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六种模式

时间:2022-09-21 03:13:32

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六种模式

根据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模式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或多个功能目标:一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二是能提高经济效益;三是能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增加就业;四是能增加技术含量,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系统,要同时达到上述四个功能,或者同时满足上述四个方面的约束条件的情形很少,甚至有可能是无解。在此条件下,我们可以寻找次优解,即在社会综合福利效应相近的条件下,寻找各子目标的最大化。根据实现上述功能目标的手段或方式的不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模式可以概括为如下六种:

一、技术进步模式

技术进步可以分为辅助技术的升级与进步、主导技术的升级与进步和整个产业的全面技术升级,它可以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可以导致新产品甚至新产业的形成,推动不同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体系中地位的变化,并影响到国际贸易结构、市场结构和国际分工地位。

该模式有可能在提高科技含量、增加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方面取得成效,但是,由于目前的技术进步往往是节约劳动、增加资本有机构成和自动化指向,虽然技术进步有可能通过产生新的行业来增加就业,但总的来看,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是不确定性的,有时其直接影响还可能是负面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关住技术进步的结构和方向特征。对发达国家居垄断地位、需要进口的行业的技术进步,将促使进口产品降低价格,从而增加国民福利。对于存在过度竞争的传统出口行业,旨在提高产品档次、增加花色品种的技术进步有助于改善国际分工地位;而旨在降低成本和产品价格的技术进步,能增加市场份额,但不一定能提高整体效益。值得指出的是,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力资本和效率提高等技术进步因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是其经济发展到相当程度以后才出现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在经济还不十分发达的情况下,提高技术进步的贡献份额,除了增加技术创新力度外,还要在人力资本投入、制度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

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模式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该模式也属于“技术进步”型,但是,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技术进步。信息化之所以能够带动工业化,原因在于信息化从研发、资源利用、流通、生产管理和市场开拓等多个方面,为工业化提供支持。并且,信息化已渗透到生产的各个方面,并最终成为一种整合资源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当前很多企业已由单纯的提品向融实物、信息和服务为一体转变,企业之间的竞争由过去的产品质量和价格竞争,转向质量、价格、服务和响应速度的竞争,并要求建立适应这种高效、快速物流、信息流的新的管理模式、营销模式和组织形式。而信息化正是实现这种转变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信息化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甚至是传统产业获得新生的重要因素。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是建立在高度的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是工业化和科技进步的结果;反过来,信息化也在重新塑造制造业。但发展中国家不必完全遵照“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历史发展逻辑,而是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将两者结合起来,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值得指出的是,推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一定要处理好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关系,不同地区、行业和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推进信息化,避免只强调先进性、忽略了企业、部门和社会经济环境,使信息化工程变成花架子。

三、非技术创新模式

与技术创新侧重于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不同,非技术创新侧重于意识创新、品牌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方面。非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一样,是一种不断的智力投入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索罗在计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采用“残差剩余”法,把非实物投入的贡献都归结为技术进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残差剩余”中应分为技术进步和非技术进步两个部分。如果按照熊彼特的五种创新分类,“引进新产品”和“引进新技术(新的生产方法)”属于技术创新,而“开辟新市场”、“挖掘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现企业新的组织”则属于非技术创新。波特所言的产品变化、工艺变化则属于技术创新,而新的市场营销方法、新的销售形式和新领域的概念则属于非技术创新。此外,“品牌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等都属于非技术创新的范围。澳大利亚统计局在1993―1994年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进行的调查表明,对于大多数产业而言,非技术创新的创新频度比技术创新高。

新型工业化在本质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其实质就是用创新推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技术创新能力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但是,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品牌培育等非技术创新,对于提升价值链、挖掘增值空间,提高经济效益,改变我国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的意义同样重大。国内外众多的案例表明,企业之所以成功,需要在非技术创新方面有其过人之处。我国资源相对缺乏,技术相对落后,生产的大多是附加值较低的产品。通过开发引进先进技术在较短时期实现从简单要素驱动转向技术创新驱动不太现实。因此,强化以意识创新、品牌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主的非技术创新意义十分重要,也具有很大的空间。

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模式

资源综合利用在本质上是提高资源利用水平、降低废弃物排放。关键是要有经济性,才能具有可持续性。 该模式有两类,第一是重新认识和开发资源,把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列为优先地位。第二是变废弃物为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就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把经济活动组织成循环的闭路式经济,使原料和能源在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使生产和消费很少产生废弃物。在生态工业园区内,各企业通过生产流程都构成了一个闭环,将各种废弃物的处理、回用、节约与产业链“融合”起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生态工业园的建立一般需要多方条件:例如一定的技术支持,几个不同类型但是互补的大企业相邻,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地方政府及社区领导的支持等等。在目前阶段,还难以全面建立生态工业园,而只能在一些条件许可的地区、行业内实行。

五、产业集群模式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之所以具有强大竞争力,可以从集聚效应、交易费用、创新理论和产业组织等理论去解释,其作为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已被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无论是高科技产业集群,还是传统产业集群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集群优势甚至成

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使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竞争中不断创新和学习、向高增值的价值链发展和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产业集群产生的多种效应,例如知识、信息、新技术流动和扩散,交易费用减少,市场不确定性降低,机会成本下降,企业和区域对知识创新的复杂性适应能力增强等会导致收益递增,并带来一系列的产品创新、产业升级加快和区域竞争能力的提高。产业的集聚不但促进地区繁荣、增加就业,而且还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污染的统一治理。因此,产业集群与新型工业化的功能目标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但产业集群要发挥集聚效应,必须存在分工协作的体制和机制条件。信用缺失、交易费用过高等,有可能难以形成“1+1>2”的集聚效应。同时,产业集聚和集群只是为新型工业化创造了更加可行的空间,要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还必须有强化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六、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模式

经济增长的关键是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的关键则是人力资源的积累和使用。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劳动力素质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而不同的结构层次意味着不同的禀赋优势。我国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推进新型工业化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发展一般劳动密集型特色产品和开拓新的市场空间。第二类是壮大知识密集型产业。知识劳动密集型产业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同,它不排斥技术进步,相反,它还可能是高科技产业,可以在提高科技含量、提高生产率和提高就业等方面实现“三赢”,而成为新型工业化的代表性行业。

综合比较上述各种模式,它们之间具有不同的特点。“技术进步模式”,在提高技术含量、提高信息化水平、增加效益、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但在吸纳就业方面比较弱,而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比较高。“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模式”深入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具有显著的综合效果,但也并不是无条件的,还受到诸多环境和环节的制约,也不能保障可以同时实现新型工业化中的多个功能,而需要因地制宜。“非技术创新模式”在提高效益、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应该高度重视。“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模式的优势突出体现在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但有时可能面临循环而不经济的矛盾,更强调政策的支持。“产业集群模式”通过集群效应的发挥,对于提高整体竞争力、减少环境污染具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对技术进步和节约资源也具有重要作用,但要有一定的信用环境和分工协作机制作保障,也需要有强化环境保护的制度。“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模式对体现以人为本、解决就业、增加积累意义突出,但一般性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在产品设计、市场开拓方面多下功夫,而知识劳动密集型行业则对劳动者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不但需要在R&D方面增加投入,更应该着眼长期教育投入和有激励创新的制度安排。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为:40371029)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所、暨南大学)

上一篇:我国社区建设实践及建议 下一篇: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中的知识产权战略与策略