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视导检查课引起的反思

时间:2022-09-21 10:44:35

我们学校每个月最后一周的星期四都要进行全校性的视导检查,每到这个时候所有老师都格外认真,我也全力以赴地准备着,果真领导们听了我的课。而这节课,我准备的内容是: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

下册80~81页的内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至今都难以忘记上完课时那份难过的心情,这节课后我反思了许久,现结合这节课的具体教学情况,谈谈自己的些许体会:

师:老师到超市想买1/2千克的红豆、1/4千克的绿豆、3/4千克的黄豆。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分数加减法的问题呢?怎样列式?

生:绿豆和黄豆一共有多少千克?1/4

+3/4

生:黄豆比绿豆重多少千克?3/4-1/4

师:怎样计算呢?

生: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第一题是1/4+3/4=4/4 =1(千克)

第二题是3/4-1/4=1/2(千克)

师:还能提出不同的分数加减法的问

题吗?怎样列式?

生:红豆和绿豆一共有多少千克?1/2

+1/4=3/4(千克)

生:红豆比绿豆重多少千克?1/2-1/4

=1/4(千克)

生:红豆和黄豆一共有多少千克?1/2+

3/4=5/4(千克)

生:黄豆比红豆重多少千克?3/4-1/2 =1/4(千克)

(我没想到回答问题的学生不仅把算式列出来,连每题的结果都一口报出来了,我当时在心里犯嘀咕:呦!我还没教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新知识呢,学生怎么都能报出结果来了?我在备课的时候还真没想到这一点,我以为学生只会列算式,不会计算。下面我该怎么办呢?不行啊,领导们都在听课呢,挣扎了几秒钟,还是按教案上吧。于是我在黑板上只板书算式,没有板书学生说的结果,就当没听见一样,有意回避了。)

师:同学们已经会计算像1/4+3/4,3/4

-1/4这样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那对于像1/2+1/4、1/2-1/4、1/2+3/4、3/4-1/2这样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些话说完,我当时心里觉得很别扭,学生都已经说出结果了,我怎么还在这说该怎样计算呢?)

师:我们首先来看1/2+1/4这题,结果应该是多少呢?下面我们进行小组探究,在小组里可以折一折、画一画、算一算得出1/2+1/4 的结果。(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我预设学生会有如下四种方法,分组到实物投影上来展示,再通过四种方法之间的比较,得出最优的方法,把整节课推向高潮。)

方法一:用折纸的方法,涂色展示。

方法二:用画线段图的方法。

方法三:把分数化成小数进行计算。

1/2+1/4=0.5+0.25=0.75=3/4

方法四:化成同分母分数来计算。

1/2+1/4=2/4+1/4 =3/4

(可是学生分组上来汇报的时候都是第四种方法,没有组说出其它的方法。我心里纳闷怎么会没有其它的方法呢?这样的课堂显得多单一,于是我开始有意引导学生。)

师:除了这种方法还有没有其它的方

法可以算出结果呢?(教室里一片安静)

(我看教室里继续没有声音,心里很着急。)

师:我们以前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大小

比较的时候,同学们用了很多方法,那这道题是不是还有别的方法呢?

(学生似乎想起了当时学习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时用到的化小数、画线段图、折纸的方法,这才有零星的学生举手说出我预设中的其它方法。当时我心想课终于不那么单一了,于是我进一步追问。)

师:这几种方法中,你觉得哪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异分母分数加法?

生:当然是化成同分母分数的方法好,我一开始说的就是这个方法,老师你提示我们的那些方法都太繁了,没有必要,也有局限。

(当时有个学生在下面小声嘀咕被我听到了:就是嘛,我还以为老师认为化成同分母分数的方法不好,有什么更优的算法呢,原来是这些啊。)

(听了学生的回答和嘀咕,我一阵脸红,心里又是一阵说不出的别扭。)

接下来我让学生尝试计算黑板上其它的算式,然后总结出计算方法,可是当新授部分结束的时候,我一看表,已经上了32分钟了,我大惊失色,于是剩下的8分钟就在我的手忙脚乱中草草收场了。

课后,听课领导只跟我说了两句话:“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你要在预设的教案和课堂的生成两者有机结合上多下功夫。”课后我一直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之所以上得没了分寸,还是因为自己课堂的应变能力不够,平时过于依赖教案的预设,没能充分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重心下移地不够。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一旦没有预见到学生的生成,我们该怎么办呢?是像这节课上有意回避,学生的回答听见当没听见一样吗?如果这样做说明平时训练中没有重视学生的生成。我们应该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对学生在上课生成的各种信息作出快速分析,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课前预设做出合理的调整,这对每一位正在上课的老师来说,无疑是一次驾驭课堂能力的挑战。虽然比较难,但是并不代表做不到,只要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有这种意识,做个有心人,在课堂中也努力地去实践,并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反思,那么再遇到这样的超出预设的现象就会合理的去处理了,经验就是这样点点滴滴聚集起来的,所以,一切贵在平时。在课堂中当学生的想法没有教师预设中的那么多的时候,是不是千方百计地要让学生说出所有可能的情况才可罢休,少一个都不行呢?如果是这样的话,课堂就演变成教师演绎所谓“完美”的舞台,学生就是填“枝杈”的道具。我想课堂上一切都应以学生为主,学生认为好的算法或想法自然会在课堂上流淌,他认为没有必要的或是不合适的方法自然也不愿意在课堂上呈现,所以教师没有必要牵强一些东西,有时就应该果断地放弃一些预设,一切顺着学生的思维进行点拨,给学生一个简简单单的数学。

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只要教师用童心去感悟,用行动去实践,相信我们的课堂永远是那么流光溢彩,灿烂夺目!

上一篇:浅谈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对口单招学生数学分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