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专业范文

时间:2023-09-23 04:30:32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篇1

[关键词]高校发展特色专业专业建设

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本文以高等教育理论为基础,探讨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一般过程,认为高校建设特色专业一般应经过明确特色专业建设目标、特色专业建设方向、特色专业定位、特色专业建设内容等若干主要环节。

一、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特色专业是指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较高,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画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是进一步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建设特色专业首先必须确立自己的特色,并且不断加以深化完善和升华。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应包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在教学方面要确定特色专业的培养规格和数量,不能盲目攀比。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建设问题上,首先要确定学校专业整体布局,其内容包括:优先发展哪些专业,重点发展哪些专业,是否要建设特色专业,建设特色专业的目的是什么,哪些专业要建成特色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战略方针,建设原则、总体建设目标是什么等等。特色专业建设首先应该符合学校学科专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布局,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应与本校的办学方向、层次、规模、能力和特色相适应。学校要在充分调查社会需求、人才市场需求和经济科技发展需要,参考其他高校办学情况的基础上,依据学校办学历史、办学能力和办学绩效,进行专业发展与调整战略规划。一般来说,学校应该优先选择那些办学基础好,社会需求大,初步形成特色,能够适应社会未来发展要求的专业建设成为特色专业。

二、特色专业建设方向

1.特色专业建设方向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其发展趋势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结构性失业问题比较严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化的趋势,高校唯有把握住这种需求特点和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才能实现学校和社会的双赢。我国大学专业目录是由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设置的,专业名称多年保持不变,专业的培养目标也较为宽泛,难以反映出社会对人才在专业方向和素质能力等方面的需求变化,这就要求学校在具体专业建设过程中,对专业的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灵活把握,随着社会需求的状况和变化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特色和定位。因此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其发展趋势密切相关,它是特色专业建设方向首要考虑的问题,决定着特色专业的成败。

2.对其他高校,特别是相同层次高校的相同专业建设情况进行调研。这种调研一方面可以学到一些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了解和把握其他高校的专业,可以为本校在该专业的特色建设方向上提供借鉴。一般说来,特色专业建设在特色选择上,要和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的特色保持一定的差异性,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或人优我特”的差异化策略,实行“错位策略”,以避免正面的竞争。专业内部调研,是指学校对拟建特色专业的校内校外可用教学资源的现状进行调研,其目的是摸清自己的教学资源和能力现状,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在,以便在特色专业建设中扬长避短,结合外部环境机会,选择最适合的特色方向。专业内部调研内容包括:自身的专业办学历史、专业目前办学规模、师资力量现状、教学设施设备情况、现有特色专业和专业定位、培养方案、校外专家和实践基地等校外教学资源状况,专业目前的社会声誉,等等。

三、特色专业建设定位

特色是特色专业建设的灵魂,特色的定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特色的定位必须要建立在对专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教学资源条件充分调查并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借鉴管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可以参照以下步骤进行。

1.外部环境与自身条件分析。要对专业内外部调查的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主要分析评价可用教学资源中在本专业建设中的优势和劣势因素,分析评价外界环境中对特色专业建设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在特色专业建设中,应尽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办学优势,把握外部机会,避开不利因素。一般来说,高校的办学优势和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办学历史、资金和教学设备条件、师资力量、学术水平、教学水平、教学及科研、产学研联合情况、图书馆藏书情况、学校声誉、专业声誉、学校所在地理位置等。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造成机会和威胁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现状和变化趋势,国家经济、社会、技术环境的变化,人口数量及结构的变化,政府产业政策的调整,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其他高校的发展状况,其他重大事件等。专业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资源条件的优劣是特色专业选择和培养的重要依据。

2.专业方向细分。我国目前高校学科专业目录和名称是由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制定的,1998年教育部公布的新的专业目录,将专业数量由504种调整到249种,专业数量的减少,难以适应多样化的人才需求现状,各校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和自己的资源条件,有选择地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办学特色,把专业建设成特色专业。在选择特色方向之前要对专业方向进行细分,细分方法之一是根据就业方向的类型细分,细分方法之二是按人才培养层次类型来细分。

3.特色提炼。特色提炼不是盲目的,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资源和能力优势,特别是办学历史中已经积累的特色基础,有效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发展机遇,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才能提炼出来的。其实,高校的某些专业在长期办学中,已经积淀下来了某些优势,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要把这种专业建设成特色专业,就要提炼这种特色,并分析这种特色是否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资源能力条件,是保留该特色还是对原有特色做出调整或重新提炼特色并重新定位。

四、特色专业建设内容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涉及教育多方面内容的系统工程,建设的内容包括围绕特色的培育和形成,配置相适应的教学资源,做好相应的教学管理工作,具体内容包括以下10个方面。

1.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的更新。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进程和绩效,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涉及专业建设多方面的创新和变革的教学改革活动,必须首先在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上实现变革,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以适应这种教学改革的需要。

2.建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特色专业建设必须目标明确,在保持专业目标的基础上突出地体现特色目标,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有明显特色,同时制订相应的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并能体现课程特色、培养方法的特色等。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采取在开全基础课和学科专业核心课程之外,根据特色培养需要,开设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的方式。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保障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就无法建设特色专业。所以,高校应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在人才引进上向特色专业倾斜,在人员配备上向特色专业靠拢,在人才培养上向特色专业侧重,以此保持该专业的特色。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实习条件对专业教师进行专业能力及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从形式上,要求他们拿到有关资格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从实质上,要求他们不但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素养,而且在操作技能传授方面是能工巧匠。另外,学校要注重从社会的生产、服务一线聘任少数兼职教师,不求所有,只求所用。

