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材中的美育资源

时间:2022-09-21 02:12:05

浅谈历史教材中的美育资源

【摘 要】加强对中学生的美育已经刻不容缓,特别是历史这门基础性人文学科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在历史教材中我们能找到大量的美育资源,既包括人文之美也包括艺术之美。运用好这些美育资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甚至最终我们能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材;美育资源;人性之美;艺术之美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就是说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性情上得到陶冶,并因此激励人们行动。席勒在系统的提出美育理论之初,便是有感于近代人在物质和精神、现实和理想、主观和客观等方面都已经分裂了,不像古希腊社会那样,人的天性是完美和谐的,个人与社会也是协调的。当今随着我们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讯技术的发展、各种思潮的出现,我们中国人也出现了席勒所说的“近代人”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初高中学生,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受到了影响:有的人认为读书的唯一目的是以后赚大钱,理想只是用来被嘲笑的;有的人认为个性高调、炫富炫美才是人生价值所在;有的人认为哈韩、哈日才是流行,把中国文化弃之如敝屣。他们的种种思想和行为已经表现出了对什么是美的完全颠覆,所以对中学生加强美育已经刻不容缓了,因为唯有审美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有了个人素质的提高,才有民族素质的提高,国家形象的提升。

历史这门基础性人文学科可以说是进行美育的至关重要的一科。单从历史教材来讲它就是一座美丽的宝库,其中蕴藏极其丰富的美育资源。

一、人性之美

在滔滔的中国历史长河中,英雄辈出,这些英雄、伟人被代代传颂,并且写在我们的历史书中。体现在历史人物身上的美,是一种无形无声的美,是一种精神存在,这些美包括:忠贞爱国的赤子之心。中华五千年爱国的志士仁人数不胜数。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屈原,为了富国强兵,建议楚怀王变法,变法不成反遭冷落排挤,甚至被流放。虽然遭此不公,屈原仍然心系国家和黎民,写下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诗句,最后屈原投江自尽。屈原的死是一种悲壮的美,是一种对国家忠诚的最高表现,他的死已经升华到了一种美而不是懦弱,所以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来纪念他。西汉的霍去病有“匈奴未灭,何以还家”的壮烈,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赤诚,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伟大壮举,给了外国侵略者一响亮的耳光,保护了中国人的躯体,强壮了中国人的精神。

无所畏惧的坚持精神。中国神话故事里的大禹为了治水,三国家门而不入,这是一种对未完成事业的坚持。在西汉与匈奴的交往中,不幸的使节苏武被扣留在了匈奴19年,却念念不忘中原故土,即使是渴饮雪、饥吞毡也不降服,这种无畏与坚持精神也是一种美,细细体味之后,便觉热泪满眶、感人肺腑。在与日本的交流中,大唐高僧鉴真不顾年老体衰,六次尝试去日本,中途遇到险阻无数,但他全然不顾海浪的汹涌、前路的迷茫,这种坚持使得中华文化在日本熠熠生辉。再到明朝的李时珍为了写好《本草纲目》花了二十多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花了三十多年,这些坚持则为中国的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中国人在漫长的物质世界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的成就灿若星河,从原始社会遗址中我们可以看到磨制光滑、形状对称的石斧、石铲,制作精美的石针,无不体现着古朴的实用美和远古人类的创造精神。再到战国时期促成生产力大飞跃的铁器的制造、牛耕的使用,三国的翻车,赵构的播种耧车,唐代的曲辕犁,这些都证明人类创造和欣赏美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标志着美已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近现代中国也有许多创造美的例子,比如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火车轨道,冯如设计的飞机,茅以升设计的钱塘江大桥等。

以上仅仅举出了历史教材中包含的一小部分能起美育作用的人性之美,其实历史教材中还能挖掘出更多。我们要充分利用书上提供的素材,让这些素材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的素质,把历史上的“真人”化为生动、形象、可感的、美的楷模,让他们学习。

二、艺术之美

历史教材中涉及的文学作品繁多,包括诗词歌赋小说等。这些作品中体现出的美也是各式各样的。《诗经》一书中,描写的古人欲语还休的爱情故事,这是一种含蓄之美;汉代的赋体现的是一种华贵、工整之美;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一种自励之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闲适、悠然自得之美;李白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一种洒脱之美;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一种心系家国之美,吴承恩的《西游记》则用无尽的想象给人们展现了另一个神奇世界。

绘画作品美不胜收。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绘画作品作为插图。比如有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布局严密,线条流畅,人物栩栩如生;初唐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笔力刚健,线条盘曲如铁丝,《萧翼赚兰亭图》描绘的场景生动;盛唐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立体感强,人物衣带飘飘欲飞,人称“吴带当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北宋汴京的景物细致,布局合理,此画不仅是一幅令人心醉的美术作品,还是我们了解北宋的详实资料。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人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的确,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利用好手中这本教材,深度挖掘它,利用它切实加强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他们明白学习历史并不是单纯、枯燥的背背书、记记时间;而且能培养他们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卓佳.中学历史教学与美育[J].历史教学问题,2001(1)

[2]马世君.中学历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

上一篇:浅析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改进策略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论初中语文文言文的阅读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