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读者参与手段使用对比研究

时间:2022-09-22 12:13:18

基于语料库的读者参与手段使用对比研究

[摘要]读者参与手段的使用与作者的语言水平有一定的关系。该研究以三组不同英语水平的中国大学生和一组美国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语料库研究的方法,对比分析了他们议论文中读者参与手段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在使用读者参与手段的总量上高于美国大学生,而且差异显著。但在各子类读者参与手段的使用上,各组中国大学生以及中美大学生之间并没有呈现某一特定的分布趋势。

[关键词]语料库;中美大学生;议论文;读者参与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12-0068-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12.013

一、引言

读者参与手段(Reader Engagement Markers)作为元话语(Metadiscourse)标记语的一种,在语篇中起着重要的人际互动作用。海兰将这些手段视为一种外显的修辞手段,作者通过它们来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引起共鸣,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其观点,进而增强语篇的说服力。海兰提出了目前被同类研究广为引用的“态度与参与”(Stance and Engagement)模型。该模型将读者参与手段分为五个子类,即读者指代(ReaderPronouns)、指令(Directives)、提问(Questions)、共有知识诉求(Appeals to Shared Knowledge)和个人旁白(Personal Asides)。本研究将利用这一分类框架,借助语料库研究的方法,对比分析读者参与手段在不同英语水平的中国大学生之间以及中美大学生之间的使用情况。

二、文献综述

纵观国内外相关的对比研究,其重点主要集中在对不同学科、不同体裁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文本研究上。

Swale等对十个学科的学术论文中祈使句的使用研究表明,尽管祈使句本身可能有“威胁读者的面子”这一特征,但作者还是会在很多学科的学术论文中使用它们,以让读者参与到语篇中,或借此表现作者本人的写作风格。Kuo对理科学术论文中人称代词的研究发现,第一人称复数形式的使用超过其他人称形式的使用,而且第一人称复数在学术论文中的所指与功能也是多样化的,如作者既可以用排他性的“we(我们)”来指作者本身,也可以根据交际需要来使用“we(我们)”来指作者和读者所共属的学术圈。而其他人称代词的使用也同样具有作者希望将读者引入语篇、接受或支持作者的观点或立场之功能。Hyland在这一领域里的研究是最深入和最全面的,他分别对各学科的学术论文中的人称代词等各种读者参与手段进行了多角度的对比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学术语篇的互动模型,即上文所提到的“态度与参与”模型。

Webber通过对医学英语期刊中不同体裁的文章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提问的手段在这些期刊文章中使用很频繁,尤其是在评论和通信类文章中使用最多。Hyland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指出,读者与作者在语篇中的关系会受到文章体裁的影响。他对比香港本科毕业学生的项目报告和专业人员撰写的研究论文语料库发现,大学生在报告中所使用的读者参与手段很有限。王文婧对中国大学生议论文中的读者参与手段的调查情况表明,读者指代词在议论文中使用最多,其次是指令、提问和共有知识诉求。朱玉山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议论文、说明文和记叙文三种作文文本分析发现,读者参与手段在说明文中使用的最多,其次是议论文,最少的是记叙文,而且各体裁之间的使用数量差异显著。

Hinkel是最早对读者参与手段在文本中的使用进行跨文化研究的学者。她从68个语言和修辞项目入手,对1457名分别以汉语、越南语、朝鲜语等六种语言为母语的大学生的英语限时作文作了对比。她发现,与以英语为本族语的写作者相比,外语大学生在写作中更多的使用提问和共有知识诉求这两种读者参与手段。战海清对中美英文报纸专栏语篇中读者身份的对比研究发现,美国专栏文章中更多地使用第二人称“you(你/你们)”。Ansarin通过分析本族语分别为波斯语和英语的语言学家所写的波斯语和英语应用语言学论文发现,英语为本族语的作者所使用的读者参与手段是波斯语作者的两倍,他认为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文化差异。

综上所述,研究者们虽然对读者参与手段分别从跨学科、跨体裁和跨文化的视角进行了研究,但对不同英语水平的中国大学生在议论文中如何使用读者参与手段,以及他们和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作者相比是否有差异等问题,还没有进行很深入的研究。

三、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两大问题:

(1)在议论文中的读者参与手段使用总量上,不同英语水平的中国大学生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他们与美国大学生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

(2)在各子类读者参与手段的使用上,不同英语水平的中国大学生之间是否存在显差异?他们与美国大学生之间是否有显著的差异?

