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绿色信贷机制的构建

时间:2022-09-21 08:53:34

论绿色信贷机制的构建

2002年10月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在伦敦召开的商业银行会议上,提出了一项企业贷款准则,即赤道原则,要求在自愿的基础上,金融机构应对投资项目 “是否对环境和社会造成影响” 进行综合评估,倘若能够证明该项目在执行中不会对社会和环境造成影响,才可以为其提供融资。此项准则对环境保护及社会风险防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虽不具备法律条文的效力,但却成为国际上许多金融机构纷纷遵守的行业准则,谁忽视它,谁就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举步维艰。

鉴于国内和国际环保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2007年7月30日,由我国政府主导发起,国家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提出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又称“绿色信贷”)。规定银行机构在投融资行为中要注重环保产业的发展,依据环保法规的要求,对贷款项目进行严格审批、发放和监督管理,未通过环保审批或环保设施验收的贷款,银行机构不予以授信支持。“绿色信贷”的提出,意义极其重大。

银行等金融机构推行“绿色信贷”,既是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重要经济手段,又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解决国家诸多环境保护问题的关键。但由于我国“绿色信贷”机制初步建立,很多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在实施过程中自然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少问题和缺陷。因此,本文旨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讨如何积极推进我国绿色信贷机制建设,加强绿色信贷在节能减排中的巨大作用,以期取得一些有建设性的发展策略。

一、我国绿色信贷机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一)对“绿色信贷”的认识不够深入

赤道原则理念的形成是国际大银行机构长时期发展的结果。在这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银行等金融机构逐渐意识到环境社会因素会对信贷造成严重的危害,承担社会责任是大势所趋,因而纷纷自觉遵守这一原则。与国外相比,我国政府及银行业对这一理念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主要表现在缺少推行“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上。首先,国家对“绿色信贷”制定的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缺少具体的指导目录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对银行的指导缺乏可操作性,对执行“绿色信贷”效果较好的商业银行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或扶持措施,而对违反“绿色信贷”政策的银行更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导致软约束条件下,银行执行“绿色信贷”的“兴致”不高。相应的,部分基层银行只是笼统提出限制“两高一资”企业(即高污染、高耗能、资源型企业)信贷,没有出台具体的结合实际的制度和规定,使对违反环境法规项目的处罚失去依据。此外,银行业普遍缺乏高素质的绿色信贷专业工作人员,对环境保护法规政策了解不够,环境风险评估能力较弱,致使银行绿色信贷管理能力明显不足,制约了“绿色信贷”的开展。

(二)利益驱动下,商业银行不能充分贯彻绿色信贷政策

在我国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作为一种特殊企业的商业银行,其主要动机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钢铁、电力、水泥等“两高一资”行业往往也是高利润行业,历来各家银行趋之若骛,纷纷投入巨额信贷资金,一旦控制甚至停止此类贷款,银行不但可能遭遇不良贷款风险,而且还会失去一块利润丰厚的信贷市场份额。因此,为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一些银行难以兼顾社会责任,放宽了贷款标准。与此同时,以GDP占主导地位的意识理念下,一些地方政府片面注重经济发展指标,不顾贷款企业是否为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只要能够提升本地GDP,就采用干预手段,要求银行业给予支持。因而,国内“两高一资”企业贷款的比率一直居高不下,绿色信贷政策难以得到充分贯彻。如银监会调查显示:截至2007年一季度,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发放的“两高”行业贷款余额占五行全部贷款余额的11%,而这个数据不但没有降低,还呈逐季加快趋势,截至同年6月末,这个比率上升为12.1%。

(三)企业环保信息不对称

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文,要求根据企业的行业特征,客观分析企业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把这些信息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试图建立一个完整的环境信息系统,使银行多方面了解企业环保信息,提高执行“绿色信贷”效果。但事实与愿违,银行获取的信息并不对称。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地方政府存在很强的地方保护意识,为提升政绩,完成上级考核指标,总是千方百计地保护一些“纳税大户”。这些纳税大户既是当地的经济支柱,也往往是污染大户,由于还贷及时,且利润产值高,也符合银行“大客户、高信贷”的利润导向性,因而被“网开一面”。二是由于企业认识到不良环保信息将会影响其能否得到银行贷款后,极有可能隐瞒环保问题,只提供有利于企业自身的信息。因此,环保部门所能提供的企业环保信息往往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够,致使贷款银行难以及时、全面地掌握企业的准确信息,给绿色信贷的推行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二、构建绿色信贷机制的建议

