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基因农产品进口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9-21 09:30:59

中国转基因农产品进口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为了缓解国内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中国转基因产品进口量近年来迅速增加,中国成为转基因农产品的主要进口国。然而,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加强转基因农产品进口的安全性管理,对于保护中国农产品市场,加强农产品安全性保障,提高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食品安全;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F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3-0162-02

目前,全球转基因农产品发展迅速,截至 2007年,全球共有23个国家种植了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 8 320 万公顷;转基因农产品总出口量占同类产品世界出口总量的比重为 32.24%,出口额占 23.63%,转基因农产品正在成为国际农产品贸易的生力军。为了缓解国内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中国转基因产品进口量近年来迅速增加。2001年有超过1 000万吨转基因产品的进口,比2000年同期增长17%以上。2008年,中国大豆进口量再创新高,达到3 744万吨,同年进口豆油282.3万吨,其中绝大部分是转基因大豆及其产品,中国从大豆的净出口国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进口国。虽然目前尚无证据表明转基因食品是不安全的,但相对于传统的农产品而言,它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存在着不确定的因素与未知的长期效应,其安全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的检验。目前,中国对转基因农产品的检测水平相对落后,而且在安全性管理上还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因此,加强转基因农产品进口的安全性管理,对于保护中国农产品市场,加强农产品安全性保障,提高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在转基因农产品进口安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转基因标识管理的范围太窄。农业部于2002年1月5日签发了三个农业法令:《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规定,凡在中国境内销售列入标识目录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必须实行标识。

尽管中国对进口转基因农产品实施了强制标识制度,但实际上实行的情况很不乐观。主要体现在要求标识的目录范围太窄,并非所有的转基因农产品都必须进行标识,而只是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目录中的才必须遵守标识。目前列入第一批实施标识管理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中的只有大豆种子、大豆、大豆粉、大豆油、豆粕;玉米种子、玉米、玉米油、玉米粉;油菜种子、油菜籽、油菜籽油、油菜籽粕;棉花种子;番茄种子、鲜番茄、番茄酱等五类十七种产品。

现在,没有制定出对进口转基因食品成分含量进行标明的标准,也没有转基因食品清单,对于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的非转基因农产品没有作出明确规定。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对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的相应的非转基因农产品,不用加贴标识。但是这样很容易造成中国消费者“一头雾水”的现象,不知道所选商品的“身份”究竟是非转基因商品,还是转基因商品而未按要求加贴标签[1]。

2.转基因农产品检验检测水平落后。中国虽然对转基因农产品的检测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如对转基因农产品的毒性、过敏反应、抗药性、有益成分的破坏等方面的检测等大部分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目前,转基因监督主管部门尚未制定出相应的管理程序和方法,对转基因农产品中的转基因成分的检测缺乏系统完整的检验技术。在这种情况下,若出口国利用中国检测技术落后这一情况,向中国大量出口中国无法检测出的转基因农产品,即使中国对转基因农产品实施严厉的进口管制,检测技术的落后会使进口管制措施的效果大打折扣。

3.政府对转基因农产品进口限制政策作用弱化。由于供求关系的作用,2003年中国进口大豆达到2 074万吨,比2002年增长83.3%,创历年进口之最。进口金额达到54亿美元,同比增长118.2%。虽然中国转基因大豆进口不少,但毕竟有一个利用转基因安全证书和进口检疫证书的发放这样一个限制性的政策倾向,使得计划出口中国的转基因农产品生产商多少有些后顾之忧,在转基因农产品的生产、出口时不得不综合考虑多方条件,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出口成本,降低了出口优势。自2002年1月份中国农业部和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新的转基因农产品进口规定以来,中国转基因农产品大门向世界打开。庞大的市场购买力,必然使中国成为各转基因产品争相逐鹿的竞技场。当然,政府依然可以通过控制安全证书的发放速度来调剂进口,但这种手段的限制能力显然已经大大降低。

二、加强转基因农产品进口安全管理的措施

1.完善转基因农产品标签管理制度。标签管理制度是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基础,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已经成为国际惯例。《生物安全议定书》规定,消费者拥有对转基因产品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转基因产品在越境转移时应当明确标识,应进一步完善转基因农产品的标识制度。首先,通过各种传媒有关转基因原料、生产企业、食品等清单,可以按照企业是否已获准进口转基因原料或者根据食品转基因成分的含量为标准进行分类。比如,转基因成分含量超过5%的列入黑名单,1%以上5%以下的列为黄名单,1%以下的列为绿名单,让消费者自主选择。其次,在公布转基因食品名单和检测结果的基础上,明确规定标签标识的内容。比如,转基因成分的来源、可能存在的过敏性、不同于传统食品的地方、效果、营养价值等。再次,拓宽标签制度的适用范围。除了第一批列入标签范围的十七种转基因农产品外,适当适时地列出第二、第三批,或者将2002年卫生部颁布的《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中调整的范围(包括以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其直接加工品为原料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直接用过来,必要时,再加以修改。最后,加贴转基因特殊标签。设定一个转基因产品标签,标签以中英文印上警告语。在所有含有转基因成分的产品上加贴,让消费者自己决定是否购买转基因产品。

2.建立进口预防性管理措施。可以利用相关的国际协议来进一步完善中国的政策法规,建立进口预防性管理措施。2000年1月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130个国家提出签订了《国际生物安全协议书》。该协议书是有关转基因农产品在国际贸易的第一个国际性协议,它提出了管理转基因作物的国际框架原则,是转基因作物支持和反对派通过争议后取得平衡的产物。中国可依据该协议中的“预警原则”和WTO农业协议中关于“允许各成员方政府采取正当的以保护人类健康、动植物生命安全为目的”的措施的规定,建立进口预防性管理措施[2]。

3.提高转基因农产品的检验检疫水平。中国应加大对检测技术研究的投资力度,设立专项经费,提高转基因农产品的检测检验水平。全面追踪国际上关于转基因农产品检测技术的最新信息;按照国际标准对现有实验室进行改造,引进先进的检测设备,加强对人员的培训,积极开展与国际权威机构的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研究新品种转基因作物的检测方法;借鉴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对进口的转基因农产品的检验检测方法,研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与国际相接轨的检验检测技术,为中国实施转基因农产品进口监测系统和监督报告制度提供技术支持。

4.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扶持国内农业生产。中国成为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口大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国内农产品无法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因此,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提高中国农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通过税收等政策优惠,加快科技成果向商业应用转化以及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用我们自己生产的农产品满足市场的需要,填补国内缺口,减少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口量,保护中国的食品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参考文献:

[1]段晓丽.中国转基因农产品标识制度的问题及完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11):14.

[2]于洋,司辉清.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2):21-22.[责任编辑 吴迪]

上一篇:发展集安森林旅游扩大劳动就业范围 下一篇:辽宁省“三大经济区”产业发展方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