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时间:2022-09-21 04:23:13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和进步,最关键的是思想道德素质,是道德养成,但现在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有些“重智轻德”的思想,屡见不鲜的青少年犯罪可以说是社会整体道德素质下滑的具体表现。德育教育任重道远,我们必须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一股合力,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引导孩子“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关键词】德育;青少年;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和进步,最关键的是思想道德素质,是道德养成,但现在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有些“重智轻德”的思想,屡见不鲜的青少年犯罪可以说是社会整体道德素质下滑的具体表现。德育教育任重道远,我们必须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一股合力,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引导孩子“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镜头一:17岁少年小新(换名)为了偷钱上网,竟至将祖母当场砍死,将爷爷砍成重伤。

两年前,小新开始沉醉在游戏里,学习成绩陡然下降。初中尚未毕业便失学。因担忧儿子成天沉迷于网吧。一日,小新偷了爸爸2000多元在网吧呆了一个礼拜,父亲的一顿打骂对小新来讲却不起什么作用。仅几天后,上网的欲望又像虫子那样噬咬着他的心。此时,他想起爸爸曾给过爷爷一笔4000多元的生活费,就想去偷爷爷的钱。晚上,看爷爷奶奶都已睡了,小新就偷偷进屋去翻,可一想怕把奶奶吵醒了,就想用菜刀把奶奶砍伤了再翻。熟睡中的奶奶倒在了血泊中,响声惊动了爷爷,不顾一切的小新又将菜刀砍向了他。

镜头二:2010年10月20日晚11时许,在西安音乐学院钢琴系就读的大三学生药家鑫,驾驶雪佛兰克鲁兹小轿车看望女友后,从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校区返回西安。当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西围墙外时,撞上了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女服务员张妙。

药家鑫随手将副驾驶位置上装有他当天在超市买的一把长二三十厘米单刃刀的背包带下车查看,发现张妙正倒地,并在记其车牌号。药家鑫怕遭受张妙事后无休止的要钱纠缠,便产生杀人灭口恶念:从包里取出尖刀,连捅张妙数刀,后弃刀驾车慌忙逃离现场。张妙当场死亡。

案例中的两位主人公都正处美好的青春年华,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为什么看似天真、无邪的他们会走上犯罪的道路?我想这和教育是分不开的。

一、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家庭不仅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还是子女的第一课堂而父母则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教育深刻影响着子女的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现在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许多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处处迁就,一切由父母代劳,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和要求。家长的过分放纵使孩子思想上形成了“老子天下第一,谁也不怕!”的观念。17岁少年小新正是缺少父母的教育,且其爷爷奶奶又过分溺爱使其辍学而后又沉迷上网最终走进犯罪深渊的典型案例。还有些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把分数视为万能,孩子的品德表现如何却很少关注,忽视了品德表现在孩子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最终导致孩子高分低能,不能很好适应社会。

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缺陷

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下,应试教育还是“顽强地挺立”着,许多学校还是存在“重智轻德”的思想。原本学校《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平台,可现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进入了一个尴尬局面。一些学校(尤其是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老师基本上都是语文老师或数学老师兼任,他们同时还要担任班主任工作,教师的负担、任务比较繁重,而其主要精力又要放在“主科”上,以至于没有时间、精力再去认真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即使上课也是照本宣科、一讲到底的灌输式教育。有些老师甚至直接让品德与社会课给“主科”让路。学校教育忽视德育,缺少法制教育,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都比较薄弱。案例中的药家鑫正是对法律意识淡漠,丧失了起码的道德水准和对法律的敬畏,才会从一个原本有着美好前途的“天之骄子”变成了一个“阶下囚”!

学校教育时期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对个人发展是极为重要的,承担着重要的德育教育工作,那么学校应如何全面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呢?

