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与前瞻:高考语文试卷研究

时间:2022-07-30 12:40:17

回望与前瞻:高考语文试卷研究

一、问题提出

历届高考语文试题都是语文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每每试题刚一“现身”,人们的议论便风起云涌。可以想见,高考语文试题对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有着多么大的影响。在研究它、关注它的同时,我们要以清醒的头脑、冷静的思维,公正以待:既要看到它在三十余年教学评价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也不能忽视它自身具有的无法克服的局限性;既不能完全否定这种评价方式,又要理性思考它在评价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以警醒教育管理工作者和研究者去重视、去完善。

作为高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高考既是教育评价系统的一部分,又自成体系,有着独具特色的指导思想、评价内容、题型分布等。本研究选取了1978年以来的高考语文试卷作为探讨对象,是因为语文高考的实施过程实际上也是语文试卷的产生和运行过程,高考工作中几乎每个重要的环节都会在试卷中留下痕迹。作为研究考试发展进程的宝贵资料,高考语文试卷不仅呈现了语文考查的基本内容,同时也体现了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它发挥着社会对学生语文素质要求的重要导向作用。此外,我们也能从试卷分析中发现其演变的轨迹与存在的问题,找到改进的方向。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搜集了1978年~2008年的31份高考语文全国卷,分类统计相关数据,进行卷面分析和内容分析。在收集样卷的同时,我检索了与语文高考相关且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通过浏览、精读、分析、比较,获取有用信息,得出有规律性的认识,查寻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作为一份通用于全国的评价工具,高考语文试卷卷面分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必须要强调的,它体现的是一种权威,聚集的是一种思想,探求的是一种时代的新要求。尽览1978年以来的31份试卷,我们会发现,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变”的因子无时无刻不存在,其形式与内容的变化甚至有应接不暇之势。

(一)卷面分析

本研究认真阅览了31份高考语文试卷,整理了这些试卷的卷面分布,如表1所示。

1.卷面形式

由表1可见,1978年以来,我国高考语文试卷的卷面形式始终处于不断的调整变化中,主要呈现了这样几种类型:文理分项、合卷+附加、文理合卷、合卷及两卷。所谓“文理分项”,是指不同试题有不同的适用对象,有的试题专用于考查文科学生,有的试题专用于考查理科学生,当然也有文理通用的题目,1978年~1980年的三份试卷以此方式命题。“合卷+附加”指试卷的合卷内容为文理通用,附加部分则是需要文科学生额外完成的,1981年~1982年的两份试卷以此方式命题。1983年,国家取消了文理科的界线,采用了“合卷”的形式,即文理科学生共用一套试题,这种形式一直沿用下来。由于客观题的采用,1991年起,高考语文试卷有了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之分,分为“Ⅰ卷”、“Ⅱ卷”,出现了“合卷及两卷”的样式。

2.卷面分值与题量

在高考语文试卷的卷面分值和题量方面,1978年~1982年的试卷卷面分值以100分为主,其间由于附加题的原因出现了总分110分和120分的情况;1983年~1993年的试卷总分值均为120分;1994年~2004年的试卷总分值达到了150分。

相对于卷面分值的变化,31份高考语文试卷的题量也在不断调整中。1978年~1982年,高考语文试卷的题量极不稳定,大起大落的情况时常出现,有的试卷题量高至49题,也有的试卷题量低至12题。1983年起,高考语文试卷的题量被逐渐控制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基本围绕30题上下波动。1999年,高考语文试卷的题量调整至28题,此后一直在这左右波动,没有出现大的变化。

3.题型分布

在高考语文试卷的题型分布方面,受中国传统考试以主观命题为主的影响,1978年~1982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以主观题型为主,1980年~1982年的语文试卷甚至全部采用主观题。1983年起,客观题型的科学性开始得到命题者的关注,该题型在整份试卷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从1983年的16.7%到1990年和1992年的48.3%,几乎呈现出不可遏止的发展趋势。命题者对这一现象有所警觉,及时调整了主客观题型在试卷中的分布。1993年,客观题在高考语文试卷的比重下降至37.5%;1994年~2001年一直控制在42%左右;2002年起,客观题的比重再次下降,该题型分量调整至整份试卷的1/3。

4.考点分布

认真整理31份高考语文试卷后我们发现,1978年以来,语文学科的高考考点主要包括语文基础知识、阅读(包括古代诗文和现代文)和写作三大板块,具体分布如表2所示。

统计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语文知识在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比值分配一直在探讨中调整。具体而言,1978年~1983年,语文基础知识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所占比重极大,基本上占到卷面总分值的1/3,有的甚至达到1/2,命题者对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在阅读部分,1983年以前一直是古文阅读独霸天下,1984年,命题者开始在阅读板块中增加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语文基础知识和古文阅读的比例也随之下调,但在三者合理的比值分配上,命题者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直到90年代中期才大致稳定为22.7%、37.3%、40%的比例;这期间,写作板块自始至终维持其权威地位,在试卷中的比值一直比较稳定,没有出现比较大的变动。

