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专业课考试形式改革的探索

时间:2022-09-21 12:30:35

特色专业课考试形式改革的探索

【基金项目】防灾科技学院教研教改项目资助 2013B31;防灾科技学院第四批重点建设课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06-01

高校教学中考试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任何教育模式都少不了考试。但是目前高校课程改革面临的瓶颈问题是高校考试形式单一死板,因此高等院校应该对考试形式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以适应课程改革和迎合学科发展的要求。

一、我国高校中常见的考试形式

闭卷考试考生只可以独立完成试题,不可以看课本和资料,不可以与其他考生商量答案、传答案等。这种考试可以有效检验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能有效巩固学生的基础性知识,对基础性课程可以采用该种考试方式,但是这种考试模式使得学校中出现“高分低能”者,对应用型专业课程是不适用的,极大的挫伤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积极性。

开卷考试是考生可以自由携带资料、课本参加考试。半开卷考试是介于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两者之间的考试方式。半开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的区别在于只允许考生携带指定的资料进入考场。开卷考试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融会贯通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地学习。该考试形式被用范围仅次于闭卷考试方式,主要用于某些侧重于理解的课程的考试,如专业基础课等。

论文是在给定题目或给定范围内,学生可以查阅文献、书籍等信息进行处理后,进行撰写,最终形成考核论文。该考试方式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查阅资料、获取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考试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对知识的整合、融会贯通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该考试方式缺乏统一的评分机制,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好,教师要对一定的知识贮备,对学科领域及学术前沿有精准的把握。

尽管我国高校对考试形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高校考试形式仍然存在众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教学,会严重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着人才的全面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对特色课程考试形式进行探索,寻求适宜的考试形式。

二、《城市防震减灾规划概论》课程简介

《城市防震减灾规划概论》课程是防灾科技学院特色课程,是基于社会服务于研究成果而开设的课程。该课程是对地震工程学(结构抗震)和工程地震学的延伸,以预防减轻地震灾害为目标,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通过城市规划,包括土地的合理利用,加强建筑与基础设施的抗震设防,预先准备应急救灾需求设施和措施等三方面,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学习编制防震减灾规划不仅培养学生具备综合运用多种相关基础知识的能力,也能在今后工作中发挥一定作用。

三、城市防震减灾规划概论课程考试形式探索

《城市防震减灾规划概论》课具有知识体系庞杂,所涉及学科多,学科知识交叉等特点,该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防震减灾规划中的基础知识,还要让其学会运用多种基础知识的能力。基于上述课程要求,目前的考试形式不能真实有效的衡量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考试模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新的考试形式应反映学生全面的素质。该考试形式是基于国内学者张旭日提出的理论成绩量化比例体系改进得到的,评价体系依据该课程重视知识应用特点,课程考核中增加了课程设计环节,课程设计按知识结构共有四个内容,每个内容占10%,共计占总成绩的40%,通过该环节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为了让学生对掌握扎实基础知识,对概念性、常识性知识进行闭卷考核,共计占总成绩的30%。同时注重课堂教学质量,考试环节中保留了考勤、提问、平时考查内容,共计占总成绩的30%。该评价体系采用多种考核方式,有效的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进行控制;而且更加便于教师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得到自己能认可的成绩,达到对学生的全面考核。

四、结语

目前国内高校考试形式大都以闭卷和开卷考试为主,而且采取笔试形式多,口试、答辩方式偏少;侧重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试少;一次考试定结论多,数次考核综合评价的形成性考试少,形成了“四多四少”的弊端。所以考试改革教师应立足于自身特点、具体学科、课程特点和需要,进行自主选择考试形式。本文结合《防震减灾规划概论》课程建设与实践,探索出了适用本课程的考试形式,积累了一定经验,希望对我国高等教育考试形式改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夏风林,臧健.浅议高校“一页开卷”考试形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4):87- 88.

[2]尚晓玲.高校考试方法改革与创新研究[J].科技信息,2007(4):49- 50.

[3]张旭日,王叶松,刘启营.改革高校考试方式与考试制度真正实行素质教育基本对策[J].消费导刊:教育时空,2008(1):125- 126.

作者简介:

李平(1981-),男,汉族,吉林人,博士,讲师,从事城市防震减灾规划基础研究及教学工作。

上一篇:整合思想 求真务实 下一篇:浅谈游泳教学的最优化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