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自主解决的三大环节

时间:2022-09-21 04:51:43

问题自主解决的三大环节

【摘要】 “问题自主解决”是从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最佳认知活动的条件下,积极自主能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身情感体验去实现知识的再创造的教学活动。其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初步数学地观察。数学地思维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解决和运用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下面我就紧紧扣住提出(发现)问题、解决(分析)问题、运用问题,这三大环节进行认真地分析。

【关键词】 自主探索 自我评价 合作交流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问题自主解决”教学的第一步是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

11 创设最佳情境,让学生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有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而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2 加强方法指导,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小学生由于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足,仅靠兴趣还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也提不出关键性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问题的角度和提出问题的方法,促使他们自主创新学习。

(1)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找问题的方法一般有下列几种:在知识的“来龙”、“去脉”或在知识的“怎么样”、“为什么”以及在知识的“脉络”、“体系”上去寻找,发现问题。

(2)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如:趣闻法、追问法、反问法、类比法、联系实际法等。

2交流合作,让学生自主地、创造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自主解决”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结论,还要掌握获得结论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形成思维的独立性和发展创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能够自己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地位。同时,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其自主解决的能力。

21 营造宽松活跃的民主氛围,这是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前提

学生的认知活动是受情绪因素影响的,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我首先确立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师生间的心灵的相互沟通和了解,从而达到相互依赖和依存的境界。其次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及时反馈纠错,把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全班中交流,并在教师启发指导下解决问题。

22 给予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这是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保证

解决数学问题就是在数学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探索出一条由问题的初始状态通过目标状态的路径。学生的探索过程决不是一条笔直的路径。有时思路方法正确,顺利前进,有时思路方法不当,曲折迂回。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征和规律,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让他们在联想猜测、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经过实验操作、推理演绎或自学课本,得出正确结论。如教《圆锥的体积时》,在学生提出: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而是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大胆猜想和推测,小组交流合作,提出解决策略,运用数字思想方法进行实验、验证,然后再看书质疑,得出正确结论。

23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这是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关键

“问题自主解决”教学的探索性集中表现为思维决策的选择性。提高学生敢于选择、善于选择的关键在于教给解题策略和思想方法,如符号思想、对应思想、化归思想、转换思想、模型思想、极限思想、统计思想、集合思想和数学的思想等。同时教给学生一些主要的数学方法,如观察方法、实验方法、抽象概括方法、归纳、演绎、类比方法、假设方法、图示方法,以及非逻辑方法(如猜测)等,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评估,选择最佳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时,用化归思想,通过“化圆为方”、“化曲为直”来达到化未知为已知。而让学生自主探索,割拼成已学过的各种平面图形推导出S﹦πr?则是用等积转换思想。最后让学生设想将圆无限细分所拼出的图形形状,在“有限割拼,无限想象”的学习中想象其终极状态,渗透极限思想。通过这一系列思想方法的渗透,既加深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自主探索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联系实际,让学生自觉应用问题

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强化运用意识是“问题自主解决”重要目标之一,在具体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31 联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如价格与购物计算,长度、面积、容积的测定等。教材中也有很多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如五年级银行利率的计算、填写考试成绩统计表等。我在教学中重视对这些内容的利用,学会数学地思维,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2 加强操作,培养应用技能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实验等方法去理解、掌握所学知识。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理解了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及圆形转动的平稳性,继而联想生活中那些地方运用了这些特性,并用数学的角度解释放大尺为什么是平行四边形而不是三角形、房屋顶架为什么是三角形而不是平行四边形、车轮的形状是圆的而不是三角形的。最后再让学生讨论怎样让这些特于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了数学的价值,又形成应用技能技巧。

上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下一篇: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