2.研究步骤

本研究的第一步是建立符合研究目的的子语料库。我们从英美本族语大学生作文语料库(LOCNESS)和《中国大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2.0)》(SWECCL)中分别选取部分笔语语料,建立了四个子语料库(见表1):即一年级库(L1)、二年级库(L2)、高年级库(L3,包括三、四年级)和美国大学生(US)库。为保证数据的代表性和可比性,各子库的作文语料选取采取统一标准,即17~22岁的大学生在非限时条件下所写的有关社会问题的议论文。

其次是确定本研究需要调查的读者参与手段索引条目。为此,我们首先使用语料库检索与分析软件AntConc对以往相关研究中所有提到过的五个子类读者参与手段进行一一验证和筛选,然后再对各子库中的文章进行复查,找出个别以往研究中没提到过的读者参与手段,并将它们列入我们的检索条目,最终确定了72项读者参与手段作为本次研究的检索统计对象(部分示例见表2)。

第三步是将72项读者参与手段进行检索、归类统计和分析。首先是将所有包含检索项的句子进行归类整理,再根据上下文来辨别哪些检索项是读者参与手段,哪些不是,最终确定并统计各子语料库中读者参与手段的总量和各子类手段的总量。在判定某一检索项是否属于读者参与手段时,我们主要依据Hyland提出的两条原则,即这些手段必须表达读者与作者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关系主要是指语篇内部的关系。对于任何模棱两可的条目,我们都会根据上下文和海兰的两原则,经过充分讨论后再决定该项目是否属于读者参与手段。

最后一步是对各项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由于4个子语料库大小不同,无法按照读者参与手段的实际统计频数进行对比。因此,我们将实际频数按每万字的频数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并应用SPS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卡方检验,以验证各组数据问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1.读者参与手段总体使用情况对比

从表3可以看出,总体而言,中国大学生使用读者参与手段的频数从低年级向高年级递减。各级水平的中国大学生使用读者参与手段的总频数都高于美国大学生:平均来看,中国大学生使用读者参与手段的平均总频数也高于美国大学生;卡方检验结果(表3)还表明,上述所有差异都是显著的。

2.各子类读者参与手段的使用情况对比

从5个子类读者参与手段的使用频数上观察(表4),读者指代在各子库中的使用频数都占绝对多数,其次是指令、提问、共有知识诉求和个人旁白。

从各子类手段所占的比例来看,读者指代在各子库的读者参与手段中所占的比例也都最大,在一年级大学生子库中比例最高(76.48%),在美国大学生子库中最低(62.50%)。但是美国大学生使用指令、提问和个人旁白等手段的比例都高于中国大学生。鉴于个人旁白的使用非常少,而且在三个中国大学生子库中的使用频率都为零,本研究将其忽略不计,着重分析其他四个子类手段的使用情况。

表5表明中美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读者参与手段都是读者指代,但其使用频数随着作者语言水平的提高而降低,美国大学牛的使用频数最低,而且卡方检验的结果(表6)还表明,他们之间的这些差异都是显著的。从表7可以看出,对于中美学生而言,最常用的读者指代词条都是“包括读者在内的we/our(我们/我们的)”和“you(你/你们)”,但是中国大学生使用we/our的频数要大大高于you:而美国学生使用we/our和you的频数差异并不大。这一发现与战海清的研究有一致之处。战海清认为,中美作者使用不同的策略来与作者互动:在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作者倾向强调“我们”身份和集体利益的重要,他们使用“包括读者在内的we/our(我们/我们的)”以假想与读者之间有着共同的经历或者想法;而美国作者在个人主义文化的影响下,更多地注重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将其清晰地传达给读者。

(2)指令

表5和表6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各级水平(L1、L2和L3)的中国大学生在使用指令的频数上都显著地高于美国大学生,但是低年级(L1和L2)的大学生之间在使用指令的频数上差异并不显著。

