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子商务信用系统建立思索

时间:2022-09-21 06:02:26

论电子商务信用系统建立思索

艾瑞咨询《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年度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4.8万亿元,同比增长33.5%。由于外部发展环境、配套体系的发展完善,公众对电子商务认知度的提高,预计未来几年内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但随着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网络欺诈问题也日益凸显,BtoB①行业领军企业阿里巴巴“诚信门”事件的爆发,使人们清醒地意识到,网络诚信才是决定电子商务未来究竟能够走多远的根本性基石。网络信用问题不解决,“柠檬效应”②最终会毁掉电子商务的未来。因此,结合我国实际,建立一套有效的网络交易征信系统,对于完善我国信用体系、确立社会诚信意识、促进网络消费、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现状

所谓电子商务信用体系是指在电子商务活动过程中,用于收集、整理、查证参与电子商务活动相关成员的信用状况,以及由国家、地方或行业管理部门建立的监督、管理与保障有关成员信用活动规范发展的一系列机制与行为规范的总和。因此,一个完善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包括国家关于信用方面的立法、执法,政府对征信行业的监督管理和行业自律等多个方面。但从我国实际情况看,我国电子商务领域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征信体系,而主要由各电子商务企业建立了以应用为导向的形式各异的信用评价和担保机制,客观上促进了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发展。

(一)BtoB的“诚信通”模式

这一模式由阿里巴巴公司于2002年推出,主要用来解决贸易信用问题。网站和中国工商银行、第三方认证机构共同向会员推行这一业务,来保证在阿里巴巴从事电子商务的诚信通会员信用,起到担保和约束作用,并对会员交易信用状况进行积累,建立一套信用评分机制,促进诚信“网商”社群的形成,客观上起到了提高诚信意识、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作用。

(二)BtoC(企业对消费者)和CtoC(消费者与消费者间)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

这一模式普遍被网络交易网站所采用,如支付宝、财付通、快钱等,第三方支付平台起到担保中介作用,解决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困惑,确保买卖活动顺利进行。同时,第三方支付平台建立信用积累和评价机制,使信用度成为双方交易的重要参考指标。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将第三方支付平台企业纳入监管范畴,并向15家企业颁发了营业执照。

(三)信用中介机构模式

信用中介机构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已经发展了十几年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06年,中国电子商务诚信评价中心网(.cn)建立,标志着我国网络诚信中介机构建设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网站通过对会员单位真实性、隐私保护及在线商务行为进行评价监督,评选出红标企业、蓝标企业,为网络交易推荐诚信企业,推动了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发展。

二、当前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信用风险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因素

据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的国内首份《电子商务诚信调查报告》显示,有23.5%的企业和26.34%的个人认为,电子商务最让人担心的是诚信问题。在被调查的4万余名网民中,71.1%的被调查者曾对网站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产生过怀疑;62.1%的被调查者声称个人信息曾被在线商家或网站滥用;56.4%的被调查者曾遇到在线购物信息不真实的问题。另有40.9%的被调查者曾遭遇在线服务的承诺不真实或不能兑现的情况,其中36.1%的被调查后认为在线投诉渠道不畅。信用风险已经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因素。

(二)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相关法律仍不完善

目前,我国在征信体系建设方面立法仍属空白,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相关法律更是严重滞后。一是我国政府虽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促进电子商务有序健康发展,但并未出台电子商务管辖方面的专门法律;同时,我国社会当前仍缺乏严格的失信惩罚机制,使得电子商务中的失信与欺诈行为经常发生。二是我国目前仍未出台征信方面的法律,对于客户隐私权的保护仅散见于不同法律条文中。事实上,目前我国征信机构在征集企业信用数据时,往往遇到企业商业秘密资料与信用资料之间界定不清的问题;征集个人信用数据时,又往往有侵犯个人隐私权之嫌。因此,在我国现有电子商务信用体系模式下,电子商务网站独立进行信用信息收集、加工,缺乏完善的诚信管理体系,难免出现个别网站为了谋取私利出售客户资料的问题,难以保证客户隐私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三)信用收集、评价体系存在缺陷

我国当前这种自发性的电子商务信用体系模式无论在信用收集、评价,还是在结果运用上都存在致命缺陷。一是信用收集、评价体系分散,缺少权威性征信组织。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征信领域仍缺少权威性机构向客户提供全面的网络信用评价方面的产品。对客户交易行为的累积、信用状况的评价,均由电子商务网站各自为营、独立操作,导致客户网络交易信息分散、评价指标及方法无法统一,难以对网络客户总体信用状况进行全面评价。买卖双方彼此更多地依赖电子商务网站给出的信用评价结果,从而做出是否可以交易判断,第三方网站的规模、信誉度对交易的达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信用评价机制存在缺陷,数据造假成为可能。各电子商务网站中的信用数据,由于评价体系、评价标准不同,难免出现各种疏漏,导致评价结果失真。如当前大部分网站多以交易成功次数作为信用数据累积基础,并不考虑交易金额、交易内容,导致一段时期内,大量出现利用虚假充值交易快速提升信用等级问题。帮助网络商家快速提升信用等级成为个别人致富渠道,7600元即可快速提升信用等级至皇冠级的网络广告随处可见。这些现象降低了网站评级威信及可信度,对网络交易造成了负面影响。另外,大部分网站要求买方对卖方产品、服务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公示,但由于评价期限过短,许多客户购买后对商品质量无法进行有效期间内的考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评价的可靠性。

三、推进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基本框架

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应采取政府推动、央行负责的工作模式,具体由内部环境建设和外部环境建设两部分构成(见图1)。

