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时间:2022-09-21 08:49:34

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出血性梗塞被越来越重视,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把握治疗时间窗的选择以及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以免延误病情。方法:对所选18例出血性梗塞患者做临床分析。临床中早期抗凝对预防再栓塞有重要意义,为避免出血性梗塞,严格选择病例,正确抗凝,且在缺血性中风早期使用,及时发现出血性梗塞,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关键词:出血性梗塞 心源性脑栓塞 治疗时间窗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075-01

由于脑梗塞检查方法的先进性及治疗手段的多样性,人们对出血性梗塞的认识越来越重视,本文对18例经头颅CT证实为出血性脑梗死的患者临床和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8例患者中男7例,女11例,年龄42~75岁,均符合出血性梗塞的诊断标准,1例24h症状无缓解,复查CT示出血性梗塞。2例发病1d后病情突然加重,CT示出血性梗塞,余15例患者中14例病情有所加重,有肢体瘫患加重、嗜睡、头痛,6例症状持续不缓解,均经头颅CT证实为出血性梗塞。即往有风心病、冠心病来院时合并房颤8例,高血压病13例,糖尿病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2例,均无明显后遗症状。

1.2 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急性起病,其中动态起病10例,静态起病8例,偏瘫11例,运动性失语9例,伴头痛头晕24例,嗜睡8例,轻偏瘫3例,偏盲2例,共济失调3例,昏迷2例。

1.3 影像学检查18例患者曾行头颅CT检查61次,其中:13例曾行影像检查2次,4例行3次,1例4次CT检查,18例出血性梗塞中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病变11例,均有大面积梗死,其中血肿型8例,基底节区5例,颞顶叶3例,非血肿型10例,出血波及额颞顶叶5例,颞顶叶2例,额叶2例,颞顶枕1例。

1.4 治疗与转归以脑梗死住院的患者,经头颅CT确诊为出血性梗塞,主要给于脱水剂及脑细胞保护剂治疗,本组18例患者,11例偏瘫有不同程度恢复,7例偏瘫恢复不明显。

2 讨论

出血性脑梗塞,又称梗塞后出血,是指在缺血性脑梗死梗死组织内继发出血病灶的一种脑梗死,其梗死区域和出血病灶属于同一动脉供血区,常发生于动脉栓塞性脑梗死及大面积脑梗死。随着CT、MRI等影像学应用的普及和溶栓治疗的开展,出血性梗塞报道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国外学者报道,出血性梗塞发病率1.5%~8.6%,国内报道4.3%~8.2%,本组出血性梗塞18例,占同期住院脑梗死的5.88%,各报道的发病率不同,多与对出血性梗塞认识不足,或颅脑CT复查例数少有关,另由于发生出血变化时,一部分患者可以无症状而被临床遗漏[1]。出血性梗塞的发生,一方面因梗死区闭塞血管再灌注,另一方面溶栓、抗凝治疗、凝血因子缺乏等可促使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生。脑栓塞最易出现出血性梗塞,国内学者报导45例出血性梗塞中37例为脑栓塞所致,占82.2%[2],脑栓塞中心源性脑栓塞最多见,有学者报道约占50%~70%,脑栓塞引起的出血性梗塞,通常发生早,临床表现重,多为血肿型,有占位效应。本组血肿型8例,7例为脑栓塞,其中2d内发生者8例,临床表现重。本组心源性栓塞12例,占66.7%,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脱落所致4例占22.2%。脑栓塞发生出血性梗塞的机制是栓子自溶,破碎或使用溶栓药物使栓子向远端移动,血管部分或全部再通,高压血流进入已有破损的血管内引起出血。各种原因引起脑部较大动脉内血栓形成,造成相应供血区脑梗死,可发生出血性梗塞,因大面积梗死后,由于脑水肿使梗死区周围组织毛细血管受压而缺血、坏死、内皮损害,待水肿消退,已受损的毛细血管再灌注,血管壁通透性增高,以及新生的侧枝循环,管壁发育不健全,在血流的冲击下可发生渗血,引起梗死周边斑点状、片状出血,即非血肿型出血性梗塞,通常发生在梗塞2周内,提示脑梗死第2周发生出血性梗塞与第2周脑水肿消退,侧支循环形成,梗塞周围广泛渗血有关,非血肿型出血性梗塞临床表现可无明显加重,但恢复慢,本组18例出血性梗塞患者中,有8例患者血栓形成性梗死的出血性梗塞,该8例在复查影像时证实。本组中3例接受溶栓治疗,9例曾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溶栓可改善梗死区血液循环,防止血栓扩大及栓塞再发。抗凝治疗可使栓塞性脑梗死再栓塞率下降,但他们同样都干扰了凝血与纤溶功能的平衡状态,可能引起出血性梗塞,有报导指出,出血性梗塞一般不会发生在缺血性中风6h内,溶栓窗定为病后6h内较为合适,6h后溶栓出血性梗塞发生率增高,国内报导尿激酶的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38例,发生出血性梗塞4例,而其与抗凝治疗的关系一直有争议,有人认为抗凝治疗使出血性梗塞的发生率增高,认为出血性梗塞与抗凝有关,有待进一步印证。临床中早期抗凝对预防再栓塞有重要意义,为避免出血性梗塞,严格选择病例,正确抗凝,且在缺血性中风早期使用,经CT排除出血后,可继续使用。出血性梗塞常使缺血性卒中病情加重或病情持续不缓解,出血性脑梗塞病情加重多与血肿扩大有关,脑出血后除血肿本身占位性损害外,尚有周围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血脑屏障受损及血液分辨物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对脑组织的损害。故对于栓塞性梗死及大面积脑梗死者,病情加重或按常规治疗无缓解者,在病程l~2周内复查头颅CT,及时发现出血性梗塞,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总之对于心源性栓塞,大面积脑梗塞及脑梗塞的抗凝的患者应高度警惕出血性梗塞的发生。一旦发生出血性梗塞只要积极治疗是可以救治的。因此我们在收治此类患者,在进行病情告知时,一定要向患者家属交代清楚有发生出血性梗塞的可能性,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矛盾,以便更有利于患者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东生,冉治国.出血性脑梗死30例临床分析.陕西医学杂志,2003,32(3):225

[2] 张瑾宜.出血性脑梗死45例报道.上海医学,1994,8:468

上一篇:牵引推拿治疗学生颈源性眩晕36例临床观察 下一篇:异基因骨髓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恶性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