厂”化实训基地的有力支撑下,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以“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模式改革,形成现场教学与理实一体相结合的“教学工厂”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教、学、做的和谐统一,形成“五个合一”的鲜明教学特色。

例如:在讲解电类基本技能训练项目——万用表的认识与使用时,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是教师讲解示范操作学生练习教师讲评,教室与实训室分离、理论与实践脱节,虽教师讲解的很清晰,示范的很标准,但因教学时空的差异加之学生的理解记忆较差,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实践操作时还是会损坏万用表。究其原因何在呢?未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未将专业课堂与实训车间融合,中间缺失了虚拟仿真操作——及时反馈评价环节。

以教学任务对接生产任务,以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为原则,系统设置技能训练项目。例如:借助“教学工厂”化实训基地内部的电子产品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以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模拟企业设置技术部、生产制造部、质量检验部和生产班组,实施校内生产性实习。或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实际生产中,在产品制作过程中感悟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并在体验劳动成果的同时增强学习的目的性与成就感。

四、改变评价模式,注重多元评价

创新评价考核机制,建立多元评价方式。转变以学校为单一主体的教学评价方式,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协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建立以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以教学效果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模式,推行“教考分离”、“项目抽考”、“以证换证”等改革举措,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相结合,校内考核与校外实践考核相结合,技能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结合等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it技能范文第8篇

1.树立专业意识和增强学习信心,激发学生专业技能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对学习活动具有促进作用,是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专业意识是学生建立专业兴趣的基础,是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基本动力,培养好学生的专业意识对于促进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利用课堂、讲座等多种形式跟学生介绍专业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以及专业发展前景,使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的重要性及其在未来岗位和社会中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让他们热爱自己所学专业。通过邀请机械行业专家作报告和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增加学生的专业感性认识,让学生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的人才需求及专业前景,了解机械行业“车工”、“钳工”、“焊工”、“机器维修”等技能型人才是社会上急需的,让学生树立一定的专业意识。在学生的专业实习中,对每个学生加工的合格产品引导学生特别是其本人进行赏析,获取成功的喜悦,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及时表扬,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品尝成功的喜悦,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们对专业技能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从而增强学习信心,激发他们的专业技能学习兴趣和热情。

2.保证专业课和实习课教学时间,突出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训练学生专业技能。加强实习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习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实践教学。我校学生每隔两周在实训车间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两周一循环,交替进行。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两周理论与两周实践能够紧密结合。在实训车间的模块教学中,以实训为主,但也结合应知进行现场教学,使应知与应会、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巩固理论的良好循环。我校实习教学分三步进行:

2.1 基本训练为主的消耗性实习阶段,该阶段安排在第一第二学期进行,属于打基础的阶段。主要以生产实习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组织课题,引导学生进行入门的知识教育和基本功训练。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实习工场、工作位置、设备和产品,对学生进行实习工场规章制度和安全技术的教育,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始终坚持实训之前规范与安全的教育。在基本功训练的过程中,按教材课题的要求,本着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单项技能基本操作的训练。对于课题的关键内容,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反复地练习,正确地掌握动作要领、操作姿势和合理的操作方法,使每个动作逐步连贯起来。考试、考核由学校考核鉴定小组负责,实行技能考核领导小组对学生单项技能过关考核制。实习指导教师在这个阶段应当严格要求学生练好基本功,同时通过过关考核制把好质量关。

