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养生密码——《论语》中的饮食养生秘诀(下)/常咽唾液利于健康

时间:2022-09-21 06:07:43

国学养生密码——《论语》中的饮食养生秘诀(下)/常咽唾液利于健康

国学养生密码——《论语》中的饮食养生秘诀(下)

文/薛慧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便吃很多肉,但肉的量不能代替和超过主食。古人认为,肉食营养价值很高,对人体有很好的补益和补精血的作用,但是如果过量食用,则会加重身体负担,所以不能贪图口福,超过主食的量。这一观点也很符合中医“五谷为养、五菜为充”的饮食养生原则,是说谷物类的饮食才是汲养身体的根本,菜只不过是作为主食的一种补充而存在的,所以不能把菜当主食吃。现在很多女孩为了减肥不吃主食,把菜和水果当饭吃,这是极不符合养生之道的。

“唯酒无量,不及乱”,是说饮酒可不限量,但是不要让自己喝醉了而做出一些非理性的事情。适量饮酒对身体是有好处的,但是酒后容易乱性,对肝脏的伤害也很大,所以尽量不要喝多。

“沽酒市脯不食”,意思是说从集市上买的酒不要喝,买的肉脯也不要吃。孔子认为商人都是重利的,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必然在饮食的卫生、选材、制作等方面降低要求和成本,人吃了不卫生,不好的食物,必然会生病。

“不撒姜不食,不多食”,意思是说生姜可以经常吃,但不能过量。姜可蔬可药,兼具药食两用价值,有发表、散寒、化痰、止呕、开胃的功效,用于防治胃脘疼痛、食欲不振、细菌性痢疾等疗效颇佳。但姜性味辛、温,多食可致积热伤阴,损伤正气,出现目红、口舌干燥、身热汗出等症状,所以孔子餐桌上少不了姜,但又不多吃它。

“食不语”,是说孔子强调吃相,就是吃饭的时候不要多说话。如果吃饭的时候说话、谈笑的话,很有可能造成很多危险的状况,如噎住、呛着等。

总之,孔子很重视饮食卫生,提出饮食要新鲜、清洁,要定时、定量,饮食要有规律,符合礼教法度,从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从现在的保健、饮食卫生观点看,孔子的这些饮食观点大部分也是正确的,值得我们现代人参考和借鉴。

常咽唾液利于健康

文/陶红亮

1.养生延寿。东晋名医葛洪晚年隐居广东罗浮山中养生,他常以咽津代食,而被时人尊为“尊仙”。唐代名医孙思邈极力推崇咽唾术,并称咽唾术为尽享天年的妙法之一;他还在《养生铭》中提到“晨兴漱玉津,可祛病益寿”。

2.补虚劳,益精血。存得一分津液,则保得一分命。《摄生咏》中写道:“饥饿欲死,便闭口,以舌搅上下齿,取津液而咽之,一日得三而六十咽,便佳。”《诸病源候论》云:“舐唇,嗽口,舌聊上齿表,咽之三过,杀虫,补虚劳,令人强壮。”又津血同源,唾液是人体津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咽唾可以养血。《养性延命录》中写道:“每餐前后漱玉泉,满口咽下,可治发血之穷,齿骨之穷,爪筋之穷。”

3.灌溉五脏,调畅百脉。“咽气津者,名天池之水,资精气血,荡涤五脏,生溉元海,一名离宫之水,一名玉池,一名神水,不可唾之,但可饵之,以补精血,可益元海也。”《医心方》则更深刻地指出:“口为华池,中有醴泉,漱而咽之,既润脏身,活利百脉,化养万神。”

4.消肿解毒。在古籍书中对唾液具有消肿解毒功效的认识已经很多见了,如《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调气液诀》曰:“喉中痛,不能食,是热极状也……以舌搅华池而咽津,复呵,复呵,令热气退,止。但喉口中清水甘泉生,即是热退五脏凉也。”又如《诸病源候论》说:“清静,以鸡鸣,漱口,三咽之。可调和五脏,杀益虫,令人长生、治心腹病。”

上一篇:苏打水可治胃食管反流/“保胃”八个关键时间 下一篇:便秘为何青睐中老年女性/中年人六种腰痛可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