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伴发抑郁的特点与状况

时间:2022-09-21 06:20:35

老年高血压伴发抑郁的特点与状况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抑郁发生率,及伴发抑郁的特点。方法: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63例老年高血压(高血压组)和51例非高血压(对照组)住院患者进行检测,对两组的合并抑郁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组抑郁发生率为42.9%,对照组仅为15.7%;中~重度抑郁:高血压组占17.4%,对照组占3.9%。高血压并发抑郁的心理学特征是:躯体化、睡眠障碍、绝望感和认知障碍。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并发率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信心,对治疗和转归有影响。

【关键词】 老年人;高血压;抑郁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morbidity and characteristic of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methods:the 63 aged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hypertension group)and 51 aged patients without hypertension(control group)were detected by 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and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the morbidity of depression occupied 42.9% in hypertension group and 15.7% in control group. the morbidity of moderate|heavy depression occupied 17.4% in hypertension group and 3.9% in control group. the somatisation, somnipathy, feeling of despair and cognitive handicap were characteristic of depression in aged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conclusion:the morbidity of depression is high in aged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t influence quality of life, confidence and prognoses of patient.

author′s address: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tangdu hospital,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of chinese pla, xian, shanxi, 710038, china

key words:the aged;hypertension; depression 有研究表明,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抑郁的发生率高达40%以上,但由于临床医生缺乏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识别率不足10%[1],直接影响了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对老年高血压伴发抑郁的研究,有利于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医生对高血压并发抑郁的认识;进而提高对老年高血压的治疗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5月~2007年5月本院内科住院高血压患者63例(高血压组),男35例,女28例,年龄 65~71,平均(67.24±9.25)岁。63例患者均符合1999年2月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同期选择内科非高血压住院患者51例(对照组),男31例,女20例,年龄65~70,平均(66.35±8.5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无显著性,均能积极配合心理检测和必要的心理疏导,排除肿瘤、近期手术、严重肝病、老年痴呆、帕金森病、严重心功能不全及不能配合的患者。

1.2 方法 心理学量表检测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24项版本(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对两组患者是否存在抑郁和抑郁的程度进行评定。hamd评定标准:大部分项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各级评分标准为:0=无;1=轻度;2=中度;3=重度;4=极重。少数项目采用0~2分的3级评分,其分级标准为:0=无;1=轻度~中度;2=重度。评定方法:评定员经过训练后,由评定员进行专门评定。评定方式:①采用交谈式,大部分项目检查根据病人的叙述进行评分;②依据对病人的观察进行评定,如第8、9、11项;③上述两种方式相结合,如第1项;④向病人家属或病房工作人员收集资料,如第7、22项;⑤测量,第16项应按体重记录,或依据病人主诉及其它知情者提供的资料评定。一般做一次评定15~20 min。结果分析:总分=各项目评分之和,反映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前17项大干24分为严重抑郁,17~24分为中度抑郁,大于7分为轻度抑郁。因子分:把24项症状归纳为7个因子,每个因子反映某一方面症状的严重程度。因子分=该因子各项目评分总和/该因子项目数。7个因子分别为焦虑/躯体化、体重、认知障碍、日夜变化、迟滞、睡眠障碍、绝望感[2]。 对抑郁症的判断标准,采用抑郁症诊断标准: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ⅲ(2001年)中有关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包括以心境低落为主,并且至少有下列9项中的4项:①兴趣丧失,无愉;②精力减退或疲乏感;③精神运动迟滞或激越;④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⑤联想困难或自觉思维能力下降;⑥反复出现想死念头或自伤、自杀行为;③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⑧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⑨减退。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并且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己持续2周。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性物质所致抑郁[3]。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 10.0软件处理,均数以(±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hamd前17项总分比较 hamd前17项是对是否存在抑郁及抑郁程度的总体评价。以发生的百分率表示,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抑郁患者hamd前17项总分比较前17项总分>24分从结果可以看出,研究组抑郁发生率为42.9%,对照组仅为15.7%;中~重度抑郁研究组为17.4%,对照组为3.9%。

2.2 两组患者hamd总分及各因子分比较 hamd总分反映患者的病情程度,而因子分反映患者病情特点以及靶症状群。两组患者的总分及因子分比较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抑郁患者hamd总分及各因子分比较(±s)高血压组(63例)对照组(51例)总分16.32±4.256.25±0.45焦虑/躯体化2.92±0.781.55±0.32体重1.25±0.851.57±0.12认识障碍2.12±0.141.86±0.95日夜变化1.86±0.741.53±0.14迟滞1.17±0.731.18±0.26睡眠障碍2.87±0.951.87±0.86绝望感2.69±0.891.69±0.5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从表2可以看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抑郁特点主要表现为:躯体化、睡眠障碍、绝望感和认知障碍。

2.3 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情况 63例高血压患者中,有6例患者用利血平类降压药达3年以上。

3 讨 论

高血压是公认的心身疾病,与自身性格有明显的关系,高血压患者大多为a型行为性格者,有其独特的个性,而老年高血压患者又有其生理学和心理学特点,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更容易伴发抑郁。不论是患者本人、患者家属、医生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伴发抑郁的状况要给予足够的了解与重视[4]。 高血压患者并发抑郁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高血压与抑郁之间可以互为影响,直至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生命安全受到极其严重的威胁。抑郁症往往表现为压抑、失望、情绪低落,这些负面情绪可激活体内自主神经,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如儿茶酚胺的过量分泌,有强烈血管收缩作用的血栓素(tx)a2的释放[5],结果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供血、供氧减少,心脏后负荷的增加,心肌重塑、心脏扩大,心力衰竭。抑郁症患者负面情绪除可激活体内自主神经外,尚可引起脂类代谢紊乱,导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下降,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加速,还可引起纤维蛋白原在内的多种促凝物质增加,使各种促凝机制处于激活状态。血液粘度明显增高,血流速度减慢,极易形成血栓[6]。 临床上要更加注意老年高血压伴发抑郁的特征,本研究提示,抑郁的临床特征主要是躯体化、睡眠障碍、绝望感和认知障碍。因此对老年人的睡眠障碍要高度重视,老年人认知障碍和绝望感都是抑郁的征兆。在治疗上不但要考虑高血压的治疗,同时要对抑郁给予相应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对高血压的药物治疗,要考虑药物引起抑郁的问题,如利血平类药物的应用要慎重考虑。 总之,老年高血压患者伴发抑郁症的发生率高,影响预后,应及时识别和治疗,必要时求助于心理专科的介入;应强调联合治疗,心理与药物治疗并举,以提高其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7]。

【参考文献】

[1]曹晶晶,程友琴.老年抑郁症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7(3):206-207.

[2]汪向东,王希林,马 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出版,1999:220-223.

[3]陈彦芳.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90.

[4]郭克锋,张嘉锋,杨文清.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个性特征与中医辨证分型[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6,15(4):326-328.

[5]姚 军,吴文源,李春波.2型糖尿病伴发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4):323-325.

[6]张广森,王鸿利.血栓形成机制.见李家增,贺石林,王鸿利.血栓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5-16.

[7]郭克锋,王海伟,郭 珊.高血压患者的生活满意度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7,16(1):9-12.

上一篇:质控图在HIV抗体检测室内质控的应用 下一篇:三种复合型肺癌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