(一)提高环保意识,营造实施“绿色信贷”的良好环境

节能环保既是银行应尽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银行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我国政府应与我国银行业一起,改变传统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理念,深入认识国外银行业先进的环保理念,把可持续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作为核心经营理念和价值导向。同时,应结合我国国情,适当借鉴“赤道原则”的相关规则,以构建“绿色信贷”为核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部署,为“绿色信贷”营造良好的实施环境。 具体如下:

1.制定“绿色信贷”管理标准

从国际经验来看,“赤道原则”是银行业履行环保与社会责任、规避环境问题所带来的金融风险的一种行业自律规范。 我国政府应深入学习和借鉴该原则的相关条款, 同时结合我国产业结构等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严格限制高污染、高排放等项目的贷款发放,对节能减排的企业和项目予以信贷支持,并以企业或项目的环保水平来确定银行的贷款额度。

2.建立“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

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加强与商业银行的共同努力。在思想上应充分认识到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明确“绿色信贷”是商业银行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提高银行业对环保的认同度,真正将“绿色信贷”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在实践上应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并将之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强化对执行者的约束:对执行“ 绿色信贷” 成效显著的商业银行,应该给予奖励;对向环境违法项目贷款的商业银行应进行追究和处罚。同时,还应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对于绿色环保项目,政府应采取优惠利率、减免税收、财政贴息和提供担保等财政政策,调动商业银行的积极性,积极向环境友好型企业提供贷款,加大执行“绿色信贷”的扶持力度;而对于“两高一资”行业,政府应实行行业限额管理,加大税收力度、提高赋税水平,一方面提高这些行业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限制其产品价格,压缩其利润空间,从而促使“两高一资”行业适时退出。

3.扫清地方保护主义障碍

在地方保护主义思想驱动下,一些地方政府无视国家的环保政策,想方设法干预商业银行的业务,从而导致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实施困难重重。借鉴国际经验,各级政府部门应与银行达成共识,把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提升到核心层面,才能有效支持“绿色信贷”的执行。因此,我国中央政府有必要规范和约束地方政府行为,将环保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并具体到地方官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上,将责任落实到个人,避免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干预。

(二)加强银行自身“绿色信贷”执行能力

在国家环保政策扶持下,各家银行也应在银行内部加强“绿色信贷”执行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信贷机制

各家银行应高度关注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给自身带来的信贷风险,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管理机制,结合银监会的《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要求,以企业环保信息为重要依据,衡定是否对其发放贷款,并实行“名单制管理”,针对企业不同的环保信息,制定不同的授信政策。另外,要加强与环保部门的业务联系,及时了解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市场信息和贷款企业环保状况,明确风险状况,实施动态风险管理。

2.建立健全绿色信贷问责制

银行在向企业发放绿色信贷时,应加大审查和管理力度,不但要坚持贷前检查、贷时审查和贷后跟踪检测的“三位一体”管理体制,还要依法建立健全信贷人员的问责制度,将贷款的发放是否符合环保要求作为考核信贷人员工作是否合格的标准。对贷前调查不力却向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提供信贷的人员,应严肃处理;对贷时审查决策过程中忽略环保要求的,应取消其审批资格;对已经发放的贷款,银行应派专人随时进行跟踪,掌握贷款的去向和用途,监督企业是否将贷款用在环保项目上,如企业没有专款专用,或因企业环境违法而带来信贷风险的,监督人员应受到严厉的惩罚,并取消其监督资格。

3.要加强人才的培训

在银行内部还应加强绿色信贷人员的能力建设。可以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或从外部引入专业人才等方式,使信贷人员既掌握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专业知识,又掌握信贷管理等业务知识,提升信贷人员对涉及耗能、污染风险的企业和项目的授信管理能力。

(三)建立和完善环保信息沟通交流机制

金融监管部门和环保主管部门应发挥政策指导作用,加强银监会、银行、环保部门和企业的相互合作,建立和完善环保信息沟通交流机制,明确三方的责任和义务,确保信息传递流畅。首先,环保部门及各家银行应根据“绿色信贷指导目录”,制定各类企业或项目的环保标准,提出对落实环保政策的相关需求,各级环保部门应针对这些环保需求,收集企业环保信息,建立和完善企业环保信息库,并不断充实、及时更新,确保及时、透明、真实地向银行征信系统传递企业的全部环保信息,为银行绿色信贷决策提供详实依据。其次,银监会应加强对银行的指导和监督,督促其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要求银行以公开、透明、定期地披露其绿色信贷执行情况,同时接受环保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最后,要求企业披露环保政策落实情况。同时,环保部门应利用新闻媒介,大力宣传节能环保企业的成功经验,揭露和批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不良行为,向全社会尤其是企业普及“绿色信贷”的理念和模式,使企业自觉地承担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

(作者单位: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城市群低碳交通发展研究 下一篇:浅析风险投资进入中小企业的运行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