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论语》, 追求和谐教育

时间:2022-09-21 08:44:15

重读《论语》, 追求和谐教育

我国和谐教育的理念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所说的“成人”就是“仁”、“智”、“勇”“三达德”的统一。教育家蔡元培明确提出:“以世界观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要进行体、智、德、美四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我认为真正的和谐教育不能仅仅是学生单方面的全面发展,应该是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的和谐统一,应该是师生的共同发展。

1.仁者之心

仁者之心是成就和谐教育的前提。孔子曾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爱人者人恒爱之,有一颗仁爱之心,怎么会不感动学生,怎么会师生关系不和谐呢?历史证明了仁爱的教师会有一批“视之如父”的学生。孔子的学生曾陪伴孔子周游列国14年之久,足迹遍布卫、陈、蔡、曹、宋、郑、楚等国。孔子在陈、蔡曾被兵马围困,断粮七日,“仁政”无人接受,反被人骂,“累累如丧家之犬”,然而他的弟子不离不弃,追随左右,一片赤诚。孔子的悉心教导、诚挚关怀、渊博学识、高尚品德,令学生尊敬他,爱戴他。他得了病,子路为他祈祷(见《述而》)。孔子死后,学生为他守墓三年,子贡守墓六年,师生之情胜过父子。更重要的是,学生谨记老师的教诲,终生实践着他的思想,传播着他的思想。正如《论语・子路》中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有一颗“仁者之心”远远重于“传道、授业、解惑”。只有仁者才能培育出真正的“仁、义、礼、智、信”之辈,才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才能培育出品德高尚的学生。

2.仁者之道

和谐教育要通过仁者之道实现。和谐教育的开展要教师巧妙地“传道、授业、解惑”。

2.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这个概念,是宋学家、教育家朱熹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总结出的。要做到因材施教,老师就要学会倾听学生、深入学生、了解学生。《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一个问题,两个截然相反的答案,孔子尊重了两个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他留给学生的思索要远远多于是否行动。因此,弟子三千从一师,共学诗书礼乐、文行忠信,但能力各异,仲由、冉求以政事闻名,冉耕、冉雍、颜渊以德行名满,言偃、卜商以文学著称。

古人尚能如此,何况今人?当代教育者应该清楚学生的差异,利用学生的差异,从而调动每一位同学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做到学生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2.2以人为本。

当今师生关系紧张的事件屡屡出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才能师生和谐。

《论语・阳货》载: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孔子对学生的坦诚和真诚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尊敬,师生感情亲密无间,这是为人师的人格魅力。在慈祥的老师面前学生们敢畅所欲言。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正是由于他以人为本,对学生的尊重、热爱、鼓舞,学生才踊跃发言,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

当下,很多学校实行“魔鬼化管理”“无缝细化管理”“钢管化管理”。老师成了不苟言笑的管理者,学生们成了被管理者。然而管人管面不管心,长期的疲劳战术摧残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我觉得对待学生,要用大禹治水的方法,导之优于塞之。根据孩子的天性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用严酷的管理扼杀学生的天性和学习兴趣。唯有真正以人为本,才能成就和谐教育。

2.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传统课堂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令人不寒而栗。长此以往,善于思考的头脑被钝化,我们用长时间艰苦训练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成为不会思考、不会自主学习的平庸之辈。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习惯呢?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不到他苦苦思索想不通时,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讲不明白时,不去开导他。也就是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可适时适当地引导、引发,帮助学生打开解决问题的思路,明确思维的角度。

难怪孔子能成为万代敬仰的师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真正的高师之道。“愤”才“启”,“悱”才“发”,这样才能养成学生积极探究的习惯,才能达到“和谐教育”的境界。

3.仁道盛行

和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达到对学生良好教育的目的。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有很多人成就了一番事业。孔子一生推行“仁政”,很多学生,如颜回、樊迟、司马牛等,都跟老师探讨过这一问题。“仁”成了学生追求的目标。孔子让自己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真正做到了教育的极致。

汉内斯・阿尔文博士指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日本现代企业制度创始人涩泽荣一的《〈论语〉加算盘》表达了这样一个核心思想,《论语》讲究忠、孝、仁、义,算盘言商求利,两者并不矛盾,关键是要做到“见利思义”。

孔子能在自己身后两千多年,还影响着一代代学生,甚至学者,追求“仁”的真谛。这样,教育的初衷与教育的结果才算是达到了和谐统一。因此当代成功的教师要主动肩负起教育出有“仁爱之心”的学生的历史重担。

4.仁者之成

教师的成功,是和谐教育的必要条件。教育的和谐还在于一个重要的方面――仁者有成。真正成为教育大家的人,不是“蚕死丝尽”者,不是“蜡灰泪干”者,而是“成就他人,成就自己”的智者。孔子一生践行“教学相长”“人人为师”的主张,被人们尊称为万世师表。教师一定要有所作为,有自己的成功。只有如此教育才算有圆满的结果,才算达到了真正的和谐。成功的教师、不故步自封的教师、不安于现状的教师、有作为的教师,才能给学生更多的人生启迪,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祖国的教育事业。

5.结语

当我们为寻找教育的方向踽踽而行时,当我们为优化教学方式煞费苦心时,当我们为追求教育的结果困惑迷茫时,我们可以重读《论语》,孔子的思想值得我们研究、探讨、完善、创新,使教育适应时展的要求,为新时期的教育作出更多的贡献。

上一篇:学校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下一篇:浅论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