1.内部环境建设

内部环境指数据信息的采集、加工、查询和使用过程,主要由数据来源部门、征信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为收集数据、加工处理、提供信用产品)、信用产品最终用户构成。内部工作循环过程可参照目前人民银行两大征信系统数据采集加工流程,由设置在不同商务网站的业务数据接口采集真实、准确的商务数据,征信中心首先利用身份证信息查询系统、机构代码信息查询系统对网络交易者身份进行审核确认,然后针对不同类型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加工、储存,将加工过的数据汇集到征信系统中进行整合、分析、评估,最后开发不同种类的信用产品,向最终客户提供。最终客户在查询交易对手信用信息后,决定是否与其进行交易活动。其交易记录将再次被电子商务网站记录,并进入二次数据采集循环。

2.外部环境建设

外部环境指电子商务征信体系建设中的立法、监管、技术、社会环境等问题,而立法和社会环境建设是外部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

(1)完善立法是促进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外部环境中最为重要的是信用立法的完善,有法可依,才能确保数据采集、信息使用的合法与有序。从我国目前情况看,一是要立法赋予管理机关信用监管义务,以此强化管理者的法定职责。立法强调征信业主管部门、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商务部门、工商管理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的职责和权限,加强规范行政监管。二是要尽快出台征信方面的法律,立法确立信用征集合法渠道及主体权益的隐私保护,依此拓展电子商务主体信用信息来源。通过信用征信立法,为征信机构开展对电子商务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收集、保存、服务等业务提供法律保障,为收集、处理分散在工商、税务、电信等不同部门的企业和个人及其他经营主体信息,风险披露、失信惩戒提供法律依据。三是要进行电子商务主体身份识别立法,依此确保电子商务主体存在的真实性。立法明确电子商务主体市场准入的条件及域名注册、网上商事主体登记、电子营业执照申办等准入程序。同时,立法确立认证和主体公示制度。四是要立法完善网站经营者责任,依此设定不同身份网站信用边界。借鉴国外立法及我国现有研究,立法确定电子商务服务商承担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义务,或在信息前有对信息进行审查和选择义务。

(2)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的保障。社会环境指通过社会教育和公民自律,提高公民信用道德,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而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信用的惩戒和褒扬机制,提高失信成本。市场经济离不开竞争,但市场竞争中信用规则的确立和维系单靠竞争者自身的道德约束是无济于事的,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建设之中,市场发育状况和社会信用环境欠佳的境况下,更不能单靠市场的力量来完成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必须依托政府的力量推进惩戒和褒扬机制的建设,规范和调整社会主体的行为。政府应积极建议立法机关研究制定信用预期警示机制、信用评价机制、失信惩罚机制、相关行政督查办法,明确失信行为的法律边界;同时,在我国现有相关法律框架内加大政府的执法力度,增强法律的惩戒度,提高失信者的成本。行政管理部门应通过信用分类管理,严格监控有失信记录的市场主体并予以曝光,形成社会约束机制,使违法失信者在公共服务、银行信贷等方面丧失便利。

(二)模式提出理由

1.央行具备成为电子商务征信系统建设推动者的先决条件

一是2008年7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明确将中国人民银行原有“管理信贷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职能扩大到“管理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推动电子商务征信体系建设,成为人民银行当仁不让的职责。二是十几年来,人民银行在信贷咨询登记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了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并在信贷信息之外,将信用信息采集范围扩大到电信、工商、税务、环保等多个部门。截至2011年1月末,两大系统已收录7.78亿自然人和1697万家企业,日均查询量分别达到83.1万次和23万次,并以两大系统为主体,搭建起我国征信体系主体框架。三是征信系统已有将网上诚信纳入征集范围的实践。例如,重庆市在征信系统建设过程中,已尝试将网上诚信信息作为数据来源之一,此举净化了电子商务交易环境,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2.政府公信力是推动我国征信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我国当前征信立法尚未出台,对于企业、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和使用尚无明确法律规定,征信机构在收集信息过程中,存在信息采集的合法性、信息使用的保密性等一系列问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只有依靠政府才能够协调和强制性要求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将其管辖的征信数据无偿提供,因此,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务院指定征信管理部门,依靠政府公信力,能够更好地推动征信业发展。

(三)模式特点

1.数据可获取性

电子商务网站数量众多,每天都有新网站建立旧网站关闭,如何保证征信中心在商务网站业务接口设立的有效性成为这一模式成败的关键。据艾瑞咨询的2011年1季度电子商务核心数据显示,在三大电子商务市场上,阿里巴巴、淘宝商城基本占据了半壁江山,10家左右的电子商务网站基本垄断了整个市场。因此,只要征信总中心与这十几家电子商务网站建立合作关系,设立数据接口,基本可以保证80%以上的电子商务信用信息会被有效收集。

2.最终产品可获得性

电子商务交易频繁,数据量庞大,交易双方信用信息更新迅速。保证最终产品及时更新,并被最终客户获取成为这一模式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征信中心完全可以实现对原始数据即时采集,并在规定时限内进行加工,提供最终产品。电子商务网站通常采取会员制,为提高交易双方信任度并保证交易安全,一般均会要求会员进行实名认证,因此,完全可以利用链接导向方式,向交易双方提供信用报告查询地址,保证最终客户获得所需信用产品。

3.客户隐私可保护性

为保护客户隐私,可由交易方主动向对方提供一定期限之内有效个人或企业信用报告。征信中心在产品加工及生产过程中,对涉及个人隐私类内容予以屏蔽,针对客户群体及使用目的的不同,提供多样化产品

上一篇:对于电子商务信用系统建立思索 下一篇:行为金融学证券投资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