表8表明,表示义务的情态动词是所有学生最常使用的指令类子手段,使用频数从低年级向高年级递减,美国大学生使用的最少,略高于一年级中国学生使用频数的一半。

从表9中可以看出,表达中度命令语气的“should”在中美大学生的议论文中都最为常用,其使用频数远远高于表达非常强的义务感的“must”或“have to”。该结果和刘华的研究结论一致,即不管是本族语者还是中国大学生,在表达义务和责任时,都会更多地选择should而不是must。这些研究结果也说明,中美大学生在写作中都已经注意到在表达义务时如何通过“温和”的语气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更愿意接受作者的观点。本研究还发现,祈使语气和判断性形容词的使用频率在四组学生中非常相近,其中高年级的学生和美国大学生使用判断性形容词的频数比使用祈使句的频数高,而低年级学生则相反。我们认为,低年级水平的学生更多使用祈使句可能与祈使句句式比判断性形容词所在句式(如It is necessary…)结构简单有关。

(3)提问

在写作中,提问通常被作者用来引发读者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思考,或者用来引出一个话题,进而展开讨论;有时作者还可使用问题来自问自答,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从表5和表6可以看出,美国大学生使用提问的频数最高,其次是二年级中国大学生,最低的是高年级中国大学生。低年级(L1和L2)的大学生在使用提问的频数上略低于美国大学生,但不存在显著差异。平均而言,中国大学生使用提问的频数与美国大学生差别不显著,但是不同水平的大学生之间在使用提问手段时,呈现出一些显著的差异性。首先是低年级(L1和L2)水平的大学生使用提问的频数显著地高于高年级(L3)大学生;其次是高年级(L3)学生使用提问的频数也显著地低于美国大学生(US)。

(4)诉诸共有知识

表5的数据显示,在使用诉诸共有知识手段上,二年级(L2)中国大学生的使用频数最高,其次是一年级(L1)的中国大学生,最低的是美国大学生(US)。表5和表6也表明,在使用频数上,低年级两个年级的大学生之间、高年级(L3)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之间都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中国大学生低年级两个组(L1和L2)的使用频数都显著地高于高年级(L3)组和美国大学生组。

研究中还发现,低年级组(LI和L2)的中国大学生更多地使用“as we know”、“we all know”这样的表达,其使用频数远远高于高年级组(L3)的学生,但这样的表达在美国大学生子库(US)中极少出现。高年级组(L3)的中国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使用评注性副词的比例则更高,而且频数比较接近。这种情况可能与低年级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母语迁移的影响有关。由于汉语中有类似于“我们都知道”、“正如我们所知”这样的表达,低年级学生在写作时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用英语中的类似表达,即“as we know”、“we all know”等,但评注性副词的使用相比而言更复杂,所以才会出现只有高年级(L3)中国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使用评注性副词的频数接近的情况。

五、结论

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中国大学生在使用读者参与手段的总数上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而降低,但都明显地高于美国大学生。这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过度使用某些读者指代手段而造成的。第二,在各子类读者参与手段的使用上,并没有呈现出某种统一趋势。中国大学生使用读者指代手段的频数远远大于美国大学生;在指令、提问和共有知识诉求等手段的使用上,低年级大学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低年级大学生在使用指令和共有知识诉求方面明显高于高年级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高年级大学生在使用指令手段的频数上也显著高于美国大学生,但在提问手段的使用上却明显低于美国大学生;在共有知识的诉求使用上,高年级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的情况相似。

本研究的结果给我们的英语写作教学带来一些启示:教师一方面要强化学生的读者参与手段使用意识,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将学生文本与英语为本族语的作文文本进行比较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用于平时的教学中,指导学生避免过多或过少使用某些手段;同时,我们还要意识到那种“范文”式写作教学的不足,提醒学生在写作中不要过分依赖某些简单的固定表达形式,而应积极灵活地使用自己能把握的、复杂的表达方式或句法结构,从而提高写作质量。

上一篇:教师技术感知对电子书包使用意向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远程学习行为演进的表征及内在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