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中学汉语文教学新探索

时间:2022-09-21 10:42:55

民族中学汉语文教学新探索

摘 要:民族中学汉语文教学水平一直比较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结合民族中学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教学。要提高民族中学汉语文教学水平,首先应有一本民族中学学生特色的汉语文教材;其次处理好民族学生的文化双重身份间的关系,同时要积极开展好双语教学方法来提高汉语水平。

关键词:民族中学;汉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177-02

汉语文是中学的主干课,因此上好语文课相当重要。尤其对民族中学这样少数民族学生比较聚集的学校来说,开设好汉语文很重要,而且由于少数民族学生本身文化背景的差异给汉语的教学带来许多困难。汉语文学习的问题,可以从民族中学的汉语文的教学方法中找一些原因。语文课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范畴[1]。本文就站在比较新的视野对民族中学的汉语文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探索。

一、汉语文教材的编写要结合本民族的生活素材

在民族中学把汉语文开设好,首先要有一本好的汉语文教材。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应该具有典范性[2]。教材是“范本”,是基础。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任何真正系统学习知识都是从教材开始的。因此教材不仅仅是一些知识材料上的堆积,更应该包括了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向。就目前民族中学的汉语文教材来说,很多都并不理想,主要是针对性不强。大家知道,民族中学主要是少数民族学生集中的地方,我们开设的汉语文主要针对的是少数民族的学生,而少数民族的学生自身文化教育背景决定了其学习汉语文必须有自身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要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来学汉语文,这样兴趣高,且学得快。因此民族中学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文教材的编写要与民族地区的生活素材结合起来,把这些少数民族学生的平常生活经验要编写进教材里,让学生们在自己熟悉的文化背景里学习汉语文、体验汉语文,这样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素材编写进教材里的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他们更容易学习汉语和体验汉语。我们知道,陌生的事物和陌生的语言符号联系起来进行认知是多么困难的事,少数民族学生生活世界里有很多事物是我们汉语文课本里没有的,我们生搬硬套地把一种陌生的事物用陌生的语言塞进学生大脑里,恐怕强度太大,导致学生不好接受;反而我们借助这些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进行第二语言的学习会好些效果。因为事物是熟悉的,并且有认知基础,只是将指称事物的语码转换一下,这样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起来比较容易。一旦他们掌握了语言基础后,进行汉文的解读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另外在编写教材的时候,要把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与汉语的表达方式结合起来;最好是把教材编写成双语版本,比如把精美的汉语文配上少数民族语的翻译版等。这样富有比较性的教材有利于学生在不同思维的对比理解中学习,他们可以在母语的世界中体验汉语的不同,从而便于理解和学习。

二、汉语文的学习要借助母语的能力

在民族中学要把汉语文教学开展好,那就处理好汉语和母语的关系,并尽可能地借助母语能力把汉语文学好。第一处理好汉语和母语的关系,因为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的时候,首先是母语思维的阻碍,使汉语不能直接传达信息的目的,始终要经历中间要从母语到汉语的转化。一个词从人的喉咙里跳出来,人类会在一个符号中寻找它所替代的实物[3]。比如说,一个汉语词汇,从老师说出来那刻起,便在少数民族学生的头脑中的反应就是寻找本民族语言中的对应词,这个词在本民族的语言叫什么呢?读一篇汉语文文章时,始终有双种思维和双重心理语言在同时交流。另外根据我们的观察最近几年西南地区很多少数民族人陆陆续续到山东、山西等地打工,带回来比较好的普通话;反而在很多高校、政府、科研院所等单位工作的少数民族人,他们的普通话普遍不是很好,原因是受汉语方言的干扰或阻碍所致,即没有读过书的人用母语直接过渡普通话,中间没有经历汉语方言的干扰,学起来比较纯正;读书识字者由于受汉语方言的影响,学起来就比较慢,甚至就不纯正。因此民族中学的汉语文课尽量借助母语,一边用汉语解读汉语文;一边再用民族语对所学的内容进行翻译及朗诵,这样让学生不仅记牢所学的内容,而且能将所学的内容理解得比较透彻。同时也可以原本用母语叙述的民族的民间故事、史诗等让学生翻译成汉语文,这样有助语培养学生的汉语驾驭能力。

三、汉语文的学习要处理好双重的文化身份关系

在汉语文学习的世界里,民族学生的文化身份是双重的,民族身份是自有的,汉语身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民族学生习惯于母语文化的表述,而且母语文化表述得很好,并富有满腔热情。而汉语文的学习他们就没有母语学习那么强烈,我们认为这是身份教育问题所致,只有正确认识和处里好双重的文化身份关系,我们才能真正带着感情学习汉语文。因此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汉语文观。要让学生理解学习汉语文并不等于母语就会消失,反而更好地表达母语,尤其还更深刻地讲明只有借助汉语的力量,母语才能实现她的光辉使命;还让学生知道汉语文其本身的博大精深,所集中的人类智慧的习得非常丰富,并积极举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民族中学要处理好学生的双重文身份仅靠学生自己和老师是完成不了的,还要靠家长的积极配合。民族地区很大部分的家长是不懂汉语的,但他们对孩子学习现代科学文化很支持,这些家长虽然不懂汉语,但可以从精神的层面对孩子进行教育,强调学习汉语文的重要性。可能的话,尽量地用汉语跟孩子交流,这样会提起孩子对学习汉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四、学习好汉语文双语教学是关键

