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用功型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

时间:2022-09-21 03:38:37

高中数学用功型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

随着高中入学率的提高,高中数学学困生越来越多,面对数学学习,他们痛苦、困惑,迫于高考的压力又显得很无奈.这类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困”在何处,有何解“困”之法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的问题,解决这类学生的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数学用功型学困生的特征

高中数学用功型学困生具有两个典型的基本特征:①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比较多,但成绩不理想. ②对数学学科和数学学习的意义认识模糊,对数学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二.成因分析

用功型数学学困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极少受到老师的关注,也缺乏与同学的交流,归纳其“学困”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知识链条断裂,造成后续学习困难

调查发现很多学生的成绩在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一年级开始出现明显的滑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初中二年级开设平面几何课程,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要求比较高,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逻辑思维,平面几何学习不好,导致后来高中代数证明和立体几何学习困难.高中一年级的函数尽管是初中函数课程的延续,但是其抽象程度和要求高了很多,调查发现很多学困生在函数学习结束后,只记忆了函数的概念,而将函数与现实彻底分离,对函数中的一些符号语言仅停留在模仿阶段,不能理解其含义,这种没有理解的简单“模仿”式学习的结果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后续学习,在后面的三角函数、数列、排列与组合等对抽象思维要求比较高的学习中都埋下了隐患.所以平面几何与函数是数学学习链条中比较脆弱的环节,对后续学习影响比较大,是造成一些学生“学困”的主要原因.

2学习方法不科学,造成学习低效

数学用功型学困生在学习方法上很盲目,不讲究科学.一部分学生只懂得死记硬背,看书时只满足于知其然而不深究其所以然,只看不做或很少做,还有部分学生只做不想,有时候题目意思还没有弄清楚就动手做,并且很少对问题和解法进行归类和小结,因此对知识和方法的精深上明显不足,尽管花了大量的时间,看了很多的例题,做了很多的练习,当自己独立面对问题的时候依然摸棱两可,不知该用什么知识、什么方法去解决,造成学习低效.

3、教师指导不到位,学习不得要领

最容易引起教师关注的有两类学生:一类是成绩优秀的所谓优等生,一类是调皮生,而用功型学困生成绩不优秀,为人做事中规中矩,极少引起老师的关注,老师对他们学习的真实情况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故此他们的学习方法长期处在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形之中,久而久之,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也少了,即便有什么问题也不会主动请教老师,学习方法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改进,造成学习不得法.

三、对策

1合理定位,长期计划

高中数学学困生由于其年龄接近成人,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强,尽管对数学不喜欢,但是对高考中数学的地位认识得很清楚,所以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但是这种收效不大的投入也会让人灰心,作为教师必须明确地告诉他们,要赶上去必须依靠自己,另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一朝一夕赶上去是不现实的,必须有个长远的目标和计划,在考试中尽可能不要和数学优秀的学生去比较,只与自己的过去比,看看是否有进步,就是偶尔一两次考试分数高也不能说明数学就很好了,同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指出不足,让他们有个长期的心理准备.

2明确目标, 突破盲点

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是提高学习成绩和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对于知识链条断裂的学生必须帮助他们找准“盲点”,针对“盲点”制定具体的目标,采取自学、质疑、自测三步法学习.通过自学对“盲点”知识有个基本的掌握,通过“质疑”向老师或同学请教不懂的问题,通过“自测”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

3注重梳理知识,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在平常的教学中应教会学困生对知识的脉络进行梳理,弄清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另外在对学困生的指导时要注意帮助他们选取合适的参考书.

4结对帮助,定期检查

对用功型学困生的帮助,依靠教师一己之力很难凑效,教师可以发动数学优秀学生和学困生结对以提供帮助,给他们提出具体的要求,布置具体的任务,比如要求学优生给学困生介绍学习方法,解答疑难问题,学困生主动向学优生请教等,教师定期和不定期检查,表扬做得好的,对做得不好的提出批评,作为下次重点检查的对象,同时征求意见,交流体会,提高效率.

上一篇:生物实验,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桥头堡 下一篇:论英语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