4.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的配备。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配备的数量和质量是打造特色专业的物质基础,也是完成教学计划和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虽然高校经费困难,但如果不重视设备的投入,特色专业的建设则会难上加难,所以必须本着实用和先进的原则,在经费投人上向特色专业倾斜,在投入方式上实行滚动投入。

5.课程和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特色专业必定要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上有相应的体现,教材必须和特色相适应。由于特色专业建设一般具有独特性,可能缺乏现成的、公开出版的、合适的、针对特色培养的教材,可以采取根据特色需要,结合教学实践和经验,自编教材的方式来解决,但这必须要由高水平教师来进行编写。

6.教学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要求相应的教学管理改革配套,高校要改变那种对各专业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方式,对特色专业要赋予院、系、部更大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自。

7.强化实践性教学。包括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精心设计每一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尤其注重应用型专业的实践教学,在组织制定实验教学大纲时要求实验课开出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结合,激励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8.充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除设立校外实习基地外,还可以聘请校外专家授课,或采取与其他学校、企业等部门联合培养的方式。

9.充分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当前专业教学管理的主要弊端是整齐划一,缺乏个性,这不利于特色专业培养特殊人才,尤其是不利于一些“偏才”、“怪才”的脱颖而出与成长。所以学校、教师、管理人员应强化这方面的意识,提高自身的素质与工作能力,下大力气摸索出一些新方法。在专业教学管理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天才点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培养。如某学生发散思维特别强,某学生演绎推理能力超群,某学生空间想象、形象思维突出等,就应对他们实行“随遇而教、随遇而管”的方法。

10.营造良好的特色专业培育环境。首先要为特色专业的发展提供一种执著、宽松的治学氛围和思想活跃、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治学环境。这对特色专业的培育有着重大的作用。其次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是支持特色专业培育的物质条件。要花力气搞好这项工作,使校园整齐清洁、优美高雅,校舍清洁卫生,食堂饭菜可口便宜等。

虽然以上所述远未包括特色专业建设的所有方面,但它是其中主要的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杜冬云.面向市场的专业建设[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2]刘传林.适应行业需要创建特色专业[J).中国高等教育,2005,(19).

[3]朱中华.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与评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

[4]贾慧敏.面向市场设专业变中求新建特色[Jl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7).

特色专业篇2

【关键词】园林技术特色专业研究

一、园林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概况

1.这次园林技术特色专业研究,主要是构建园林技术专业知识体系

园林技术特色专业研究服务于园林技术教学科研及行业的发展,为各个学校的园林技术专业建设指明方向,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创建一流的专业建设水平。我们通过一系列的专业调研,遵循以专业建设及校企合作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2.创新型园林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悉园林技术的专业知识,了解园林技术专业发展方向的人才

学生具备掌握园林技术操作技能、以及制图及设计和经济管理、营销的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能够在多个行业就业。学生我校期间打实了基础,在工作中才会运用自如。

3.创新型园林技术专业建设应重点培养学生园林产品营销能力,营销策划是一场中小企业商业的革命,规模营销将改变中小企业的营销策略。这场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营销模式一系列变化。在新形势下,园林中小企业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就必须借助园林营销来推广,只有认准大局,才能够生存。在信息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应多吸纳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园林企业才有生存与发展的希望。

二、园林技术专业建设应融入新理念与方法

1.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要改革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园林产品交易额的飞速增长,园林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人类社会将进入新的环境工程时代,绿色环保的新时代。园林的实践教学可在现实的环境下进行,探索园林教学改革新模式,学生应掌握园林技术的操作技能。

2.园林工程是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具有诸多优势,绿色环保是社会的大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园林企业只有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有光明的前途。园林系统工程是一个大系统,借助这个系统我们才能完成园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3.绿色园林是未来园林产业发展趋势

园林技术应用在各行各业,不仅包括园林规划,还包括园林设计、园林施工等等。园林技术是时代的产物,更是绿色经济的代表,环境工程技术的主力军,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城市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

三、创新型园林技术专业技能重点

1.制图技能

据专家预测,在未来的五年,我国的园林业有新的机遇,下一步的绿色园林将是园林技术发展的热点。园林业的新事物不断出现。园林技术对我们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园林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园林与环境工程好像是两兄弟,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制图是园林专业的重要技能,要为园林工程施工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制图是园林施工实现的手段,提倡环保型园林是全新的模式,应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提高园林技术的服务水平,园林业工作人员应有服务意识。

2.园林规划与设计应用技能

现代园林融入科学技术,对园林技术的人才培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园林规划作业由手工作业向人工智能作业转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园林作业只有借助高科技,实现科技持续发展。绿色园林是未来园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3.工程测量技能

工程测量为园林制图与施工打下好的基础,创新型园林工程建设着力于组建新园林的知识体系,教学技能体系,深化校企合作。学生主要掌握园林实践教学模式。教学体系主要讲解园林技术的优化与组合。

由于时展的需要,我们的园林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也要创新,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提出一些新的园林技术教学及研究的思想,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志成.风景园林快速设计与表现[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2]杨鸿勋.中国史话:园林史话[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特色专业篇3

关键词:特色化 专业化 类型化 全媒体

跨区域协作

“城市广播”的概念主要涵括我国各省、自治区行政区划内,以各地城市市域为主要覆盖范围,以城市市名为台名及对外呼号(直辖市除外)的广播机构。我国城市广播的总体发展极不均衡,从某种程度上看,城市广播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地之间发展的巨大差距。

进入21世纪,伴随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广播即将迎来与城市协同发展重要机遇的同时,也面对着多重挑战。纵向结构上有央广、省级电台,下有县级电台等各类频率的激烈竞争,横向遭遇新媒体与其他传统媒体围堵的逼仄空间局限,而其内部的媒介核心竞争力,与中央、省级或直辖市广播频率集群相比,在国家政策支持、新闻与文化资源、人力资源与资本运营、受众市场等方面都较为薄弱。

