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师在课堂提问中的角色

时间:2022-09-21 12:07:34

浅析教师在课堂提问中的角色

摘要: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应是教学的主体,回归学生主体已成为现代教学模式共同的趋向。本文分析了教师在英语课堂提问中所承担的角色,重新梳理了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角色定位,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课堂提问 教师角色

一、引言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的思维交流过程,教师教得怎样,学生学得如何,需要通过一定方式了解。课堂提问即是方式之一。课堂提问不仅作为教学方法,还被作为了解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情况的反馈手段。提问过程即信息反馈过程。充分利用提问反馈,捕捉信息,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调控,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因此,提问是否得法,引导是否得力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但长期以来,由于许多教师对提问原则研究不够,对其自身在课堂提问中所承担的角色缺乏应有的了解,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致使许多课堂提问流于形式,在看似活跃的气

氛之下,真正有效的课堂提问比例甚低。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人本主义提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以及潜能的发挥,提倡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全人教育的理念,教学中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和系统功能语法代表人韩礼德的语言实质理论推动了外语教学的变革。他们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行为,其基本功能是交际,语言学习只能通过学生的交际活动来完成。而二十世纪70年代关于中介语理论和学习者个体因素的研究,更让人们认识到学生才是外语学习中起最终决定作用的因素,教师只是促进者。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师生关系,重新定位和调整了“教”与“学”的关系,并对教师角色进行了重新的界定,使外语教学回归了自然。学生成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有参与决策和进行个人选择的能力。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媒介,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同时,教师对自身角色的认同,又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成败。那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阶段,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三、教师在课堂提问中的角色

(一)问题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善于提问,提出好问题。而一些无关痛痒的提问,跟学生“较劲”的提问,不仅不起任何作用,反而使人索然无味,更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稳定发展。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通过设计不露雕凿痕迹的问题,使学生在对其探索中寻求到一种学习的快乐。

1.分析课堂提问的类型,有针对性地设计有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

问题的分类标准不同,其分类也不尽相同。仅从回答者回答的自由度上来分,可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提问;聚合式和发散式提问;展示型和参照型提问。封闭式、聚合式和展示型提问大都是信息再现性的,一般有明确的答案。开放式、发散式和参照型提问则是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做出创造性的回答。这类问题无固定答案。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尽可能地增加发散式提问所占的比例,启发学生思维。

2.提问应该适时、适地、因人而异。

当学生处于不知而急于想知或已知某一问题而又想进一步深化认识时,于颇具思考价值处恰当地提问,把握时机,提出问题,对促进思维发展十分有效。具体而言:(1)当要形成某一学科的理论知识、概念或原理,要想揭示其内在联系时;(2)学生凭借“旧识”可以独立探索“新知”时;(3)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4)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5)当学生的思维有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6)当学生有观点极想表达时。在这些时候提问,就恰到好处。

(二)课堂提问中学生的启发者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充分开动了自己的大脑才是真正的参与,才有可能提高个人或是集体的素养。要提好问,就得讲究提问的技巧,提问的艺术。提问方法得当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调节学生思维,使师生进行最佳的心意交流和信息传递。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提问对象,灵活运用各种提问方式。例如,一堂课有时如果能用一个新颖、切题、有趣的导入式提问开头,无疑会有利于学生一开始就全神贯注。进而用讲授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求知悬念,引人入胜。最后用内容总结式提问结尾,不仅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可以起到加深印象、提出问题、发人深思的效果。

(三)课堂提问中的协调者与控制者

1.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答案,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很多教师都习惯于这样实施课堂提问:在提出问题之后,只要有学生回答出了预设的答案,就继续开展下面的教学活动。其实,在教师满足于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能够说出课前预设的问题答案的同时,实际上却使更多的学生失去了思考问题、锻炼思维的机会。较为理想的做法是,在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扮演引导者或助手的角色,要求学生加工或反思自己的回答。如,教师可以追问:“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通过这样的交流,让大家了解他在思考什么,在怎样思考。以这种方式启发学生反思回答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在学生回答错误,或是回答有困难时,教师不宜急于让其他学生补充、完善,而应该及时变换提问的方式、提问的角度,或提供回答这个问题的铺垫性的问题,让回答有困难的学生继续思考、回答。这样的追问,也被称作“加工性问题”,与教师先前提出的“核心问题”共同构成了有效的提问。从某种意义上说,加工性问题比教师提出的初始问题更为重要,因为它直接针对学生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完善、丰富自己的回答,发展思考力。

2.鼓励生――师、生――生交流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提问引发的交流模式有三种;师――生交流模式,生――师交流模式,生――生交流模式。但是在英语课堂上,我们看到的几乎都是师问生答的状况,问题的交流只局限于师――生交流模式。如果在课堂上,我们大量地只是要求学生被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只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依赖教师,只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惰性。在教学中,应大力提倡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并且以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提问为契机,形成师――生、生――师、生――生等多向互动的交流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学生回答的评价者与鼓励者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他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分为五个层次。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对学生而言,即要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满足自我实现。在英语课堂提问中,适时地对学生加以鼓励和表扬,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例如设计问题时,不是想法让学生答不出,而是让学生感到跳一跳能够得着,多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帮助他们找回自信。

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论正确与否,合理与否,都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以便教师从中发现问题,加以指导。不以简单的对错来评判学生的答案,不以是否获得知识来判断学生的发展,而是将学生的学习看作有意义的思维过程。树立这样的观念,有助于我们设计真正对学生有发展价值的提问,并能够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恰当的评价和正确的引导。

四、结语

总之,课堂提问这种最古老的、到目前仍然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和作用。教师应在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的前提下,探索如何通过课堂提问培养与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和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1]丁晓晖,董科胜.“以学生为中心”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4).

[2]廖锦超.基于网络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J].外语电化教学,2005,(1).

[3]柳英林.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与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J].现代教育科学,2002,(1).

[4]陆巧玲,李翠英.外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嬗变[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

[5]王晶,卓新光.以学生为主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新定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

上一篇:抓课堂实效教学,树课改理念教风 下一篇:包容学生,和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