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小孩不小 ”

时间:2022-09-13 05:57:16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热烈。”在大力倡导“学讲计划”思想的今天,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主动获取新知识,这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学习是大有裨益的。只要我们相信学生,信任学生,一年级的小学生同样具有创造潜能。数学教材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趣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这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及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探索精神等都非常有好处。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创新

一、思维想象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促使他们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而每个小学生都是想象的大师,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想象的空间里,儿童是最自由的,他们在这自由的空间中大胆探索、想象、思索,有时甚至还会去奇思妙想,这种潜能倘若改变有效地挖掘出来,学生就能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知识的天空。

如在一年级上册“比长短”一课时,我出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两支铅笔的下半部分被遮住,露出的上半部分一样长,猜测两枝铅笔的长短。刚开始学生都认为两支铅笔同样长,这时我没有直接揭示答案,而是简单的一句“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叽叽喳喳地说“老师,你看,露出来的部分一样长啊!”“是啊,露出来的一样长,那没露出来的我们怎么判断呢?”“对呀”,学生没了声音,坐了下去。究竟两支铅笔的长短是怎样的呢,有没有别的可能呢?我让他们通过动手试验、合作讨论等方法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后来在不断的实验、辩论中,通过交流得出有可能同样长,也有可能不同样长,不能简单地只看见露出来的部分就去判断整体长度,考虑问题要全面。

知识是有限的,想象是无限的。低年级学生虽然受年龄和心理的限制,思维能力以形象思维为主,观察能力也不强,但如果我们能注意从小培养他们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生活中的问题以及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就能使学生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思维更加灵活和发散。

二、动手参与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可能得到发展。”《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拓展数学课程内容的领域,减少机械和死记硬背的内容,增强实践性、操作性和探索性。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活泼好动,对什么新事物都好奇,比较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但也存在着对教师依赖的心理,不知该怎样去学习。因此,要使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应该使他们在积极的准备下参与学习活动。

如在教学“9加几”时,我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个可以装10个乒乓球的盒子,里面放了9个乒乓球,盒外面有5个,求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学生都会列算式“9+5”,而在计算结果时,有的学生是从头点数,也有的是从9接着数,也有部分学生从盒子外面的5个里拿出一个放进盒子里,从而计算出结果。我让学生解释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盒子里正好有十个了,外面还有几个合起来就是十几,”“同学们,你觉得这个方法怎样?”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后,我让学生试着用这种方法计算9+4、9+6、9+7……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仅算出了每道题的结果,还发现了9加几的和都是十几,而且个位上的数字比加的数字要少1,从而更好地理解了凑十法的算理。

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弗赖登塔尔语),即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创造或发现出来,因此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习数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操作中掌握了方法,从听众的角色转变为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主人。只要我们放手让学生参与操作方法,使他们在摆、折、剪、量、捏、画等活动中,体会参与学习的乐趣,提高自己的参与能力,就会发现一年级的学生真是“人小”“积极性不小”。

三、讨论交流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过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中心,是活动的主体,在“学讲计划”中,需大力提倡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小组合作,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

在一年级下册中,从学习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时,我们就在强调要从个位算起,其实学生是不明白其中原因的,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去计算,在学习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我让学生真正思考“为什么要从个位算起?如果从十位算起,可以吗?”问题一抛出,学生的讨论声就响起来了,紧接着就有学生站起来说:“在计算34+52,就可以从十位开始算”;第二个学生说:“如果是34+28呢,要是从十位算起3加2得5,个位上4加8得12,还要往十位进一,那么就得把原来十位上加好的答案擦去,加上1之后重新写。太麻烦了!”“就是就是,还是直接从个位算起比较简单。”通过大家的交流,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计算法则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讨论交流是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和思想的过程,对其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认知水平不同、角度不同,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通过讨论交流,可以集思广益,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数学知识。

初教一年级时,本以为知识简单,教学工作肯定会很轻松,可是真正教起来才了解个中滋味。刚进入小学校门的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不知课堂为何物,着实让我头疼很久,但是他们的活泼单纯和对任何事情都抱着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对教师的深深依恋都感动着我。猛然间想起行知先生的一首小诗: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说得真好!小孩不小!

上一篇: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几点做法 下一篇:浅谈初中英语课堂如何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