正确的传播理念将决定未来下一步的发展趋向,未来的城市广播人将如何应对并解决诸多制约问题?回答这些问题首先离不开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总结。总结过去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廓清传播理念研究路径的变化,梳理十二年来专家学者们为城市广播“量身打造”的具体策略,为当前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进而深入探索城市广播的发展范式,因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于城市广播的特定范畴,在“中国知网”以“城市广播”、“城市电台”为专项词分别搜索,筛选出自2000年以来相关研究论文共90篇,并且结合相关研讨会的重要发言内容,以“传播理念”为主线梳理了21世纪迄今为止城市广播主要的研究成果。

一、第一阶段2000~2002年:面向21世纪之初以科技为先导看未来广播,尝试建构城市广播的基本走向,明确地域优势定位,突出特色化、潮流化特色

此时,广播界已经出现了“交互广播”与“可视广播”的概念,业界也已经就城市广播以特定受众群体为服务对象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并把社区广播作为未来城市电台的发展方向之一。这种观点与日后广播的专业化改革——向类型化广播转型有一些相近之处。但这一时期研究者对社区广播概念的界定过于宽泛,不够严谨清晰,对城市广播发展基本模式尚未形成明确的较为充分的认识。黄林生认为:“城市电台社区广播发展方向的优势在于:与社区文化同根同源,为受众提供便捷服务,有利于细分受众群体,充分发挥双向互动交流,创办区域特色的音乐节目。”①

这一阶段研究者的共识是城市广播将处于更加激烈的媒介竞争环境之中,准确的定位决定城市广播的发展战略。首先城市广播具有地域优势,彰显独特的本地化定位,“围绕地域经济和文化做文章,发挥接近的优势,办好服务节目,充分发挥广播双向沟通交流的功能,以差异化的节目特色实现与其他城市台的交流”。②潮流化包括两个方面:“一、国际流行大众文化背景下以年轻人审美趣味为主的潮流;二、都市快节奏、信息大流量,人们求真求新求实的社会潮流;地方化特色只有与潮流互动才有可能保持活力,以潮流为导向,以地方为依托,经营与发展就能与时俱进。”③

钱耀敏深入分析了都市文化与城市广播的内在关联,其看法颇有新意并值得借鉴:“都市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更为明显,具体表现为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性;都市文化冲破狭隘的传统观念束缚,具有很强的开放性;都市文化设施建设的个性化、特色化;都市文化具有培育大批都市文化新人的时代先导功能;城市广播应该不断有机地梳理这些特征,节目策划中清醒意识这一新视点,从而突出都市文化特征的主要方面,呈现很有特色的品味、价值与活力。”④

王铁认为,城市广播应当成为市民文化消费的一种媒介选择:“将呼号中的频率波长数字作为形象符号最容易让听众记牢,常态化的策划活动能够提高受众对于电台品牌的忠诚度,真诚服务提升品牌在受众中的信誉度”。⑤这些具体的策略能够加强综合化节目品牌的独特性。

二、第二阶段:2003~2005年,深入剖析城市广播存在的制约问题,明确提出频率定位的特色化专业化,创新实践城市广播的管理机制

广播是一种让人们的身心处于最为放松状态时接收信息的媒介,因而被誉为“绿色传媒”。⑥有许多学者对都市化与“绿色传媒”的独特优势发展充满乐观的期待。2005年4月,第五届全国城市电台发展研讨会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举行。与会代表提出“广播网——加盟台”⑦内部纵向整合方式,广播网通过覆盖面的扩大,增加受众群体与广告主,加盟台借助广播网的高质量节目品牌形象吸引受众。同年5月18日,中国城市广播联盟在北京宣告成立,这一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电台概念的确立与各台之间合作,在中国城市广播发展历史中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

这一阶段各地城市广播普遍处于较好的发展态势,广告经营增幅较大,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孙宏利指出:“城市广播频率资源问题本质上是政策制约,频率紧缩政策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广播发展的最大瓶颈;城市电台和省台的关系问题,也需要从管理层面加以引导,使二者在受众范围和节目内容上有相对的区分;集团化问题,要避免造成广播在组建广电集团化内部的弱势地位;市场化问题,对节目内容和听众两个环节的开发远远不够,要围绕广播产业链做文章,需要资本运营的意识;人才问题,懂节目又善于管理,具有战略眼光的人才奇缺”。⑧城市广播发展的着重点,“频率资源的开发将成为首要任务,传媒新技术将成为发展的动力,低成本控制,追求利润最大化将成为主要目标”。⑨

频率定位专业化和特色化的传播理念迅速推进,专业化涵括节目内容和受众层面的专门化两个层面。“特色化是专业化、对象化、风格化、个性化的综合与升华,在同一地方的省市电台可能存在同类型的专业频率的情况下,特色化可以解决专业化不能解决的差异化、个性化问题”。⑩

特色专业篇4

经过5年的实践,我院的学前教育专业茁壮成长,在校生规模达1300余人,居全省学前教育专业之首和全国学前教育专业前列,教育质量、就业率、社会信誉均居我院和全省同类专业前列,展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活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学前教育专业的成功设置,给我们以启示:要不唯本科高校所为,不唯权威所云,注重社会调研,注重社会需求,注重自身条件。5年来,依据这一启示,我院成功设置了39个统招专业。

