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21 03:37:06

浅谈高中数学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234-01

数学解题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一般是指综合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逻辑思维规律,整体发挥数学的基本能力和思维水平,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其中包括了思维创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除了抓好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学习与培养外,更重要的培养途径就是解题实践,就是遵循科学的解题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亲自参与的解题实践过程中,学会解题,从中获得能力。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高中数学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1.培养审题习惯

审题是解题过程的首要步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和关键词语,以防掉入命题者所设置的陷阱。对于简单的基本题,只要认真审题,学生一般都能找到解题方法。然而对于综合性强或灵活运用知识的题目,审题的要求就相对高了。此时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在反思过程中考虑:这个题要求什么?已知什么?已知与未知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学过什么?解这样的题目要用到哪些知识?有哪些的常规方法?有没有特殊的方法?等等。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和总结,让解题思路显得自然而有条理。即使是学生开始无从下手的问题,但通过参与审题思路的反思讨论,大多数学生也能够清楚困难是什么,如何转化条件,从而达到顺利解决问题的目的。长期坚持,就能养成理清解题思路再实施解题的习惯,而不是盲目的、无计划的解题,从而不断提高解题效率,并且是学生养成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地避免解}过程中的疏漏,克服思维的片面性,养成严谨缜密的思维品质,提高解题能力。例如:已知 a, b, c都是实数,求证;2a-(b+c), 2b-(a+c),2c-(b+c)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数不大于零,而且至少有一个数不少于零。如果审题中能考虑到"所证的三个数之和正好等于零"这一整体特征,则不难用反证法很容易地得出正确判断,使问题得到解决。

2.转变学习方式

高中数学教学要把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的原则是学生主动的投入和反思,"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理解,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作用中,包含了主体对知识客体的选择、分析和批判。"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没有真正引起教师的重视,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很少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思。由于数学的抽象程度高,因此数学理论的真实性并不是一目了然的,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证,坚持反复的思考才能得到理解。这种理解要靠学生自己的领悟才能获得,而领悟又靠对思维过程的不断反思才能达到。因此,坚持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这在开始时会比较费时),强调随时对思维过程进行反思,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措施。及时地提供反馈信息,启发学生根据反馈信息,不断地进行反思,从而使学生在各个不同的程度上了解自己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和掌握新知识的程度,促进多数学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学会举一反三

数学的解题方法是随着对数学对象研究的深入而发展起来的。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知识,更要学方法。在日常的数学复习和考试过程中,正确的解题方法并不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简单地模仿,而是需要在面临新问题时,利用已有的知识,找出新问题的归属,进行严密的思维,从而顺利地解决新问题。纵观近几年高考数学试题,可以看出试题加强了对知识点灵活应用的考察,对考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大大加强。所以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解题操作技能,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做完题目后要对思路进行反思,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对方法进行归纳,方能做到举一反三。"上课能听懂,作业能完成,就是成绩提不高。"这是高中阶段学生共同的"心声"。由于课堂信息容量小,知识单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一般能听懂,但是不大注重课后的理解掌握和能力提高。所以要逐渐培养学生学会对已做过的各类试题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构建完整的、明晰的知识网络结构,提炼涉及的数学解题思想、方法与技巧。

4.领悟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较之数学基础知识,有更高的层次和地位。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它是一种数学意识,属于思维的范畴,用以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处理和解决。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具有模式化与可操作性的特征,可以作为解题的具体手段。只有对数学思想与方法概括了,才能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得心应手;只有领悟了数学思想与方法,书本的、别人的知识技巧才会变成自已的能力。

每一种数学思想与方法都有它们适用的特定环境和依据的基本理论,如分类讨论思想可以分成:(1)由于概念本身需要分类的,象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中对公比 的分类和直线方程中对斜率 的分类等;(2)同解变形中需要分类的,如含参问题中对参数的讨论、解不等式组中解集的讨论等。又如数学方法的选择,二次函数问题常用配方法,含参问题常用待定系数法等。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使学生认识一种"思想"或"方法"的个性,即认识一种数学思想或方法对于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有效.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合理、正确地应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进行解题反思

学期初,我对我校高三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经常回顾学习的习惯,多数只能做到偶尔回顾当天所学的内容,约14%的学生从不回顾学习情况。90%以上学生只限于通过考试或解题来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途径单一,而表示不清楚自己学习水平的学生比例高达56%。在学习或解题过程中,60%的学生没有做小结的习惯,只有16%的学生有在做完一题后进行归纳的习惯。而对于解题后作进一步的思考,会想一想题目有哪些变化的学生则更少。由此看来,多数学生没有养成反思习惯,在数学解题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存在着两大弊端:

一是只管做题目,像猴子摘玉米,过一段时间又不知其所以然。这类学生往往比较刻苦,只注重做题的数量,而不重视做题的质量;只注重做题结果,而不重视解题的过程及解题后的反思。

二是遗忘快,学了后面忘了前面。这类学生往往只注重知识个体而忽略整体,没有系统性,数学学习靠记忆的成分多;只注重知识学习、注重当前效果,只顾"勇往直前",却缺乏"回头看"。

我认为在要求学生解题时,应鼓励学生自我探索,发现规律,不断鼓励学生对讲评内容,尤其是自己出错的知识点进行"二次思维"。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印象,避免重蹈覆辙。因此,学生在解题中要具备反思的能力和养成反思的习惯,经常进行自我诊断和反思,引导学生反思是有效提高解题效率的重要措施。

总之,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要通过掌握科学的解题程序、掌握解题的策略和方法、技巧;要通过我们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参与活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基本途径。因此,要使学生的解题能力达到较高水平,并上升为一种创造才能,就要在整个的教学的过程中,始终都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解题能力的各种因素,注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解题能力的提高才有根底和源泉,解题的功底才扎实。

上一篇:浅谈培养初中学生数学推理能力 下一篇:高中化学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