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丝不苟 追求最好

时间:2022-09-21 06:12:31

“简朴干练”是记者第一眼见到刘李平时在脑海里首先浮现的词。南宁市红星小学(以下简称红星小学)的一位教师告诉记者:“我们刘校长可是一个文艺女青年,平时爱看书、听音乐。”而随着与刘李平交谈的深入,记者发现,这些对她的评价其实并不全面。多年来,刘李平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南宁市学科带头人,得到同事和学生的爱戴,关键还在于,她身上有种一丝不苟、勤学善思的品质。

一丝不苟 追求最好

“刘校长虽然不是事必躬亲,但只要学校实施某项举措,她都会组织教师进行多次调研,认真思考措施的可行性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充分考虑到每一个细节。她总是一丝不苟,追求最好。”红星小学林红老师如是说。

2013年10月1日至7日,由于学校要整体翻新改建,红星小学暂时搬往设在南宁市沛鸿小学的临时教学区。为确保全校教育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刘李平全天候值班,领着全体教师一丝不苟地把每一项工作做好。在临时教学区里,消防设备安装在了墙棱边,但考虑到学生容易被墙棱角刮伤,她便组织教师开会商议,购买了泡沫将墙棱裹起来;临时教学区门口位于江北大道上,交通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她便开会讨论,推行“错峰放学制”,制定《家长守则》《学生守则》,组织家长、学生进行学习,加强他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并按年级划分家长接送区域,还与南宁市交警支队联合在重要路口设置红绿灯……搬到临时教学区后,由于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井然有序,该校得到了青秀区教育局领导的高度赞扬。

刘李平的一丝不苟,体现在注重细节、追求最好上。1993年,她在南宁市民主路小学任教时,就表现出了这种品质。她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努力把它做到最好,这样才对得起自己。”别人在休闲娱乐时,她则埋头书堆,从叶圣陶到赫尔巴特,从国内外文学名著到教育学、心理学专业书籍,都有所涉猎,还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她的专业技能得到了迅速提升,在学校新老教师中崭露头角,获得学校领导和同事的认可,被学校任命为教研室主任。

刘李平并没有因为成绩而自满,仍然一丝不苟地工作和学习,秉持着“只有努力做到最好,才无愧于己”的信念,向下一个“最好”进发。

在南宁市东葛路小学担任副校长期间,刘李平一丝不苟的品质同样赢得了同事的赞誉。直到现在,当时与她共事的教师依然亲切地称呼她“刘副”,该校一位教师说:“刘副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她在指导我们备课、上课、做课题研究的时候,总能关注到我们的每个细节。当我们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她总会给我们提供最细致、到位的帮助和关键性的指导意见,帮助我们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

2007年,在刘李平的主导下,东葛路小学申报了“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创建特色学校的教育行动研究”课题,并由她主持课题的组织和实施工作。在课题开始之初,研究的进展虽然步履维艰,但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还是顺利进入了冲刺阶段。正当课题组成员准备松一口气时,刘李平却丝毫没有松懈。相反,她每天都工作到深夜,拿着初步成型的论文认真研读,对每一个观点,甚至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认真推敲、思考。在研读中,她发现并订正了许多“硬伤”。2009年,该课题顺利结题,课题成果集《多元智能特色学校建设与研究》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获得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研究成果著述类特等奖、南宁市第十一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比二等奖。

一丝不苟,追求最好。多年来,刘李平一直把这样的态度渗透到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中。现在,虽然她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追求最好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歇。

勤学善思 走向成功

红星小学是一所老学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教育教学观念过于传统、教育教学氛围严谨有余而活泼不足等问题。如何使这所老学校焕发出新活力?这是刘李平进入红星小学后开始思考的问题。她认真学习目前国际上较为前沿的学校发展规划(SDP)理论和技术,借鉴其他学校成功办学的经验,结合南宁市教育局提出的“文化立校”理念,在与本校教师多次研讨后,最终将校园文化取名为“红星文化”。

为提炼“红星文化”的核心内涵,刘李平创新工作方式:首先,组织领导班子编制调查问卷,对学校全体教师、3-6年级学生以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让各方畅谈自己对红星小学历史的理解和未来的展望;其次,组织教师举办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分享活动,让教师们以年级组为单位,以诗歌朗诵、小品演绎、快板说书等形式,生动讲述自己与红星小学的故事。通过这些方式,该校提炼出了“和谐、团结、自信、进取”的“红星文化”核心内涵。