一、加强思想教育,整合各科德育资源

学校应该提高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重视程度,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在教师配备上尽量做到“相对集中,人员稳定”。如,《品德与生活》课主要由班主任承担;《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做到同一年级相对集中,一位老师上2~3个班级。在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配备《品德与社会》课专任教师。同时,学校成立单独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研组,保证教研组活动的时间和质量。在农村学校设立单独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研组有一定困难,可以组织开展联校、联片的教研活动。

当然,德育教育并不一定只是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开展,课堂是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对学生开展全面德育教育。如在体育课上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艺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时代背景的介绍、朗读训练、作品的分析讲解、作文的写作指导都是很好的德育切入点。前不久六年级语文课刚刚上了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回忆了小学六年来曾经为自己付出汗水和心血的老师,让自己最为难忘的同学和事情。孩子们谈了很多,很多学生都真诚地对自己的好朋友表达了自己对这份友情的珍视,还有很多孩子都给自己喜欢的老师写了信,内容虽不多,但字字句句都饱含真情。我突然感受到原来不是孩子们不懂得感恩,而是缺乏这样一个表达的平台,这次语文课就是给他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让他们“真情流露”。“珍惜友情,感谢师恩。”这是一次多好的道德教育啊!

二、结合星级评定,重视“德行”评价

学校对学生一学期的表现有一个综合评定,即星级评定。以某校为例,星级评定的考核包括:德育(班内考核)(共5分),智育(语数英成绩)(共12分),体育(体质健康标准、个人跳绳、体艺2+1)(共6分),特长(各级各类比赛)(镇级前三名为4分、3分、2分,区级前三名为8分、7分、6分。)虽然有德育考核,但所占比例较少,而且班级内的考核也多是和学习有关,并不能科学地评定学生的道德水平。以至于一位平时调皮捣蛋,时常欺负同学的学生,由于在体育方面有特长加了不少分数而被评为“英才少年”。所以个人觉得学校应加大品德方面的考核,对于那些“品行不端”的学生采取降级或取消评选资格的措施,也可以在每学期末评选“道德之星”,积极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

三、设立校外德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可采取邀请派出所民警来校做讲座,发放宣传材料等各种形式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民兵营,让他们在跟军人交流中理解德育道理。去看望孤老院开展帮助老人活动,通过帮助老人与老人交流让他们体会做为一名少先队员最起码要做些什么。另外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区假日小队”、“扶助残疾儿童”、“参加植树造林活动”等活动也可使学生从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四、加强家庭德育教育,家庭学校相结合

1.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双向协调。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以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因此,要发挥家庭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必须加强家、校的双向协调。学校只要在教育活动中与家长们建立信息沟通的渠道,利用家长座谈会使家长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使家长在思想上真正与学校取得共知,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工作。

2.重视和加强对家庭教育的个体指导。虽然目前大部分家长的整体文化水平是提高了,家庭教育能力也相应增强了,但作为个体的家长之间,还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有些家长的文化水平还比较低,缺乏教育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修养,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为此,学校要明确自己肩负的重任,要不遗余力,想方设法,寻找和利用一切可行机会,诸如,请学生家长进学校听专家、学者的家庭教育报告,利用家访的有利时机对学生家长进行个体指导,介绍家庭教育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或同家长一起总结教育孩子的经验教训,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从而使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和家庭教育的补充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3.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首先,家长要理智地对孩子施爱。孩子有缺点错误要及时教育改正,不迁就、不纵容更不能护短。其次,要重视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著名教育家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说明孩子的习惯要及早养成。家长应把握住孩子可塑性最大的幼年时期培养各种良好习惯,习惯培养得好,就为孩子夯实了做人、成才的基础。

五、挖掘社会辅助教育潜力,营造健康成长环境

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对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执法机关要经常对文化市场执法检查,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学校德育工作要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关键,社会教育为补充,积极促进每一个学生完整人格的独特发展,这样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是适应社会的人,才是真正道德的人,才是闪烁着主体之光的现实的人。

上一篇:回归生活 放歌作文 下一篇:扮靓语言 笔下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