从一架钢琴到百间琴房———践行育人理念,加大投入,提升技能培训条件

1998年,我院学前教育专业设立之初,为自考助学,被人称为典型的应试教育。但这个专业的带头人孙汀兰教授牢记学院的“面向市场经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和“专业知识+现代化技能+精神面貌”的育人理念,努力将它们贯彻到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办学之初租赁校舍,办学条件简陋,学院为学前教育专业购置了一架钢琴,建立了形体房,不仅使学生们在两年间以高通过率获得自考文凭,还掌握了舞蹈、钢琴等技能。2000年,第一届毕业生被各幼儿园抢聘一空,这更加坚定了学前教育专业师生按照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理念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决心。转为高职学历教育后,学院和学前教育专业更加注重实习实训条件的建设、实习实训教学环节的落实、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学院在校内为学前教育专业建立了有百家琴房、多间形体房、画室的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艺术素质培训中心,建立了能容纳2000人可排练儿童节目、培养学生歌舞应用能力的实验剧场,还建设了双语教学实训室、幼儿健康检测与保健实训室、蒙台梭利教育实训室、电脑课件制作室等实训室,使校内实训条件达到较高水平。

学院注重校外实习基地建设,2001年学院和企业联合投资建设学前教育专业实习基地,与山东省商业集团总公司共同投资400万元(各占50%股份)建立起山东英才银座双语艺术幼儿园。由于有先进办园理念、优秀的师资,这所幼儿园成立一年便成为济南最好的高档次幼儿园之一,现已在全省发展有6所分园,成为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习和就业的主要基地。此外,学前教育专业还先后与山东大学幼儿园、山东师大幼儿园、山东省实验幼儿园等20所省级实验园、济南市儿童保健所等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这一切,保证了师生具有充足的高水平实习实训条件。由于毕业生素质高、能力强,学院同用人单位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因而学生的实习问题落到了实处。学前教育专业还探索出顶岗实习、轮岗实习、实习就业相结合等的实习方式。

呕心沥血八载,三代人共育英才———孙汀兰教授、杨文副教授和她们的教师团队

我院提出“名家治校、名师执教”的办学方略,在学前教育专业得到充分体现。该专业集中了孙汀兰、杨文、赵春梅等数位山东省内外名师。孙汀兰教授曾任东北师大、山东师大学前教育专业教授,是国内知名的学前教育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出版有8部学术著作,30余篇,8年来,一直是我院学前教育专业负责人和主要设计者。2006年,孙汀兰教授担纲申请山东省教育厅立项教学改革课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教学整合课程改革研究”,获得批准并得到教育厅资助。杨文副教授,是留学英国诺丁汉大学专修儿童英语教学法的中年教师,有长期在幼儿园讲授幼儿英语的经验,创造了“全息全感幼儿英语教学法”,被评为我国现代外语十大教学流派之一,出版有教材、录相带,其教学片由中国教育电视台向亚洲地区播发。她还提出幼儿教师“两专一化”的创新性理论(幼儿教师英教化、英语教师幼教化、幼儿英语教师专业化)。赵春梅副教授曾长期任幼儿园园长,现任山东英才银座双语艺术幼儿园总园长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指导教师。另外还有教授、副教授8名。学前教育专业从创业开始便占据了学术研究和教育的制高点,奠定了领先同类专业的基础。学院还注重为学前教育专业搭建具有双语水平、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梯队。目前,该专业有专业教师60余人(其中研究生10余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近10人),可承担全部专业课、技能课教学任务,同时还聘请20多位幼儿园长作兼职教师,定期来学院作报告、指导实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确保了较高的教育质量,在历年的学生抽样调查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师资配备、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均在96%以上。

“五学八法六能”与“一二三四五六七模式”———初见成效的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实践

我院提出“检验教学质量的标准就是就业”,要把就业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出理论够用,注重实习实训的原则。学前教育专业较好地贯彻了这些原则和要求。经过8年探索,学前教育专业探索总结了“五学八法六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五学”指学好专业基础课,有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管理学和学前课程论。“八法”指幼儿教学法、幼儿科学教学法、幼儿语言教学法、幼儿美术教学法、幼儿音乐教学法、幼儿教育教学法(综合讲授)、幼儿英语教学法、幼儿教育科研方法,是学前教育教师必须具备的八种基本方法。“六能”指乐理与视唱、钢琴与手风琴、舞蹈基础训练、素描与彩画简笔画、电脑课件制作、科技玩具制作六种基本技能。其中,“五学”是理论教学,“八法”兼有理论教学和技能养成两个方面,以技能为主,“六能”则完全属于技能养成。这种课程安排的结果,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占到了课程总时数的53%,理论课程教学只占47%,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我院提出“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校训和强调“专业知识+现代化技能+精神风貌”的育人理念,就是要使学生形成自强自立、永远进取的良好精神风貌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学前教育专业积极探索总结出一套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二三四五六七模式”。

“一”是坚持学生第一,即一切为了学生,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情感育人和环境育人。“二”是开设两个课堂,第一课堂把职业道德修养和人文教育课题列入课程表,发挥素质教育主渠道的作用,第二课堂是发挥班主任、班委会和学生社团的作用,开展多种多样的课余科技、文化、社会活动,提高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和道德素质。“三”是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和创新精神教育三项工作的力度。“四”是坚持四个统一,即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从祖国人民需要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五”是实现学生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五个方面的全面提高。“六”是做到六个学会,即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学会生存。“七”是培养学会学习、社会交往、学会合作、勇于竞争、实践操作、创新创业、抗挫折等七种能力。全面的素质教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使广大毕业生形成了独特的气质和形象,成为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典型代表。人们说,在英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最刻苦、最多才多艺、最有礼貌;班干部带头把奖学金捐给贫困同学;学生表演的舞蹈“军中姐妹”成为全省大学生文艺汇演中来自民办高校的唯一获奖节目。因此,学前教育专业也成为历年女生报考我院的首选专业。#p#分页标题#e#

特色专业篇5

关键词: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探讨

十一五期间,国家财政部、教育部为了实现促进各大高校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品牌和办学特色,决定分五批在各大高校建立大概3000个建设特色专业点。这也就促进了数学与应用数学这一专业学科的设立。在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创建以来,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人对数学与应用数学这一所谓的特色专业本身的特色在哪里提出了质疑,下面笔者就进行关于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特色的探讨。