刘李平还以创建南宁市“洒扫应对”主题教育示范学校为契机,带领全校师生开展了“闪亮星娃 雏鹰起飞”星级示范班和个性星娃评比活动,一时间,校园里涌现了许多“小明星”:学生胡锦程是一名游泳健将,2012年代表自治区参加全国青少年蹼泳锦标赛获得了多个奖项,成了红星小学的“游泳之星”;李星怡、韦天琪一个爱画画,一个爱编故事,她们把发生在生活和校园中有趣的事情编成一个个故事,并绘成漫画,至今,她们已经共同创作了多本漫画书,成了红星小学的“漫画之星”。此外,还有“体操之星”“舞蹈之星”“写作之星”……

2012年5月,刘李平在自治区“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提升综合改革实验”项目“校长发展论坛”上作了关于“红星文化”建设的工作汇报,获得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广西电视台、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南宁日报》等媒体对该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多次报道。

在提炼校园文化的同时,刘李平积极对课堂改革进行探索。她告诉记者:“我刚到红星小学不久,就有老师向我反映,说不会上课了。”这引发了刘李平的深思。当时,红星小学正运用“合作课堂”模式进行教学,但“传统课堂有没有优点”“如何将传统课堂与合作课堂进行糅合,去芜存真”等问题一直纠缠着她。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突破口,刘李平在做好日常管理工作之余,深入到教师、学生、家长中进行调研,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咨询相关的专家学者。渐渐地,她发现,传统课堂与合作课堂的分歧在于“教师在课堂上扮演何种角色”,而共同的地方则是“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在谈及课堂改革时,刘李平借用叶圣陶的名言解释自己对课改的看法。她认为,课堂是生成的,在课堂上要充分体现教师和学生二者的互动性和主动性,不能因为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而忽略了教师的主动性。

2011年下半年,刘李平组织教师对合作课堂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对有效教学改革与试验进行了重新定位:汲取合作课堂与传统课堂二者的精华,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学科、年段、教学内容、课型等状况,最终提炼出了别具特色的“星动课堂”理念。

“星动课堂”的核心是: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双主体,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课程整合与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注意生生间、师生间、师生与文本、师生与多媒体、课内与课外、小课堂与大社会等全方位的互动;注重营造快乐、平等、宽容、批判、创新的课堂文化,由学生兴趣切入生成灵动的课堂。简而言之,“星动课堂”就是“主动、互动、灵动”的课堂,没有一套固定不变的模式和流程,是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二者主动性的基础上,试图打造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方法,还应当是启迪智慧和思想、润泽生命和灵魂的富有灵性的课堂。

经过不断反思、总结、凝练、提升,“星动课堂”已初显成效。该校的语文教师邬省川告诉记者:“‘星动课堂’让教师和学生真正得到了解放,二者的主动性都得到了充分发挥,老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快乐。”

2012年5月,红星小学的“星动课堂”研究成果作为南宁市的课改典型之一,在南宁市的课改经验观摩会上作了展示,刘李平还代表学校作了专题发言;2012年12月,该校面向南宁市进行了语文、数学、英语3个学科的优秀“星动课例”展示,均获得与会专家及同行的高度认可。2013年3月,该校的《“星动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建构的实证研究》获批为南宁市“十二五”规划A类课题。

凭着一丝不苟、勤学善思的品质,刘李平赢得到了师生的尊敬。这种尊敬,不仅因为她工作能力强、成绩突出,还因为她毫无保留地帮助年轻教师成长。四年级语文教师卜新颖告诉记者,去年年底,她准备参加全区心理辅导现场课比赛,赛前,刘李平一次又一次地认真对她进行指导,并给她加油鼓劲。最后,卜新颖在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采访行将结时,刘李平谦虚地对记者说:“我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好,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和专业水平,力争把工作做到最好。”

人物小档案:刘李平,南宁市红星小学现任校长,南宁市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自治区教育厅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南宁市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鉴专家、南宁市教科所课题评审专家,曾是“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项目”自治区专家组成员、“国培计划(2012)―义务教育骨干教师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培训者。

上一篇:试论钢琴演奏中的技术与表现力 下一篇:《旱云赋》与《旱颂》关系臆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