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建筑垃圾处理研究

时间:2022-09-21 11:07:36

浅谈城市建筑垃圾处理研究

【摘 要】作者针对城市建筑垃圾处理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主要包括建筑垃圾的定义及特点,并对我国建筑垃圾处理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建筑垃圾处理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的城市化阶段,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的城市化率只有40%左右,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城市建设与扩张将在我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我国人口较多,但城市人口相对集中,使得人均建筑面积较小,住房需求长期刚性,使得建筑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如今全国每年新竣工的建筑面积达到了20亿平方米,接近全球年建筑面积的一半,而且还在逐年递增,到2020年,我国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如此巨量的建筑工程产生的建筑垃圾将是令人震惊的。

二、建筑垃圾的定义及特点

(一)建筑垃圾的定义

因建筑垃圾来源广泛、成分复杂,目‘常和城市生活垃圾混杂,造成对其定义不明确,许多专家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国内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的标准不统一,这也使得建筑垃圾至今没有明确的“身份”。

这里的建筑垃圾概括的定义为:建筑垃圾是指在对建筑物、构筑物的建设、维修、拆除和装修的活动中产生的对建筑物本身无用或不需要的排出物料。主要来源于基坑开挖、道路开挖、建筑工地施工、旧建筑拆除和建材生产五类。对建筑物无用或不需要,是对物料是否垃圾的界定。对物料无用或不需要的界定最终来源于某种形式的主观判断。

考虑到基坑开挖、道路开挖、建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泥土、余料基本可以在回填、再利用过程中消耗掉,不会产生附加的、难以降解的废物,且回收价值不大,因此本文在讨论时不考虑这部分建筑垃圾的影响,即狭义的认为建筑垃圾是在建筑施工、建筑拆除、建筑装修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

(二)建筑垃圾的特点

建筑垃圾主要以渣土、碎石块、废砂浆、砖瓦碎块、混凝土块、沥青块、废塑料、废金属料、废竹木等的废弃混合物组成,如按照当前常用的填埋堆放的处理方法,其一般需要经过很长时间其物理、化学特性才可趋于稳定。在此期间,废砂浆和混凝土块中含有的大量水合硅酸钙和氢氧化钙使渗滤水呈强碱性;废石膏中含有的大量硫酸根离子在厌氧条件下会转化为硫化氢;废纸板和废木材在厌氧条件下可溶出木质素和单宁酸并分解生成挥发性有机酸;废金属料可使渗滤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离子,从而污染周边的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和空气,受污染的地域还可扩大至存放地之外的其它地方。

三、建筑垃圾的环境危害性

(一)污染水体

建筑垃圾在堆放和填埋过程中,由于发酵和雨水的淋溶、冲刷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浸泡而渗滤出污水一一渗滤液或淋滤液,会造成周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

(二)污染空气

建筑垃圾在堆放过程中,在温度、水分等作用下,某些有机物质会发生分解,产生有害气体。例如废石膏中含有大量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在厌氧条件下会转化成具有臭鸡蛋味的硫化氢,废纸板和废木材在厌氧条件下可溶出木质素和单宁酸并分解生成挥发性的有机酸。垃圾中的细菌、粉尘随风吹扬飘散,造成对空气的污染。少量可燃性建筑垃圾在焚烧过程中又会产生有毒的致癌物质,造成对空气的二次污染。

四、我国建筑垃圾处理的建议

(一)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是一种外部强制力,也是减轻建筑垃圾对环境影响的重要手段。当前的建筑垃圾问题比较突出,大量建筑垃圾乱堆乱放,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对环境造成了危害,另外,集中处理的建筑垃圾也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鉴于目前建筑垃圾的排放高峰期已经到来,各种天然建筑原材料也面临枯竭的现状,使得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循环利用的监督、管理机制的制定已经非常必要。

我国法律有必要对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的内容进行补充,并禁止填埋可利用的建筑垃圾,制定建筑垃圾回收率的相关条文,对随意倾倒建筑垃圾的行为也应增加惩罚性条款,或者修改制定更加完备的法律,来加强建筑垃圾管理中法律的效力和惩罚力度。另外,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在全国的建筑施工企业中,进行一次定量定性的建筑垃圾综合调查统计,制定建筑垃圾的允许产生数量和排放标准,并将其作为衡量建筑施工企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准,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控制建筑垃圾的产生。

(二)财政补贴和优惠政策

我国建筑垃圾处理处于刚起步阶段,还没有达到完全的产业化与市场化的高度,因此国家的扶持政策和财政补贴显得尤为重要,自负盈亏会让企业无法生存,也无法使建筑垃圾达到高效的应用。因此政府应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来刺激建筑垃圾产业的发展。

五、结语

环境保护是一项全民事业,仅靠政府或企事业单位是不能完成的,必须有公众的参与。由于建筑垃圾的再生产品市场接受度不高,在政策的引导下,也需要从公众参与的角度进行考虑,通过社会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环保和回收利用的意识,加强舆论宣传和导向,引导和鼓励消费者优先选购再生建筑产品,政府应对主动使用再生材料的企业进行表彰,宣传,对公众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普及建筑垃圾知识,消除公众的疑虑。

参考文献:

[1]杨敬帅,马晓霞.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13期:304~305.

[2]石建光,邓华,林树枝.汉川地震后建筑垃圾再利用途径探讨[J].福建建筑,2008年第11期:27~29.

[3]东方科技论坛,“建筑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战略”学术研讨会,上海,2006.

上一篇:浅谈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