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型厂房基础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

时间:2022-09-21 06:13:50

浅谈大型厂房基础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

摘要:一直以来,如何控制大型厂房基础混凝土裂缝是一直讨论的热点。论文结合实际工程探讨了大型厂房基础混凝土整体浇筑施工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旨在完全可以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和施工裂缝的发生,这对控制、解决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问题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基础混凝土 整体浇筑施工

中图分类号:TU5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由于大型厂房日益增多,由于某些工作性质的需要荷载大,在基础工程中采用混凝土体积较大的整体钢筋混凝土箱基或筏基己成为较为普遍的结构形式。大型厂房基础混凝土上一般承受巨大的荷载,整体性、抗渗性、抗震性要求高,往往不允许留施工缝,要求一次连续浇筑完毕,现场一般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浇筑时采取分条分段,斜面分层、薄层灌注、自然流淌、连续浇筑到顶的方法,大型厂房基础混凝土施工早期水泥水化过程中释放的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的共同作用,所产生的温度收缩应力,便成为导致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施工期出现裂缝的主要因素,这些裂缝往往给工程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因此有必要对混凝土的整体浇筑施工技术进行探讨。

1工程概况

某大型工业厂房为多层厂房,总建筑面积26 966m2,横向跨度77.8m,纵向长度260m,屋面总面积20 976m2。其中部设后浇带,基础底板设计为整板基础,混凝土为C35、抗渗S8,配主筋Φ16@200,地层一层向上,上部配Φ16@200,一层双向,其中部用Φ10垂直梅花拉结筋,将上下层的板筋拉结。底板总用钢量421.3吨,要求混凝土一次浇筑完毕,不允许出现有害裂缝,保证底板的整体性及设计强度和刚度。本工程的基础混凝土属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且由于正值秋天,气候干燥,空气湿度较小,日夜温差较大,白天最高温度为29℃,晚上最低气温为19℃,这些因素给控制温度收缩裂缝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要制定一套合理的技术措施来控制裂缝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2厂房基础混凝土整体浇筑施工质量控制

2.1混凝土搅拌及运输质量控制

1)搅拌站计量器具使用前进行校验,确保计量准确,搅拌时间提前通过可行性试验确定;2)对砂的含水率进行适时测定,避免砂含水率的不准确对混凝土配合比的影响;3)搅拌前根据原材料的温度计算出机温度,控制混凝土出机温度低于13℃,入模温度低于15℃,如不能保证则启动冷水机组;4)控制混凝土坍落度在12±2cm以内,如有超出及时报告现场技术负责人和监理方相关人员以确定该批混凝土是否可用;5)混凝土运输车应与浇筑点相固定,每一浇筑点配置两台运输车,运输线路应固定。

2.2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控制

底板混凝土的浇筑,严格按照浇筑顺序进行,施工缝留在的后浇带上(后浇带宽1000mm),外墙吊模部分高出底板面300mm留水平缝,底板梁吊模高出底板面350}750mm,此部分待底板浇筑振捣密实2h后浇筑,用φ16钢筋人工振捣,保证吊模处混凝土振捣密实,每段硅的浇筑应连续浇筑,根据振捣棒的有效震动长度,根据振捣棒的有效震动长度,分排进行施工浇筑,不得出现施工冷缝。混凝土的浇筑按混凝土自然流淌坡度、斜面分层、连续逐层推移、一次到顶的方法进行。混凝土按照8h以上缓凝(现场实际混凝土缓凝时间按照24h配制),混凝土浇筑分层厚度为500mm,考虑混凝土最不利自由流淌长度为高度9倍~12倍左右,现场实际将混凝土入模坍落度控制在140~160mm,实际流淌长度将为15~20m左右。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每层混凝土初凝前都确保被上层混凝土覆盖,保证上下层浇筑间隔不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避免施工冷缝出现。依据设计图纸中的后浇带将整个大底板划分成厚薄、大小不同的区段,每个区段将独立一次浇筑完成,根据大小不同将分别需用1~2天浇筑完成。对到场的每车混凝土均要求测定坍落度、温度,观察其和易性,不得存在离析、泌水、分层等现象,检查不合格混凝土要坚决退场。混凝土到场温度控制在25℃以内,入模温度控制在30℃以内。实行严格的平面管理。各种作业场地、机具材料都应按划定的区域、地点操作和堆放,车辆行驶路线也分区规划安排,避免混乱;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布料宽度,避免未被上层混凝土覆盖前凝结;及时处理浇筑过程中产生的泌水。控制下层混凝土被上层混凝土覆盖最长间隔时间在4.5小时以内,如有超出应及时报告,根据混凝土的实际初凝时间确定处理措施。