(二)内容分析

试卷的内容是整个评价体系的主体部分,它体现着社会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能直接促成评价导向作用的发挥。在对高考语文试卷进行内容分析时,我们主要围绕语文基础知识、阅读、写作三大板块进行。

1.语文基础知识

1978年以来,语文高考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主要侧重于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要素的测试,具体分布如表3所示。

如表3所示,命题者最初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主要强调的是词汇、语法知识等内容,认为考生只要掌握了汉字的形、音、义,会正确使用标点,能恰当运用词语,不出语病,语法正确,便是具备了基本的语文能力,1978年~1982年的语文基础知识考查大多不出于此,其对“语文”的理解仍停留在语言层面且多为静态的考查。1983年~1985年,命题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减少了语文基础知识的静态考查,将考生应掌握的部分基础知识放入文段中进行考查。1986年~1991年,命题者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进行了试探性的扩充,将现代汉语的语言表达与句型转换、古汉语语言知识与诗文鉴赏、古文化常识、表达时的重音和停顿、汉字的笔画、语言运用的得体性等内容纳入考查范围,这不仅极大地扩充了“语文”的内涵,也表明了语文学科内容的丰富性。1992年以后,高考语文试卷中基础知识的考查范围逐步扩大,在保持语言知识考查力度的同时,增加了诗句默写、简短的实用文写作,仿写句子等内容,加大了语用能力的考查。

此外,在31份高考语文试卷中,语文基础知识板块对于汉字音、形、义的考查目标经历了由单一到综合,再到单一的调整过程。所谓“单一”是命题者只针对汉字“音、形、义”的某一项命题,1979年~1986年的试卷便是如此。1987、1989、1991、1994这四年的试卷调整为字音、字形合一,1992年为字音、字义合一,1990、1995年为字音、字形、词义合一。从1996年开始,高考语文试卷的前两题固定为单项要求,一题侧重考查字音,一题侧重考查字形,试题要求更加明确。

我们发现,1978年~1982年,高考语文试卷中基础知识的覆盖面极小;1983年之后,命题者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进行了试探性改革,增加了新的知识点;1992年之后,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内容趋于稳定,命题者加大了语言知识运用及语言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表明,在命题者的不断努力下,高考语文试卷中基础知识的分布逐渐变得饱满而充实,所检测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覆盖面也更加全面、严实。

2.阅读

阅读包括古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很长一段时间内,古文阅读都是语文考试的重中之重,它不仅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几乎独自代表着语文考点中的阅读板块。1984年以后,语文高考的阅读板块中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阅读。

(1)古文阅读

1978年~1983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文阅读多为两段或三段文言文片断,命题者通过文言文片断检测考生对古文字、词、句的理解。1985年,高考语文试卷中出现了文言文比较阅读内容,文章内容的考查开始得到重视。1990年之后,古代诗歌鉴赏陆续出现。1994年~2004年,古文阅读的考查定型为一篇古诗鉴赏(包括诗、词、曲等)和一篇文言文阅读。

在古文阅读板块中,阅读材料包括文言短文和古诗,一般不涉及复杂的背景和古文化知识,很少出现典故(即使有典故,也会在文后加注)。从语言方面说,文言短文多用常见的实词成文,一般都是教材中出现过的实词,如果出现难字、生字,命题者或给注释,或在题目正确选项中给予“曲线”提示;虚词的考查内容多是教材中反复出现过、考生应该掌握的。从语法方面说,文言短文中对词法、句法的考查一般不会超出教材所涉及的范围,多用选择题的方式检测学生对实词、虚词的理解,或是要求考生进行文句翻译、筛选和提取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等等。古诗鉴赏指考生对诗、词、曲的鉴赏理解。高考语文试卷中所选的诗歌材料虽为古人之作,但文字浅近、意蕴丰厚,多为抒情之作,皆能引起超时空的情感共鸣,如爱国之情、儿女之情、山水之情等。古诗鉴赏的考查大多围绕以下方面展开:感受作品所描写的自然形象、人物形象,以理解作品的内容;寻求作者情感的聚焦点和点示主旨的中心句,以把握作品的思想、揣摩作品的语言。

(2)现代文阅读

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材料主要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文学作品三类。1990年以前的现代文阅读材料以社会科学类为主,其间只有1986年出现过一篇自然科学文章;1991年,文学作品类阅读材料首次出现在高考语文试卷中;1992年起,自科文的重要性有所突现,几乎取得了与社科文相同的地位,出现了考查“一科一社”两篇现代文的格局;1998年起,文学作品与社科文、自科文两两交错出现;2002年后,稳定的格局基本形成,即一篇自科文、一篇文学作品。

总体而言,高考对社会科学类文章的考查,覆盖面宽、思维容量大、综合性强,旨在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性、思维的深刻性和运用语言的灵活性;自然科学类文章多反映了重大的、前沿的发现或发明,以说明文为主,主要考查学生的辨析理解、归纳推断能力,涉及生物工程(如1993、1998考题)、考古学(如1994考题)、天体物理(如1995、2000考题)、环境保护(如1996考题)、生命科学(如1997、1999考题)等领域;文学作品多出自现当代作家的散文名篇,大多浸蕴着人生哲理,散发着文学美感,主要考查学生的鉴赏分析能力。