2.2 以技能提高、操作训练为主要目标的阶段安排在第三第四学期进行。在这个阶段,以提高操作技能为目标,专门开发了适合本阶段实习教学的产品,对学生进行强化技能的训练。学生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工件综合加工的全面训练,巩固与运用基本技能,逐步提高操作技能和工艺分析能力。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操作技能的差异,使学生的实习工件内容逐步多样化、复杂化。实行对工件的轮作,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综合操作课所规定的内容。建立适合实习教学的生产定型产品,既能有效地贯彻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并形成一种自觉性,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具备完成产品工时的效益观念,树立质量观念、劳动观念,体验成就感与企业文化,实现从纯消耗性实习向赢利性实习方向的转变,节约了经费,增加了实习教学的收入。在这一阶段,我校还大力开展“以赛促学”活动,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技能比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 以独立操作综合技能训练为主的阶段安排在第五、第六学期进行,这一阶段实习以中级技术水平工件为主要内容,贴近企业的生产实习活动。要求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技巧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进而掌握比较复杂的操作技能,达到中级技术工人的熟练程度,独立地完成生产任务。在这一阶段,实习指导教师采用启发性教学法,引导学生编写工艺和操作加工规程,鼓励学生创新,使教学内容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样,实习与理论教学穿行、从时间和课程结构上突出了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一年级的实习,强化了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和实际感知,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理论学习的兴趣,稳定了学生的专业思想,使他们能够安心本专业学习。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部分专业课,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这时候的实习,使他们体会到了所学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并反过来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三年级学生即将毕业,已经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能独立地完成包含本专业主要知识点的生产产品,同时也为毕业生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3.保证足够的实习场所和设备,实行校企结合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既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又使学校的办学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使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学生到车间实习,实现了车间即课堂,课堂亦车间的教学模式。学校的专业实习和企业的生产实际也得到一定联系,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使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与生产实际很好的结合。学生在企业的生产实习中得到企业的肯定,许多学生毕业后与企业签订劳动用工合同。

4.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保证学生专业技能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理论又有较强实践能力,既能讲授专业课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并积极从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高级技师中聘请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相对稳定的专兼职“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it技能范文第9篇

1.“硬技能”(hard skills)

硬技能是指求职者本身在为某专业或某领域所从事工作或进行研究,而应当具备的必要能力。比如电子工程、计算机、软件、土木建筑等理工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外语类专业的实际翻译水平,口语水平。用俗语来说,这些都是“过硬”的“真本事”。这些硬技能在应聘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位时,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很多公司在专业面试的时候对专业知识本身的掌握和应用非常看重,有些甚至对有否相关工作经验也有要求。

举一个简单的反例,一个经济类的学生可以对英语或计算机非常感兴趣,但是,如果经济本专业没有下功夫的话,他不如干脆去英语系或计算机系好了。不然几年下来待到去应聘经济类的工作时拿不出实力,而英语和计算机能力又比不过英语系和计算机系出来的人,这样的“样样通”也不见得受企业欢迎。

如果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培训对我们以后不重要、不那么相关的话,我们大可不必花费这么宝贵的青春与专业打交道。大学给了我们一个学习的大舞台,其中核心的内容就是培养我们的专业修养。尽管在学校,我们学习到的很多内容都是已经过时的东西。

我们当然也可以选择与自己的专业不一致的职业,并可以将自己的时间更多的放在开展社会实践、发展业余兴趣,但是,最自然的情况是,我们能够把握住丰富自己专业知识的机会,以专业出发扩展自己的各项技能。

时刻应该记住,公司在招人的时候总是从自己的利润最大化来考虑的,公司可以给你培训的机会,但是公司没有给你教育的义务。进入职场,你就不再是在课堂中学习了。

2.“软技能”(soft skills)

软技能是指求职者除去应聘某职位的专业知识或技能外,所能为企业带来额外附加利益的能力。有不少企业,他们对于求职者的专业限制并不严格,比起专业知识本身,他们更看重应聘者的学习能力、沟通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甚至个性,性格等其他因素。

应聘一些大公司或外企,往往就非常重视应聘者的软技能。要想提升自己的软技能竞争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学习非自己专业的知识或技能,并取得一定能被认可的证明,比如辅修专业,第二学位;多参加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实习,多与人接触,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

一般来说,软技能也绝非一蹴而就,是需要时间来积累的,因此在求职之前其实就该注重培养。举个例子,计算机系的学生如果在应聘微软时,已经参加过微软俱乐部,对其的某种产品内核非常了解,对该公司的近况和目前行业趋势非常清楚,又能在面试的时候侃侃而谈,那么一定会给面试官留下良好的印象。也许这个同学本身在计算机领域的专业技术并不比他的同学强,可是仅凭他能给面试官留下良好印象,已经为他的求职占得了先机。

我们长线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自己现有的资源发挥至最大,以目标去组织资源。比如,我们的团队成员于占福同学,他在中科院学的是gis(地理信息系统),毕业后却拿到了著名管理咨询公司bains的offer。他的专业背景与公司性质完全没关系,但他利用自己专业环境的特性,培养了捕捉信息和抓住关键信息的能力,再加上他的口才,自然使他成为咨询公司的理想雇员,这是典型的软技能发挥巨大作用的实例。

上一篇:技能型人才范文 下一篇:金属硅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