一、如何衡量特色专业

一个学校生存、提升和发展的基石就是这个学校的特色专业,特色专业的“特色”主要体现在该专业在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培养出来的人才方面具有的特色,特色专业应该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这一基本条件。对于特色专业的要求就是特色专业必须能够做到满足“思路清晰、设备精良、质量优秀、改革突出、特色明晰以及师资优化”等等条件。在这里,笔者就提出自己所认为的特色专业衡量标准。

1.一个专业要想成为特色专业,就必须要做到教育教学理念先进、职业定位准确甚至精确、具有明显优势、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并且能够在同类院校或者同一地区院校中非常突出。

2.特色专业必须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以及师资队伍等等方面具有开拓性和杰出性。

3.一个专业是否是特色专业还有一个必要的衡量标准,那就是该专业社会声誉必须要好,特色专业必须要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但是,一个专业要想做到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就必须能够培养出大量的高知识、高技能、高素质、高职业道德水平都具备的高质量优秀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帮助,最终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4.特色专业还应该是稀缺的,具有一定的稀缺性,任何一个专业如果数量多,那么质量一定会或多或少的下降,没有稀缺性的专业就不会是特色专业。特色专业还要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模仿性,特色专业应该是各大高校特质与核心的资源,因为特色专业已经成为了各大高校创建品牌的重要要素。

二、如何建设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

在我们明确了什么是特色专业以后,笔者就要对如何建设数学与应用数学这一特色专业进行浅谈。

(一)建设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要加强建设师资队伍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想要进行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的建设,就要有强大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数学与应用数学领域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建设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时,要先建立一流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因为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建设特色专业的根本保证。想要建立一流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资队伍,就要坚持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的重要原则,坚持少量外聘教师与专职教师相结合的方针策略。这样做能够有效的改善师资队伍中教师的职称、年龄结构,还能够为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的建设注入新鲜血液。

(二)建设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要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项重要能力,进行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要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创新能力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养成需要学校长期的、广泛的在日常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课堂中为学生灌输,从而使学生将数学问题看成是一种良好的生存必须要的能力,这样学生就会自觉自主的养成进行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和思考的好习惯。学生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课堂中创造新力培养将数学课堂中创造新力培养纳入小学、初中的课本之中,让学生从小就接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从小就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识。而高校中,要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在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要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计划。

(三)建设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要以就业为保证

一个专业的建立并不是在开始的时候就能够引起学生们的注意的,所以,建设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要以就业为保证,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让他们关注数学与应用数学这一特色专业,才能够使他们产生对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学习的兴趣。建设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以就业为保证还有利于高校吸引大量优秀学生进入本特色专业,从而保证了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的建立。

三、结语

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的建设来源于生活及社会实践,用途也是非常广泛的,该专业教师的合理选用与课堂氛围的渲染是关键。要想搞好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就要探索轻松、和谐、有效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从认知规律出发,根据数学各分支的特点和学生的专业特点,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在打好数学与应用数学基础的同时,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梁小林,张弘强.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之特色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01).

[2]张洪刚,宋立新.独立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

特色专业篇6

论文关键词: 环境工程 特色培养 石油石化 工程实践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环境工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重要性。然后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实际情况,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可供参考的特色人才培养方式,强调培养方案的实施应从加强基础、优化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入手。我们也看到本校通过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服务于石油石化行业的特色人才,在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引言

近几年由于我国资源能源日益短缺以及污染问题不断加剧,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能源行业的发展战略,导致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旺盛需求。因此各高等院校纷纷针对各自行业优势设置了环境工程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化工和教育部共建的唯一一所重点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形成了较强的地位和行业优势,因此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

二、环境工程专业教育现状

中国的环境工程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环境工程高等教育的师资和办学基础条件方面的不同,各高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环境工程专业的历史发展历程,从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专业的教学计划设置上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比如一些院校由于脱胎于原化工、建材等行业,在课程设置上既开设了化学工程、建筑材料类等课程,又开设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环境类课程,课程间的重复现象很多,实验室建设也容易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而且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完成这众多的专业课程,自然是任务繁重、学时紧张,难免是“学习面宽、深度一般”。进而无暇顾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最终造成毕业生的实践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这成为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一大困惑。各高校应尽快探索出一种适合本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三、人才培养

(一)人才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专业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加之各个高等院校的发展方向与原始基础的不同,从而决定了环境工程专业在各个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的环境人才上有较大差别,因此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特色型环境治理的技术人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坚持环境工程专业与实际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主要培养以石油石化行业和社会环保部门为主要服务对象,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培养方案的制定

在不同行业环境治理人才的需求下,高校应按照“在宽口径专业内设置柔性专业方向”的原则,制定合适的培养方案,培养带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技术人才。

本校根据石油石化行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探索和优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形成“重视基础、强化实践、突出特色”三大原则为基础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本专业从培养能够从事环境工程有关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定位出发,针对专业方向需要,培养方案精心安排了专业选修课程。在培养方案及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方面,既要面向社会环保部门,又要突出石油石化领域环境工程的行业特色。

(三)培养方案的实施

1.加强基础。学生应比较扎实地掌握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该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培养环境工程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本校环境工程专业一向重视基础教育,先后建成了《水处理工程》《环境监测》《物理化学》等校级及国家级精品课程。在本科教学评估中,基础教育环节得到了评估组专家的一致好评。

2.依托优势学科,优化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专业课程设置既要服从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又要考虑学校自身的优势学科,培养具有特色专业知识的人才,增强市场竞争力。

本专业依托“环境化工”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点、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加强学科建设,建成了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学队伍,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和中石油创新基金等省部级科研课题,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

