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式教学模式研究与探讨

时间:2022-09-21 06:54:13

设计式教学模式研究与探讨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设计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对设计式的“教”和研究式的“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搭建了设计式教学模式的框架,加强了师生互动,实现了教学相长。

【关键词】设计式;研究式;教学模式

一、设计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自学、创新和研究能力,对提高任职专业课教学效果、适应21世纪现代工程对人才的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著名的美国结构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法”,对我们具有启发作用。“发现法”的精髓在于强调“研究式”教学,即学生在教员的指引下,按照学科的逻辑结构,通过自学和讨论,自己去发现前所未知的知识。设计式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强调设计式的“教”和研究式的“学”,两方面缺一不可,以做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

所谓设计式的“教”,首先,要求教员的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科研含量。其次,围绕教学搞科研,按照自己承担的教学内容,确立自己的科研立项,把最新的科研成果体现在教学中,避免科研方向与教学内容相脱节的问题。其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研究式的“学”,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联系实际认真读书,边读书边思考边研究。一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和兴趣选定研究题目进行课题研究,结合理论学习、工厂调研、网上查询、参与试验和研讨交流进行研究,适时形成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在研究式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要在课前对教学内容有所了解和思考,在教学中要积极配合教员开展设计式教学,在研讨中可采取学生讲、大家评、教员作总结或师生对话等方式开展灵活多样的设计式教学,教员在其中发挥组织、点拨、激励和督促作用。这样,教学互动,教学相长,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二、设计式教学模式框架

设计式教学模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教员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课题的选择应特别强调针对性,即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能管用。教员在教学方面应该把握好预习、研讨、引导、考查几个环节。首先把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统一考虑。按照整个教学阶段的统一导向,把预习、研讨、引导、考查各个环节纳入统一布局,即以预习为基础环节,研讨为中心环节,引导为关键环节,考查为制度性环节,通过考查检验学习效果,进而确定每一环节的地位作用和相应的组织形式,力求各个环节相互呼应,使设计式教学的学习最终能够体现出整体性的效果。同时,设计式教学要站在阶段性教学的全局上来把握,从整个阶段教学的全过程来立意。要发挥“教”的主导作用,注重设计式教学的导向,将它贯穿于整个教学的组织环节和过程中。

1.预习。设计式教学,主要是如何能创设一种开放的课堂学习空间,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为了有利于学生多向交流促进参与,教员将所要讲授的知识,提前设计出思考题布置给学生。学生课外化解新知的运作过程可分为:自学自悟;同学间研讨领悟;小组协作,达成共识;寻求规律、掌握知识、发现疑难。这一环节为课前掌握新知,营造了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

2.研讨。设计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研讨,这是设计式教学中激发学生热烈探讨的有效途径。研讨不应是对现成答案的讨论,而是对工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和研究,寻找解决方案或答案的过程。研讨能使学生投入多向思维,达到问题的解决,新知的理解和运用。研讨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和意见的愿望、机会和条件,各抒己见;同时要指定相关教员参加,起引导者的作用。

3.引导。教员引导在设计式教学中是一个贯穿始终的环节,它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在设计式教学中教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挖掘教材的智能因素,设计有向、有序、有路的思维问题,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深入理解,掌握新知识。

4.考查。考查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具有评定、检测、反馈和激励四大功能,我们应采用多种方式来考查。比如:采用开卷考试,考查的内容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移,答案多元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反映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水平。也可采用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在研讨中发言次数、质量和水平都可计入考核成绩,对有创新见解或成果的学生,教员要单独给出成绩以资奖励。总之,考查要尽可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

三、结束语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设计式教学法有显著实效。1.设计式教学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还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以及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业精神,这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设计式教学也促使教员从“教书匠”向学者型转化,使教员的教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不断提高。教员本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的思想,在各方面拥有较高素质,以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乔军.专业技术教育教学法.蓝天出版社,1992.

[2]吴晓义.教学论新论—课程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总参谋部.军队院校优秀教学成果选编.1998.

上一篇:对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 下一篇:对高职院校开设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