3.写作

写作是考生用文字表情达意的过程,它集观察、想象、分析、综合、表达能力于一体。表4列举了31份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作文题目及命题要求。

由表4可知,31份高考语文写作试题呈现出四种不同的命题形式,即供料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1978年~1981年,由于高考语文试卷中没有单独的现代文阅读试题,写作试题兼顾了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双向考查,即提供一份文字材料,要求考生先读后写,在阅读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缩写、改写,或谈感受、发议论。1983年~1998年的写作试题以材料作文为主,其间穿插有三篇命题作文,分别是1982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8年的“习惯”、1994年的“尝试”。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说的“材料”和之前的“供料”有所不同,它不再局限于文字材料,也不是完整的短文,而是有了更丰富的内容,漫画、图片、情境描写、片断对话等都可以成为命题的素材。1999年开始采用的话题作文是一种开放性的命题形式,命题者只提供写作的对象、范围或写作缘由,不指定作文标题,不限制写作文体,它比命题作文灵活,比供料作文和材料作文更具开放性。

我们发现:除了最开始采用的缩写、改写,1980年~1986年的作文文体多侧重于议论文;从1987年开始,写作的多样化开始得到命题者的重视,不仅出现了记叙、议论、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简讯、书信、发言稿等实用文体也有所体现,但命题者同时作出了严格的限制,如“不可写成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从材料中选取人物进行分析”等;话题作文的出现,打破了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思维局限,其倡导的“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的“三主”模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和相对自由的写作平台。

纵观31年的高考语文写作试题,其命题范围可以说是紧跟时代步伐。1978年~1982年的写作试题多与社会时事政治联系紧密,强调社会道德的引导和“中心思想的明确”;1983年~1998年的写作试题开始转向更切合学生实际的写作内容,实用文写作被列入考查范围,命题采用“一大一小”的格局,扩大了写作试题的覆盖面;1999年以后的写作试题通常以一段提示语指明写作范围,启发思考、激活想象的话题作文较之其他形式更灵活,写作内容也由对外在世界的关注逐渐转向对学生内在心灵的探讨,无论是“诚信”、“心灵的选择”,还是“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它们都注重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无尽关注。

四、讨论与建议

1978年来,我国高考语文试卷经历了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总的来说,高考语文的试题发展由简到繁再到简、由粗到细再到粗;试卷的题型由主观题为主到客观题占较大比重,再趋向二者达到一定比例;评价的内容由知识识记到能力运用,再到语文素养的培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语文高考的发展历程中,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但“变”的厚度和深度仍有待开掘。

首先,题型缺乏灵活性和探究性。我们发现,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试题形式呈现出潮流化特征,即一段时间内流行一种形式、拘泥一种思路、沿用一种模式。建议不妨适当放开思维,将多种命题形式交替使用,同时采用探究性题型,以加大试题的灵活度。这样,学生不会为应付考试而机械地做准备,反而能因“无准备”而做更全面的准备。现在看来,新课改所倡导的“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目标如何在高考中得到充分体现,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其次,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仍未“活化”。三十余年来,语文基础知识识记的考查比重虽有所降低,但却只是表面的淡化,“活化”的语文知识的考查仍未在高考中真正落实。建议将基础知识的考核结合语言环境及实际应用展开,从知识的基础性、高频性、可拓展性的角度寻找取材点。

再次,阅读板块中语言感悟力的考查力度有待加强。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很多阅读试题过于强调技术性知识的考查,即变相的基础知识考查,很少关注考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与感悟,这可能会导致学生的母语感悟能力弱化、审美能力孱弱、人文精神缺失。新课程指出:“语文课程立足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价值取向,不仅体现在‘知识+能力’的行为目标上,而且包括‘过程+方法’的展开性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性目标。”建议今后的语文高考命题多在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上下功夫。

最后,写作思想的深刻性和表达的自由度还需放开。我们发现,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写作试题大部分是结合社会热点和时事政治命制的,“三主”模式虽然给了学生一定的创意空间,但实际上效果并不明显。我认为,高考作文命题应立足于“人”的基本品质,立足于社会核心价值观和理性精神、科学精神的诠释,所选材料应注重对人性、社会的多元性思考,让学生有足够的领悟力从问题的厚度和深度上去挖掘。

总之,当代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应从改善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信息的收集、加工、解说、概括以及创见等能力上努力,这一指向对广大学生来说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实用性与发展性,它为学生的未来提供了一个持续发展的平台而不是发展的终结。与之相适应,高考也应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作者简介:冯齐林,男,毕业于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会员,湖北省特级教师,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曾获国家级教研成果一等奖、省级一等奖。主持完成教育部课题“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研究”。)

上一篇: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下一篇:时无声胜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