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综合大实验以及在毕业设计中,教学内容涵盖了石油勘探过程、石油开发过程和石油加工过程等背景知识和对环境工程技术的需求。同时,教师及时地将科研项目中的成功案例编写进教材或讲义中、将科研成果带进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水平。

3.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实践和实践教学是获取新知识的源泉,是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相结合的关键,是训练技能、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本校依托校内外各类实践、实习基地等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实验资源,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为目标,以重视理论基础、强化实践能力和突出石油特色为原则,以石油石化和地方环保为背景构建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模式,创造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条件。

(1)“211工程”建设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为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资源。自启动“211工程”建设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建设以来,充分利用学校为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累计投入近500万元的建设经费,创建了独具工程或接近工程特点的实验条件和研究场所,总面积约达1300平方米。其中最具特色的有:①水处理工程实验室,包括石油石化污水处理及回用的实验装置等,可进行油田开发、石油炼制过程中排放污水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实验与研究;②恶臭污染控制实验室,包括多组分动态配气系统、动态嗅觉检测仪、恶臭污染评估及控制系统;③环境微生物实验室,针对油田开发过程中落地油污染土壤的问题,筛选高效石油降解菌群,构建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④环境监测实验室,包括炼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分析监测技术、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组分监测技术、石油炼化企业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的实验与研究;⑤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实验室,可进行油田开发及石油炼制过程中产生的“三泥”进行控制及资源化利用的实验与研究。所有这些实验室及设备,工程实践性强,可达到与生产企业的情况接近或一致,为保障训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实验平台。

(2)完整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和相关部门的紧密结合,根据石油石化行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创新和优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课程和环节的结构体系,做到了“工程实践四年不断线”。

一年级学生进入基础性实验室,结合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在公共基础实验平台开展实验技能训练;二年级学生进入专业基础实验室,开展环境化学等专业基础实验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实验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实践技能;三年级学生进入学科专业实验室和研究性实验室,并开展课程设计等综合实验,通过认识实习提高实践能力;四年级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通过专业综合大实验、校外生产实习、理论联系实践的毕业设计等环节,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总之,实现了四年内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专业实践训练不间断、应用能力培养不断线,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形成的地位优势,使本专业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石油石化企业紧密结合,形成了有效的工程实践训练的产学研链。

(3)创建了因材施教的平台,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建了因材施教的平台,具体措施是: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实行优异生导师制,安排硕士生导师进行指导,让学生参与科研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安排其进入实验室,参与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机会;对于创新能力强的学生,鼓励并引导其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等竞赛活动,指导其进行发明创新,并申请专利。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安排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行一帮一制度,力求做到学困生不掉队。通过上述措施,实现了因材施教的办学理念,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近几年来,共有55人次获得科技奖励,有十几名学生获得了社会实践方面的奖励。

(四)培养模式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建立石大科技集团炼油厂、胜利油田稠油厂、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齐鲁石化公司、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公司等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基地,并在实习过程中聘请石油石化行业专家作专题讲座。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大赛、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等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构成了有效地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模式。

四、特色人才培养的成效

无论是过去计划分配,还是现在的自主择业,本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主要就业方向为石油、化工企业环境管理部门、环保企业以及政府事业和研究机构,有些已成为该行业的环境工程领域中高级专家和技术骨干,就业形势较为乐观。

“环境工程”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本科专业,与目前我校许多石油主干专业相比,它面向石油石化行业以外的社会环保部门和研究单位就业适应的面要宽得多,尤其是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不断扩大。不仅如此,在石油石化领域,随着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随着“绿色油田”的建设与发展,大量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技术在石油钻井、采油、油气集输、油气加工等领域获得了十分深入而广泛的应用,并且已经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迫切需要本专业毕业生能将环境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与石油石化行业的应用相结合,使本学科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上既兼顾面向社会,又具有自己的“油味”特色。本专业的这种“双重面向”特色化建设,对于提升本学科毕业生的就业适应面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校作为石油高等学府对于石油工业发展所肩负的责任。

五、专业需求及前景

随着中国资源与能源短缺问题的加剧,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的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矛盾问题包括环境治理行业将会逐步实现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大调整,如倡导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进一步推动了对环境工程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

与环境工程专业密切相关联的产业是被称之为“朝阳产业”的“环保产业”。随着我国政府gdp中用于环保比例的逐渐增加以及减排目标要求的提高,国家、社会投入到环保产业的资金将逐渐增加,企业投入到污染源治理的费用也将逐步增加,因此污染治理这个行业必不可少,环保产业的发展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环境工程专业10年以前就被提出是“未来人力资源短缺十大职业之一”。目前的调查结果表明,与往年相比,2010年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明显乐观,目前民营环保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环保部门开始招聘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投入的增加,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需求将出现上升的势头。可以预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对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将会不断增加,专业发展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彭永臻,曾薇.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7,(6):36-37.

[2]谭文轶.对地方高等院校新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08,(10).

[3]吴烈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形式和人才培养定位浅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1).

[4]肖华花.新形势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浅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7).

特色专业篇7

关键词 特色专业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Employment of Special Major in Normal Local Colleges

JIANG Hejin, JIANG Fuqiang

(Beijing Printing College, Beijing 102600)

AbstractWith the expanding enrollment and deep reformation in college,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on college graduates has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nd the graduates from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of general college has to face multiple problems in finding jobs.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employment problems that encountered by graduates under new circumstance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graduates employment, the author has put forward certain effective suggestions on this point.