双语教学是我国根据民族地区教育的实际提出的基本的教学方法。用双语教学,最大的好处是让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生事物。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中学的纯粹的汉语教学法有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让学生无法真正在汉语教学中找到自己对原来事物概念和意义理解的对应关系。如果我们用双语解读同一事物,让学生通过熟悉的母语表达另一陌生的意义,这样学起来好接受得多。要搞好双语教学当然师资是关键。我们应该多培养一些汉语水平高的民族教师来承担此任。提高教学质量不是一句空话,其中师资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一流的教师培养一流的人才。民族中学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很多时候学生的数学很好,但语文成绩比较差,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觉得主要还是语言问题。数学不需要很多语言,它主要是几个符号的问题,把符号解释清楚,用思维去支配就行;而语文就不一样,从字、词到句;从文法、语篇的理解等。可以说语文自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把语文学好确实不容易,特别是发音、读音对有部分民族学生来说,要把有些发音读准,可以说一辈子都不可能,有很多音是他们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童年时期)错过了,时间久了,其共鸣腔等都会受阻,给发音增添了很多制约和麻烦。因此民族中学语文老师的培养也要从小抓起,培养的目标就是既能说好汉语,又懂母语。只有从小时候抓起,语感和文化感才培养起来。从目前很多民族中学双语教学来看,很多教师的双语能力不强。一般来说,懂民族语的,汉语文弱;汉语文强的,民族语又不懂,处于这样一种矛盾性的结构之中。

五、要从读写两个方面强化学生汉语文学习的能力

读写是语文学习的两种方式,也是两个关键因素。语文学得好的人,往往在这两个方面都很强。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这两个因素是他们学习汉语文的瓶颈。中学语文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在这两方面下功夫。教师不仅在课堂上教学生朗读,而且要在课后检查学生朗读的效果。民族中学的汉语文教学更该如此。为什么呢?这是民族中学大部分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决定的。发音是学习语言的一大难题,民族中学的学生汉语教学过程中,语音就是一大难题。有的学生就因为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受不标准汉语发音教学,到了大学或出社会工作都闹了不少笑话,例如,在电脑上打字,老打不出那个字?百思不得其解,无奈之下查字典才知原来从声母上就学错了,有的把“h”发成“f”;有把“ch”发成“c”的等。因此以普通话来规范教学发音标准,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很重要。用汉语写作也是民族中学学生的一大难题,因为很多民族学生没有汉语作为事物叙述的习惯。因此在中学的教学里不仅教他们写作的方法,而且要教他们学会积累写作的素材。并在课外多练习作文,老师要仔细批改,最终教会学生写出比较准确规范的句子。可以说写作能力是否提升是汉语文学习效果检验的标准之一。

六、从文化中学习汉语文

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包括技术系统和价值系统两大类[4]。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的目的就是了解和学习汉语文所承载的汉文化的心智和德行。学习汉语文必须和学习汉文化联系起来,这样学生才真正理解汉语文的精髓。尤其对民族中学来说,很多学生本身就缺乏汉文化的背景,如果汉语文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语言的形式表达上,那么学生会无法真正理解汉语文所承载的汉文化。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必要联系汉文化的语境来学习汉语文,这样便于学生对汉语文理解和深入。语文学习的目的除了外在语言表达形式外,更主要的还是通过语言形式学习文化,引致启迪学生的思想和智慧。过去民族中学的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多半功夫都花在了字、词、句和语篇的大概的意思解释上,但仅此是不够的。还应该把文章语言和结构背后所隐含的文化讲清楚,那样才真正称得上语文课。民族中学的学生多半来自少数民族地区,本来对汉文化的认识是他们的短板,我们更该通过汉语文教学把这块短板补上,这样他们才真正感受到汉语文的魅力所在,我们的汉语文教学也才能真正实现其教学目的。

本文从六个方面对民族中学提高汉语文教学水平进行了思考。认为民族中学要提高汉语文教学水平,首先有一本结合民族中学学生实际和特色的汉语文教材是前提条件。主要是民族学生的素材编写进汉语文教材里。同时根据民族学生的语言背景,借助母语的能力来学习汉语;本文还提到双语教学是民族中学汉语文教学的关键;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积极处理好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双重身份关系,并通过两种文化语境的关系积极学习汉语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还提出语文学习的新观念,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学习,更应该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获得文化。

参考文献:

[1]王轶.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几点看法[J].科技信息,2008(17):602.

[2]朱于国.中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思考和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1(5):39.

[3]申小龙.语言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69-267.

[4]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

上一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两嵌入”模式研究 下一篇:差异性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