2.3混凝土振捣方式及找平

由于混凝土塌落度大,混凝土斜坡摊铺较长,混凝土振捣时由坡脚和坡顶同时向坡中振捣,振捣棒必须插入浇层内50 ~100mm,使层间不形成混凝土缝,结合紧密成为一体。振动器插点要均匀排列,必须按一定顺序有规律插棒。每一插点要掌握好振捣时间,过短不易捣实,过长可能引起混凝土产生离析现象。一般每点振捣时间应视混凝土表面呈水平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灰浆为准。摊灰与振捣应对称位置开始,以防止钢筋及预埋件的走动,对十基梁交叉部位,钢筋十分密集,振捣时应特别注意,交叉部位面积较小处,应从四周插振捣棒,对十交叉部位面积较大处,应在钢筋帮扎时注意间隔500mm左右,预留插棒孔(可在绑扎钢筋时,插管径48mm的钢管,钢筋绑扎完毕后拔出)。要严格按分层浇筑分层振捣的规程操作。浇筑到上表面,必须按照标高线,用术杠或术抹找平,平整度要求在规范要求以内。底板混凝土找平用木抹子或长木杠将表层附浆集中赶到一处,人工清走,然后进行第一次找平,平整度要求在规范要求以内,护凝土初凝后终凝前,第二次找平,目的是消除护凝土表面微小的收缩缝。

2.4混凝土养护措施

混凝土终凝后立即进行养护,上表面先纵横方向各覆盖一层麻袋片并充分湿润,暂不覆盖保温材料,养护过程中需始终保持麻袋片充分湿润。根据测温数据,混凝土趋于降温时,再纵横向各覆盖一层塑料薄膜用于保湿养护,塑料薄膜需覆盖严密,然后纵向覆盖一层麻袋片、横向覆盖一层5cm厚玻璃棉保温。侧面在模板木制竖肋间填塞保温棉,浇筑混凝土后不拆除,用于侧面养护。为防止大风或降雨使得降温速率不易控制,需搭设养护棚用于养护期间的防风防雨。养护初期以保湿为主,保温为辅,但要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根据理论分析指导。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在25℃以内,降温速率不大于1.4℃/d(降温速率按中心测温点温度控制);设定内外温差警戒值为23℃,降温速率警戒值为1.3℃/d,应变控制150微应变以内。以上对于降温速率及内外温差控制均严于技术规程规定。养护期间成立温度及应变监测控制小组,确保测温数据反馈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测温人员与技术员及操作人员建立快速联系渠道,保证混凝土温度出现异常能够迅速处理,及时调整养护覆盖层,使相关数据控制在要求范围以内。如有超出,及时通知现场技术负责人或测温小组值班组长安排采取相应措施。

2.5裂缝预防针对性措施

1)进行施工温度及应变监测。通过温度及应变监测,可适时掌握混凝土温度及应力、应变的变化情况,便于及时采取措施使混凝土应力应变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以免混凝土产生温度应力裂缝。2)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可使混凝土的最高温度不致过高,从而减小与环境的温差,能使降温至允许范围内的时间缩短,有利于温度应力的控制,同时可缩短养护期。根据浇筑时段历年气温情况,控制出机温度≤13℃,入模温度≤15℃。3)升温阶段保湿散热,降温阶段保温在混凝土升温阶段不做覆盖保温,使热量尽量散发,仅做保湿养护,在开始降温前进行覆盖保温,控制降温速率,可使降温时间缩短,更有利于温度应力应变的控制。

3结语

总之,该工程通过对设计、材料、混凝上施工工艺及养护条件等各方面进行综合优化,提出了一系列技术措施来防止温度收缩裂缝的发生。经过二个月的观察,除局部发生表面收缩裂缝外,整体上基本未出现严重的温度收缩裂缝。因此,这次温度收缩裂缝的控制是成功的。希望能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刘国强.大体积基础温度应力分析及控制[J].山西建筑,2006,9(18)

[2]薛威,夏唐代.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计算中新模型[J].应用低温建筑技术,2005(5)

[3]鲁春梅.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产生与控制[J].林业科技情报,2005(1)

上一篇:探讨电力企业对变电一次检修运行中的问题与解... 下一篇:觅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