Key words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employment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持续增长,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在高校就业压力加大的同时特色专业却面临企业需求旺盛,人才供给不足的状况。部分单位由于特色专业人才急缺,为吸引人才,加强了学校的进一步合作,在大三甚至更早就和学校、学生签到定向培养协议,吸引学生到企业就业。但特色专业学生就业仍面临一定的问题。

1 行业特色专业学生就业目前面临的问题

(1)院校归属关系变化导致生源结构变化,导致就业区域发生变化。行业院校一般原属于行业部门,具有鲜明的行业特殊性,主要承担为行业培养急需人才的任务,如北京印刷学院原属于新闻出版总署,以为全国印刷出版行业培养人才为主,招生主要面向全国,学生毕业后也是流向全国为主,特别是印刷产业发达的广州、深圳等地。划归地方(北京)后,招生以面向北京为主;北京生源数量从不足10%逐步增加到目前大约60%,北京学生几乎都在当地就业,但是印刷产业的中心却是以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为主,特别是广州、深圳地区,造成企业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

(2)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劳动环境有待改善,影响学生就业意向。如印刷工程主要面向印刷领域,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印刷是出版产业中属于低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部分企业工作环境和条件相对较差,如工作噪音大,气味重;而且随着北京市城区搬迁改造,很多企业陆续迁往郊区,导致交通不便,导致部分学生放弃行业工作,转而进入其它行业。

(3)部分学生对行业专业不认可,但未做好其他行业就业准备。由于我国特有的招生制度,很多考生在高考报名时仅考虑是否能考上某所学校,并不太关注专业,导致部分学生入校后不喜欢现有专业,在专业课学习上缺乏动力,导致成绩较差,由于行业特色专业学习内容涉及知识面相对较窄,领域相对有限,而学生未能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导致在行业专业外就业困难,影响学生就业。

2 特色专业学生就业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2.1 招生体制与学生职业兴趣的矛盾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高考依然是学生进一步深造的主要途径,势必造成学生把考入大学生当作第一目标,在进入大学生之前太关注专业的就业去向和个人兴趣之间的结合,同时学生对不同专业的内涵缺乏了解,导致进入学校后随着职业意识的启动,有部分学生开始从朦胧转向不喜欢专业,甚至发展到不愿意大学的学习,对其他专业或者行业也未能进行探索和强化自身能力,导致面临就业是缺乏竞争力,影响就业。

2.2 学校培养体制与就业领域拓展的矛盾

高等教育是属于专业教育,特别是特色专业。特色专业的知识学科经常使用领域相抵较少,有些专业知识几乎在其它行业中不会出现,因此导致不喜欢本专业的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缺乏吸引力,可选择面小,知识面的拓展范围有限,导致就业选择面前缺乏信心,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影响学生就业。

2.3 生源结构与行业特点之间的矛盾

普通高校的特色专业大多与行业相关,工作有特殊行业背景。以印刷工程为例,对数面向的是印刷包装企业,相对工作环境较差,部分学生特别是90后的学生不愿意选择,同时印刷包装行业在传统中是男性为主,企业招聘中也倾向于男生,但是目前在招生中却一直都是女生占半数甚至更多,影响到该专业学生的就业。

2.4 毕业生能力与满足企业要求之间的矛盾

学生能力是就业的基础。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归根到底取决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当前许多学生在能力上难以达到企业的要求,除了部分学生自身的缘故,如专业素质不足或其他因素外,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息息相关,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相对落后于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未紧密联系社会实际需求,导致毕业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专业知识背景单一等缺陷,使人才培养技能方面与实际需求相脱节,影响学生就业。

3 推进特色专业学生就业的思考

3.1 注重专业内涵建设,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专业建设必须紧密联系社会实际需求,同时确保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按企业和市场需求,对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关改革,寻求适合专业的独特发展空间和模式,办学特色与所在区域经济产业特色相连,与学校历史传承相连,与人才培养方式创新相连。

3.2 加强专业教育引导,提高学生专业认识和认可度

高考制度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专业教育,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逐步接受并认可专业,从而愿意在本行业领域内就业。专业教育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专业是做什么的,学习哪些相关课程,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他的职业发展道路是什么,在行业中就业有哪些就业领域,有什么样的发展前景。专业教育应采用多种形式,如通过专业讲解、参观实习、校友的讲座和访谈等多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行业发展的信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用好专业知识的决心。

3.3 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提高学生职业意识

针对学生对未来发展的期望,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提高学生自我意识,促进学生从大一开始进行个人职业意识培养,通过职业规划和专业教育,促使学生合理安排大学生的学生、生活。特别是促使对自身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认识并开始逐步去了解到自身适合的行业,以及通过大学生学习、课外实践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并获取自身感兴趣的行业的知识,为将来毕业时转行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3.4 加强市场开发,拓宽学生就业途径

特色专业学生就业主要依托行业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就业基地建设等模式不断强化,促进了特色专业本行业就业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但是针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加深,跨行业就业学生比例不断提高,在挖掘本行业中从事非专业工作机会的同时,应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促进学生多渠道就业。

特色专业的学生就业问题产生是在高等教育社会化和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是产生的,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高校充分做好基础性工作,同时大学生本人积极主动地就业,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色专业学生的就业工作也会走出特色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则强,程文明,董大伟.新时期特色专业就业之路的探索与实践.职业时空,2009.5(1).

