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人的集团主义的形成原因

时间:2022-09-21 05:36:29

浅谈日本人的集团主义的形成原因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的岛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这种岛屿式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日本人的一种特殊的危机感、排外心理和集团意识。这种意识无处不在,渗透在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家”意识、内外意识、“和”意识等等无不体现这日本人的一种集团意识。

一、 从稻作文化看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水稻在日本普及之前,日本列岛的居民主要从事狩猎、采集等简单的原始耕种,活动范围一般集中在树林和山地,生产工具采用的是石器,居住竖穴式居所。由于受到采集的影响,女性地位得到提高。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的产生没有正确的理解,于是产生了原始的“自然崇拜”现象。总之在绳纹文化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有秩序的生活方式。

但是,从弥生时代开始,水稻开始传入日本,日本列岛发生巨大变化。那时候,生产力水平低下,水稻种植不是单个人所能完成的,所以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邻里之间必须团结合作,互相帮忙,于是养成了集体作业的习惯,这就是最初的集团意识。这样以家族为单位形成了纵横结合的村落共同生活模式,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也受到了很大的尊重,每个家庭之间的关系也更加紧密了,形成了稳固的地域社会关系,这样紧密相连的村民便形成了命运一体化、生死一体化的生活方式。每年举行的祭祀就是以农业为中心,以水稻生产为依托举行各种宗教活动,这种宗教活动体现了当时人们的一种集团意识。然而,在共同的管理设施和共同作业的地域社会中,一个人社会活动会影响到整个团体,因此,在个人利益与集团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下,常常的都是集团利益优先。

二、 从地域环境看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四面临海的岛国,由三千多个小岛组成,东部和南部是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霍次克海,与美国、中国、朝鲜、韩国等国家隔海相望,日本山脉河流众多,共同将日本分成了许多分散的小地块和盆地。日本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交通、产业发达的日本沿海及平原地区,为了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和发展,客观上要求日本民众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同时,日本自然灾害频繁,在台风、地震、海啸等灾难的面前,人们只有依靠集体,才能战胜灾害,这就使得集团协作成为了必要。再者,日本列岛自然资源有限,煤炭、石油矿产资源稀缺。因此,日本人产生了强烈的不安感和危机感,带着这样的意识的日本人认为个体的力量小,人多力量大,都怀着没有集体做不到的事情的心情,于是,集体意识在他们思想中形成了。

三、 从“和”意识看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中国儒教主要宣扬 “仁”与“和”的思想,这种思想传入日本后,对于日本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和”的思想,在思想上“和”意识就这样深埋在日本人心中,当个人利益与集团利益相冲突时,日本人首先考虑的是集体利益。在日本人看来,如果坚持己见的话,就会成为集团中的少数,从而无法继续生活在集团之中。日本人视集团为一个命运共同体,集团的和谐优先于集团成员的利益。日本的集团当中的年功序列制和终身雇佣制就是很好的例子,它很好地解决了人际和权力之间的关系,从而使集团成员能够团结合作。日本人通常都认为作为集团的一份子应该和其他成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能给他人带来麻烦。即使是压抑自己的个性和欲望,也要迎合集团的“和谐”。为了避免当面的冲突,维护集团的“和”,在日本集团内部,私下“调和”就成为了一种处理方式。在日本集团中,不希望存在少数不同的意见,一切决定都取“划―主义”的原则。同时, 一旦决定形成,集团的成员都必须服从,责任也由集团来承担。

四、 从内外意识看日本人的集团主义

日本人对“内”和“外”有着很清晰的划分,在集团内部,大家会很注重“和”,和大家保持良好的关系,但是对于集团“外部”的人,大家往往保持距离,相互让步,避免摩擦。同时,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讲话,都会以依据“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处理彼此的关系。说话时不仅要搞清对方是“内部”人还是“外部”人,还要分清谈话中出现的第三者是“内部”人还是 “外部”人。对待“内部”人,大家会良好的关系,有一种伙伴情结;而对待“外部”人,则会保持一定距离。不仅语言表达谦逊客气,行为上也是彬彬有礼。而这种谦逊客气和彬彬有礼实际上表现出的是一种距离感。

敬语表达是日本人的内外意识中最突出的表现。对比自己职位高的人,年龄比自己长的人要使用敬语。而在集团内部,大家则依据上下级的关系来决定敬语的使用情况。对待集团外部的人,则一律使用敬语。特别是当对集团外部的人提起集团内部的人时,无论提到的人是上司还是长辈都只使用自谦语。集团意识渗透于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在敬语的使用上。

五、 从“家”制度看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日本的“家”制度是从13世纪后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在这种制度中,“父权制”和“长子优先制”是其基本特征,家长拥有绝对的权威,家长的任务就是接过接力棒,再传给子孙。在日本人的思想中,集团是家的延伸,国家是大家,家长是天皇,普通人是这个大家的家人,一个人的出生、成长都被置于集团之中。处于各种集团之中的日本人,受到集团活动的影响,逐渐形成了集团意识。即使在公司这样的小集团中,日本人也认为自己是属于某个团体的。因此,笔者认为集团意识的产生受到了“家”制度的影响。

六、 小结

本文从稻作文化、地域特征、“和”意识、内外意识以及家制度分析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由上可知,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可追溯到稻作文化的传统日本人的集团意识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制度和内外意识进一步发展。日本人受“家”制度和内外意识的影响,分自己人和外部人,突出的表现就是在语言的使用上。(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 周昌松:《日本社会文化概览》,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年版

[2] 项梅.日本人交际中的“内外意识”[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11:(169).

[3] 宋威.浅析日本集团主义的形成[J].科技信息,2011(8):137.

上一篇:浅谈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国内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和阅读能力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