特色专业篇8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0-0152-02

一、引 言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于1998年被教育部正式列入本科专业目录,并规定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从1999年在云南大学和东北大学首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迅速。2000年,全国有包括武汉大学在内的57所高校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2001年全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大学生的高校发展到132所,2004年迅速增加到327所,至2005年已有500多所高校(包括高职高专在内)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专科生。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现状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培养目标笼统,难以体现专业个性特点。到目前为止,有关该专业的较完善、较统一的教学规范仍未确定,各校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教材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都还存在较大的认识分歧。在开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对培养对象规格层次的定位不准确,对培养对象所适宜的工作领域的界定过于笼统,对培养对象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不够全面,不够具体,缺乏专业特点等。2.课程体系庞杂,专业特色不明显,校际差异较大。本专业普遍存在着指导思想不明确,人才培养模式不清晰的现象,由此导致了课程设置的五花八门。例如,某工业大学将课程体系高度概括为3大类:经济类、社会类、管理类;有的学校课程内容包罗万象,覆盖了文、理、工、管、经、法、政、社等大学科的内容;有的学校课程设置中大部分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类课程,把本专业视为面向社会的经济管理。3.专业方向越位。根据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准确理解,本专业的培养方向既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过于狭窄,但不少高校却偏离甚远。从一些高校在本专业之下设置的方向名称就可看出问题来,这些方向名称有:行政管理、政治学、物业管理、房地产管理、环境经济。以上方向中,行政管理是与公共事业管理并列的两个二级学科专业,将前者作为后者的方向,犯了逻辑性错误;政治学是属于法学门类的学科,而非管理学门类;物业管理与房地产管理是属于工商管理学科,而环境经济应是经济学专业的方向。

国外高校没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此相应的概念是“非政府部门管理”、“第三部门管理” 等所谓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但鲜有专门针对“非政府部门管理”或“第三部门管理”设置的本科专业,一般只在大学的政府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或管理学院开设相关的课程,或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如美国约翰- 霍布金斯大学的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中心。从国内主要研究结果来看,争议最为突出的是高等学校培养该类专业人才的“出口”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目标模糊。由于专业特色不突出,致使社会上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认识模糊,不明确本专业学生的定位,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该类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没有实现专业初创时的预期目标,大量本科毕业生并未进入公共事业管理领域就业。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的普遍认识不足,不知道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区别在哪里,不明白公共组织和政府机关究竟有那些分工。认为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不是专业人才,没有实在的东西,成了“万金油”,而大多数的用人单位都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因此,造成学生就业难。该专业在家长、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甚至有网站将其列为中国高校十大最差专业之一,专业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高,对前途感到渺茫。

为适应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需要,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华侨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全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研讨会于2007年10月27 日至29日在福建省著名侨乡泉州市举行。来自全国三十多所高校的六十余位从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与研究的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关于专业方向问题,会议认为:由于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校五花八门,各有不同的办学层次、办学基础和优势学科,因此各高校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出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专业方向,应根据学校的不同而体现特色,这种特色应建立在本学校原有优势专业的基础之上,例如财经类院校可以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原有的财经专业相结合,培养既掌握公共管理一般知识又具备公共部门财务专业知识的新型管理人才。但遗憾的是,由于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大多关注专业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问题,本次会议没有就综合类院校如何在专业方向上体现特色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来看,江西师范大学是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中唯一的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方向)专业,第二批和第三批公共事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学校分别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北大学、白城师范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潍坊医学院和云南大学,其中除了东北大学和云南大学属于综合类院校外(且这两所院校属于1999年首批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试点院校),其他五所院校都结合本校特色突出了公共事业管理的自己特色,或是卫生事业、或是教育管理、或是体育经营管理特色。

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策略

一个专业的设置应该是基于社会实践需要的,其办学规模、专业方向等必须与之相适应。但就目前全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现状看,突出问题是招生规模太大、专业特色不明显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及人才实际需求相互脱节。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重点突出“多维发展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设计。即建立模块式的课程体系和动态的教学计划,根据社会需求,把专业知识本位与职业能力本位两种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分类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建立一系列有力的教学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实施。从基本流程看,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运用系统论和控制论理论指导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确立灵活的培养目标。公共事业管理学是建立在政治学和经济学基础之上、研究社会领域内公共事务管理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人才必须具有以管理科学为基础,由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知识交叉渗透的多学科知识结构,学校必须建立适应多层次、多方向发展要求的课程体系,同时要建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加强实践能力训练的教学保障体系。公共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与我国公共管理部门改革进程密切相关,应针对各种公共管理部门人才需求的实际要求,加强专业能力训练和公共服务能力培养。同时要增强学生对管理类相关专业课程的选修自由度,提供更丰富的专业实践机会,以适应更广泛的就业需求。各办学单位要在充分进行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确立灵活的培养目标。例如,由原来的教育管理专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师范类),可将教育学作为学科基础,主要培养教育事业管理型人才,充分发挥教学经验成熟、就业定位明确、教育资源充足的优势。农科类高校依托农业学科优势,主要培养面向农村公共事业领域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这种培养方式也有其发展空间,符合当前我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且有利于办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方向。

当然我们不是说专业方向定了位,有特色,培养的学生就好“销售”,就能向自己的专业领域输送人才,我们必须严肃且慎重地思考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一味按照“特色”模式培养实用技能型的工具性人才,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操作应用能力,就限制了他们将来的就业领域或转向其他行业的潜在能力,以及进一步学习研究的能力。所以,本科层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既不是培养直接的现成的公共组织管理者或公共商务服务人员,也不是仅仅培养“拿来即用”的实用型人才,而应该在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基础上,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即使基本素质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相结合。课程设置上具体表现为,通过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思想素质,培养其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思维、决策能力,通过专业选修课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即解决问题、执行决策方案的能力。这样,学生毕业后,既可以再深造学习,成为理论研究型或学术性人才,又可以通过一定的职业技术准备走入社会,参加生产和工作,还可以通过经验积累和进一步学习,成长为中高级管理人才;或者可以不太困难地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转行学习和工作。

总之,各高校建设有自身特色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势在必行,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在充分调研和严密论证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的规律有序的进行,确立可行的模块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改善学生的就业状况。

参考文献:

[1] 李燕凌,杜宝贵等.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现状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4(6).

[2] 宋琪,方永恒.对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 李跃平,黄子杰等.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 帅学明.普通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改革与建设探讨[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6).

上一篇:家用电器范文 下一篇:匹配算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